大乘佛法一定先把「功德」讲在前面

大乘佛法一定先把「功德」讲在前面

跟大家讲,你接触大乘佛法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一厢情愿」,不要「想当然耳」。你没有办法,那你只在浪费你的生命。说浪费,其实也未必啦,我们看那「牛」在牛棚里头,它都没有休息,它就是这样蹲在那个地方,也没睡觉哦,你要看它,那口水也会留下来,嘴巴一直在动,它在反刍,把胃里的草吐出来,在嘴里再咬、再咬,咬一咬又吞下去。那个「牛粪」是最好的造纸材料,所以才有牛皮纸,就是牛粪做的,然后把那个牛毛放在上面,可以增加它的韧度,你没有看过真正的牛皮纸,你现在看的是黄色的信封纸,真正牛皮纸是牛毛还在上面,是真的牛粪做的。

这是跟大家谈到这个「大乘」与「根本佛教」之间的那个「衔接点」很重要,大乘特别强调的。就大乘的人来讲,就是我们从历史上看到,佛陀当时所讲的重点是讲「解脱道」,那印度文明就不用讲,因为大家都有嘛。可是来到「大乘」的时候,我们是为了追求这些没错,所以根本佛教的东西就是当然的事,你要留意到,在印度讲根本佛教,那是我们跟印度文化的差异,对于印度文明来说,那东西是当然的事,不用讲就应该要会的,知道吗?

那么这个「解脱道」的东西就变成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传到西域的时候,西域是为了这个亮点来学佛的,那这里头就发生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它?所以大乘佛教里非常强调殊胜的功德,你看《般若心经》第一句话讲的就是「度一切苦厄」,你要能够到「照见五蕴皆空」,那就可以「度一切苦厄」。这很简单,我们要的是「度一切苦厄」,可是要度一切苦厄,要「照见五蕴皆空」。要怎么「照见五蕴皆空」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要怎么「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呢?能观能自在,不观不自在;能「观」,能「自在」,你自在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就能「照见五蕴皆空」,那你到那时候就「度一切苦厄」了。

你看,它一定先把「功德」讲在前面,你要留意到,功德讲在前面,后面才告诉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以为念一念你就「度一切苦厄」了,那就还早呢!你发神经念一念,那不过跟那个傻瓜一样,用错方法,当然「不相应」啊,这是真正的关键处。

因为大乘强调这种殊胜的功德,然后回过头来就要你好好的修「根本佛教」的东西,这没有问题啊,那讲通了以后,我就来认真修吧。在当时的人是很单纯的,那我就把「功德」先放一边嘛,我能「观」、能「自在」吗?我「不能观」就「不自在」,那我要先学能「观」;「观」什么?观「色」如聚沫!然后还要观到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才能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那我就度一切苦厄嘛。

你现在前面的一个都没有,观自在也没观,所以,你没观就不自在,不自在还有什么深般若波罗蜜多呢?讲得够清楚吧?所以这第一个字就是观「色」,这个「观色」就是「观自在」菩萨,因为你在观,所以你是菩萨嘛,你能「观」就能「自在」的菩萨嘛,你不观当然就不自在。没有这个「观」,那之后所有的就都没了。「照见五蕴皆空」根本门都没啊!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证得」五蕴皆空,什么五蕴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五蕴都空,五蕴都即是空,都不异空,空不异五蕴,所以「五蕴皆空」嘛,「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了。

撷自《普贤心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