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罪己诏”之top5:唐德宗的言辞之恳切至今让人动容

”罪己诏”,古代皇帝们在遇到棘手难题的时候检讨自己言行的诏书,如天灾人祸,家国安危,君臣错位等。


尽管文献中关于“罪己”的记载很早,也不少。试举几例: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尚书*秦誓》记载秦穆公在战争失败后的“罪己”: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论语·尧》记载了周武王的名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文献还记载上古领袖大禹看见犯罪的人都会伤心大哭,众人问其因,他说:尧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而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古代“罪己诏”之top5:唐德宗的言辞之恳切至今让人动容​​


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罪己诏”最起码要从秦朝开始,因为秦始皇才规定皇帝的命为制,皇帝的令为诏,诏是一种皇帝专有的昭告天下的文书。所以,此前虽有罪己,但不可能有“罪己诏”。历史上真正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罪己诏”是西汉文帝下的,是关于立太子的事。

“罪己”或“罪己诏”在汉武帝后有了理论依据,西汉儒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皇帝是天之子,上天派遣来治理天下百姓,所以皇帝的言行要对天负责,如果上天不满皇帝的行为,就会降临灾难祸乱来警示,如果上天对皇帝比较满意,就会降祥瑞以示鼓励。董仲舒新儒学经过汉武帝批准通行全国,此后儒学逐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古代“罪己诏”之top5:唐德宗的言辞之恳切至今让人动容​​


这样一来,此后皇帝的“罪己诏”变得不再是一种主动行为,有时候大臣会因为地震或蝗灾请旨下“罪己诏”,皇帝明明知道这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但也不得不检讨自己。如:汉宣帝本始四年,郡国有地震,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

“罪己诏”是笼络民意,服化人心的行为。通过“自我伤害”引起人民的同情和谅解,困难可能就会有效解决,但有时候也是无功而返。

古代“罪己诏”之top5:唐德宗的言辞之恳切至今让人动容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在“二十五史”中约二百六十份帝王的“罪己诏”,共有88位皇帝检讨过自己。本文所列举的“罪己”top5,不限于二十五史,上自尧舜,下达民国,盘点5例最有特色的“罪己诏”。

最有名的罪己诏:汉武帝

汉武帝一生文治武功,以举国之力对付匈奴,又因“巫蛊案”误杀太子刘据,贰师将军李广利也受牵连,对匈奴战事失利,国内民众生活困难,国库空虚,种种打击之下,晚年汉武帝痛定思痛。

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然而汉武帝并未同意,驳回了桑等人的建议。并下诏反思自己,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史称“轮台罪己诏”。

古代“罪己诏”之top5:唐德宗的言辞之恳切至今让人动容


最感人的罪己诏:唐德宗

783年,数个节度使叛乱,都城长安失守,德宗仓皇出逃,被叛军追杀。第二年,颁布了著名的《罪己大赦诏》,因其言辞恳切,文词优美,至今读起来让人感怀不已,所以不忍心删减,大段摘录,以飨读者。

立政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人,不吝改过。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于将来。明征其义,以示天下。小子惧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致泽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己,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赋车籍马,远近骚然;行赍居送,众庶劳止。力役不息,田莱多荒。暴令峻于诛求,疲民空于杼轴,转死沟壑,离去乡里,邑里丘墟,人烟断绝。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起都邑,贼臣乘衅,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凌逼。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痛心靦面,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泉谷。赖天地降祐,人祇协谋,将相竭诚,爪牙宣力,群盗斯屏,皇维载张。将弘远图,必布新令。朕晨兴夕惕,惟省前非……

据记载,唐德宗“罪己诏”颁布后,“四方人心大悦”,“士卒皆感泣”。此后叛变很快被平定。

古代“罪己诏”之top5:唐德宗的言辞之恳切至今让人动容

最狼狈的罪己诏:唐玄宗

唐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如火如荼,唐玄宗携夫人杨玉环出逃,途中有大臣认为这都是皇帝若得祸,要杀杨国忠和杨玉环。玄宗无奈之下“面诏”:“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朕甚愧之。”

这例“罪己诏”是最狼狈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口头承认错误,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以便团结抗反。呜呼,皇帝的尊严何在!然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妃被杀,却又无可奈何。

古代“罪己诏”之top5:唐德宗的言辞之恳切至今让人动容

最悲情的罪己诏:明思宗

1644年6月,明朝风雨飘摇,内有李自成攻入北京,外有满洲踏破山海关,在最后关头,明思宗朱由检选择自杀殉国,留下一纸诏书: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似乎皇帝们都有战时逃跑的习惯,明思宗的自杀殉国无疑是一股清流,在我看来,作为帝王,不论生前的功过得失,他最后这个选择,是值得致以敬意的。

古代“罪己诏”之top5:唐德宗的言辞之恳切至今让人动容

最尴尬的罪己诏: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没想到激发各阶层的愤怒,各省起兵讨逆,全国的唾沫如子弹一样飞向北京,连他最信任的北洋集团的人也开始与他划清界限。在这样的情况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并下了一纸“忏悔书”,结束了83天的皇帝生涯,一个月后因尿毒症辞世。可谓是最荒唐的行动,最尴尬的忏悔。

“盖在主张帝制者,本图巩固国基,然爱国非其道,转足以害国;其反对帝制者,亦为发抒政见,然断不至矫枉过正,危及国家,务各激发天良,捐除意见,同心协力,共济时艰,使我神州华裔,免同室操戈之祸,化乖戾为祥和。总之,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撤销帝制总统令》

或许,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篇总统令其实言辞也极为恳切,语言也发自肺腑,读后不免唏嘘。

古代“罪己诏”之top5:唐德宗的言辞之恳切至今让人动容


小编的话:这里是“文史观察”头条号,欢迎您不小心光临。本号致力于历史人文类文章的写作,写作中最看重的是—史料引用和个人见解,因为这才是历史文章的价值所在。您的关注和点评将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