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疫苗

一、临床与流行病学

(一)病原

HBV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小时、煮沸10分钟或压力蒸汽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已发现有A~I共9个基因型,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二)引起的疾病和诊断

乙肝是由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潜伏期40~180天,一般60~90天。乙肝的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是威胁人群健康的严重传染病。

乙肝的临床表现是多样化的。急性乙肝临床上可出现厌油、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关节痛、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皮疹等,一些病人可有黄疸。如病程超过6个月则为慢性乙肝,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临床症状轻,无黄疽或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脾脏一般触不到。肝功能损害轻,多表现为单项GPT波动、麝浊及血浆蛋白质无明显异常,一般无肝外表现。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症状较重、持续或反复出现,体征明显,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疽。肝大、质地中等硬,多数脾大。肝功能损害显著,GPT持续或反复升高,麝浊明显异常,血浆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无黄疸者及非典型者症状轻,病史短,但具有慢性肝病体征及肝功能损害;或似慢性迁延性肝炎,但经肝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三)流行特征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我国1~59岁一般人群 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二、制品种类

我国目前使用的均为基因重组HepB,国产的有啤酒酵母、CHO细胞和汉逊酵母3种乙肝疫苗;进口的有GSK生产的安在时(酿酒酵母)和瑞士博尔纳公司生产的益可欣(汉酵酵母)重组HepB。

三、储存和运输与有效期

HepB应在2~8℃避光保存和运输,有效期为2年。HepB不能冻结,冻结会破坏疫效果。

大多数HepB对热相对稳定。但储存温度在20-26℃1年以上;37℃2~6个月,45℃1周等条件下,疫苗效价会降低。

四、规格、剂量和用法

(一)规格

在我国注册的HepB有国产和进口产品。

国产疫苗有啤酒酵母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巢细胞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乙肝疫苗3种。啤酒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有每支1.0ml和0.5m两种规格,分别含 HBsAg10μg和5μg;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研制生产出每支10ml含 Hbsag60g的啤酒酵母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乙肝疫苗每支1ml,分别含 HBsAg10μg或20μg;汉逊酵母乙肝疫苗每支0.5ml,含HBsAg10μg。

进口HepB有安在时和益可欣,均有每支0.5ml和1.0ml两种规格,分别含HBsAg10μg和20μg。

(二)剂量和用法

接种部位推荐在股部外侧(<2岁儿童)或三角肌(较大儿童和成人)肌内注射。

1. 啤酒酵母HepB新生儿和<19岁青少年,每次注射剂量为0.5ml(含 HBsAg5μg)。对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无应答的16岁及以上年龄的HBV易感者,接种1次注射剂量为1.0ml(含HBsAg 60μg)。

2. CHO HepB ≤15岁儿童,每次注射剂量1ml(含HBsAg 10μg);>15岁青少年与成人,每次注射剂量lml(含HBsAg20μg),均需注射3次。

3. 汉逊酵母HepB 婴儿和成人每次注射剂量均为0.5ml(含HBsAg10μg),需注射3次。

4. 进口HepB 一般≤10岁儿童每次注射剂量为0.5ml(含HBsAg10μg),>10岁儿童和成人每次注射剂量为10ml(含HBsAg20μg),均需注射3次。不同国家生产的疫苗对注射对象的年龄要求不同,需在使用时细心阅读说明书。

五、接种对象与免疫程序

本疫苗适用于HBV易感者,尤其是下列人员

(一)接种对象

1. 新生儿,特别是母亲为 Hbsag、 Hbeag阳性者。

2. 未感染过HBV的人群,特别是医护人员及接触血液的实验室人员。

3. 已感染HBV者的配偶、子女或密切接触者。

4. 血液透析者和静脉注射毒品者等高危人群。

5. 对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无应答的16岁及以上年龄的HBV易感者,尤其下列人员:

(1)既往接种HepB未获得抗体保护者;

(2)重点、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或接受血液及其制品者、器官移植者);

(3)乙肝病人或乙肝携带者的家庭成员及密切接触者;

(4)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易感的大专院校学生等群居人员。

(二)免疫程序

接种3剂,第0、1、6个月各接种1剂;血液透析者建议接种4剂,第0、1、2、6个月各接种1剂。对HepB常规免疫无应答的16岁及以上年龄的易感者,接种含60μgHepB 1剂次。经采血确认其抗体水平仍未达到阳转者可接种第2剂,2剂间隔至少4周以上。

应为出生婴儿在24小时内及时接种首针HepB。

(三)对青少年(6岁以上)和成人接种HepB的建议

1. 所有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HepB或接种史不详的18岁以上成人,以及所有自愿接种的18岁以上成人。

2. 尤其是存在以下风险的人群:

(1)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男男性行为者(MSM)、多性伴者、性伴为 HBsAg阳性者及性传播疾病患者。

(2)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医学院校学生、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

(3)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包括注射毒品者(IDUs,HBsAg携带者或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血液透析者及器官移植者。

(4)其他人群:慢性肝病患者、HBV高发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HIV阳性者、高校大学生及其他自愿接受HepB接种者。

六、禁忌证

1. 患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轻微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等,不是接种乙肝疫苗的禁忌证。

2. 发热者暂缓接种。

3. 对疫苗已知的任何成分过敏者。

4. 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5. 若注射第一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一般停止后续的接种程序,但正在母婴阻断的婴儿应遵医嘱。

6. 乙肝疫苗不包含活病毒,可以给免疫缺陷者使用,但免疫应答可能不理想

七、接种反应

(一)一般反应

HepB是目前最安全的疫苗之一。接种后局部反应以一过性疼痛多见,疼痛发生率成人约为20%,儿童约为10%,偶有红肿或硬结等。全身反应以低热为主,>38℃者约占18%,疲乏者占1.9%,上呼吸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约占2%-3%。

(二)异常反应

有报道接种后发生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末梢神经炎等报道,但发生率极低。

八、使用注意事项

1. 由于乙肝的潜伏期长,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感染,接种疫苗对已发生HBV感染者无效。

2. HepB不能预防甲型、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以及其他已知侵犯肝脏的病原所致的感染。

3. HepB不应皮下或皮内注射,因为这样会导致免疫应答降低。亦不提倡臀部肌内注射,主要为臀部脂肪肥厚,肌内注射操作中有部分注射不到肌肉中,影响免疫效果。也绝对不能静脉注射。

4. 慢性肝病患者、HIV感染或丙型肝炎携带者不是HepB接种的禁忌证。

5. HepB不包含活病毒,可以给符合条件的孕妇接种,也可以应用于免疫缺陷患者,但这类人群接种疫苗后免疫反应可能不理想。

九、免疫效果

我国对HepB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目前证实它对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和降低婴儿HBV感染有明显作用。

(一)阻断新生儿HBV母婴传播

我国多年来一直实施对新生儿优先接种HepB的政策,按0、1、6个月方案对健康新生儿接种,首剂接种后7个月≥96%的受种者获得血清保护水平的抗体;高危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出生时按0、1、6个月方案接种10g(酵母疫苗)或20μg(GHO疫苗),如未同时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经证实保护效果为70%-95%;如出生时同时使用HBIG和疫苗,保护效果可达98%。

(二)对青少年和成人的效果

对青少年和成人接种10μg或20μg重组酵母或 CHO HepB,可以快速产生抗体,>95%的受种者可获保护;同时保护力持久,减少低应答和无应答。

十、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一)接种HepB后无应答和低应答的问题

对无应答或低应答者可以更换接种HepB的品种、增加接种剂量,改变接种途径、改用含前S抗原的疫苗、与免疫增强剂联合使用等方法,一般再接种1剂疫苗大部分均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免疫应答。

若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剂HepB后,采取敏感方法检测仍无抗体产生,就不需再接种,因为这些无应答者可能已发生HBV的隐匿性感染,或与个人遗传基因,以及HepB的免疫逃逸株有关。

(二)是否需要加强免疫的问题

目前对经HepB全程接种后免疫成功者是否需要进行加强免疫,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接种HepB成功者的免疫持久性较好,并存在免疫记忆。许多学者长期跟踪研究证实,在疫苗接种成功者中,即使抗-HBs浓度降至≤10 miu/ml,也很少出现 Hbsag携带状态或发生HBV临床感染;同时受种者还会有细胞免疫应答。

目前一般认为对健康人免疫成功者无须进行加强免疫。但对血液透析或免疫缺陷患者等接种HepB后,每年需进行检测,当抗-HBs<10mIU/ml,则应进行加强免疫。

新生的免疫系统相对不够成熟,可能不会产生最佳的免疫应答,从而不太可能对HBV产生长久的免疫保护。随着接种HepB的时间延长,抗-HBs会逐渐衰减。基础免疫后5、10、15年的回忆应答分别为97%、79%、51%。

有专家建议,对于生活在乙肝流行区的个体,需加强免疫。

(三)接种HepB前是否需要筛查的问题

自1982年全球实施HepB普遍接种以来的事件验证,HepB在接种前不筛查是安全的。

(四)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接种问题

对已知母亲 Hbsag阳性的新生儿,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倡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10μg HepB。

(五)母乳喂养儿的接种问题

母乳喂养儿可以与人工喂养儿一样接种HepB;孕妇可以接种HepB。

(六)早产儿的接种问题

早产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应与正常新生儿一样接种HepB;HBsAg或 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受HepB和HBIG的免疫预防;由于低体重新生儿(<2000接种HepB的阳转率比正常新生儿低,应按0、1、2、6个月程序接种4剂HepB。

(七)意外暴露后接种HepB问题

当意外暴露有感染HBV危险时,对已全程接种过HepB,且已知抗-HBs滴度≥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对未接种HepB,或抗-HBs<l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注射20μg乙肝疫苗,于1个月和6个月时再接种第2、3针20μgHepB。同时立即检测 HBsAg、抗-HBs和ALT等,并在3个月和6个月复查。

(八)急性HB感染或乙肝携带者的易感性伴侣

推荐急性HBV感染的性伴侣,在最后1次性接触后14天内按8~10IU/kg注射单剂HBIG。

如果最后1次接触已经超过14天,应接种HepB。性伴侣为慢性HBV感染者,则仅推荐接种HepB作为暴露后的预防措施。同时亦推荐在接种疫苗后测试抗-HBs水平。

(九)家庭内和急性HBV感染者接触的处置

尽管 HBsAg不具传染性,但当 Hbsag在血液中出现时,完整的病毒也存在,而此时可以传播病毒。婴儿和有急性乙肝的主要看护人密切接触,会增加感染HBV的风险。此时婴儿第1剂HepB的注射应和HBG(0.5m1)同时注射,家庭内和急性HBV感染者有接触,有血液暴露的人应尽快注射HBIG,并同时开始HepB免疫程序。

(十)关于目标人群的选择

人类是HBV的唯一宿主。HBV在血液和血浆中的浓度最高,一般不会通过眼泪、汗液、粪便、唾液或飞沫等途径传播,而以通过血液或黏膜暴露于HBV携带者或急性感染的 Hbsag阳性体液传播为主。其中,性接触、经皮肤感染、手嘴或手眼、围生期的传播近年备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