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遭踐踏,是茶文化擁有未來首先的希望

大學畢業在天津做文史資料工作時,看到過一位從清朝走到民國又走到共和國的茶人寫的一冊“茶葉簡史”,並不厚,字跡工整娟秀,憑書寫,就該是對茶懷有情感的人的文字。我從中知道了許多茶的知識,也曾有摘錄,至今還保存在筆記本里。也因此,從那時的不喝茶,到後來的不懂茶的只喝綠茶,我對茶的淨與敬,卻是一直的,由衷的。

——楊爭光

不遭踐踏,是茶文化擁有未來首先的希望

不遭踐踏,是茶文化擁有未來首先的希望

雜說“風花雪月琴棋書畫詩酒茶”之

喝茶真是中國人的“發明”麼?

據說,我們的“茶道”在後來衰落了,真正的“茶道”在現在的小日本。這實在是要讓我們許多熱愛“古典”“祖宗”“傳統”的大中華同胞感慨,繼而不平、憤慨的。

但不平與憤慨改變不了事實,怎麼辦呢?

沒關係的——紅色電影經典《南征北戰》裡有句著名的臺詞:“不是我們不行,是共軍太狡猾了。”

這可是真真的我們的“神邏輯”。通神的邏輯推導出的結論自然是顛撲不破,不容置疑的。以這樣的通神邏輯推導,茶道在我們的衰落在小日本的興盛,就不但不會失掉我們文化自信,還會增加我們對小日本的蔑視,甚至鄙視。

我們有許多好東西,都在後來衰落了。原因也都是不證自明的:不在我們,而在強盜們搶掠的與偷盜——敦煌的許多經典被歐洲的強盜們偷竊去了,現在成了世界的經典,不為我們獨有;著名又珍貴的“昭陵六駿”,也被鬼子們與內奸聯手,從石壁上拉走了幾匹,成了世界的,等等。諸如此類的事件要細數起來,是數不勝數的。

瓷也是。曾經是我們的國粹的瓷,譽滿全球,我們被稱為“切那”好像就是因為瓷。現在,據說小日本的瓷器竟比我們還要好了,這簡直是被稱為“切那”的奇恥大辱,但,也是偷我們的。

豈止是茶道與瓷,連裹身的衣服也偷。據說——沒有親見,只能都是據說——日本的和服就是偷我們的,作了一點改造而已。至於我們後來的不穿馬褂而改穿西服,則是“學”。然而,大中華自有傳統,無與倫比,還用“學”麼?面對許多的憤慨的質疑,就有了“中山裝”。於是,在不斷的“學”與不斷憤慨的質疑裡,我們的服裝就終於不土不洋不中不西不倫不類五花八門無“宗”可尋了。

然而,現在,我們的茶道要——甚至竟已經開始復興了。大凡有人的地方,尤其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有許多的茶館茶樓,在繼承、復興、還要發展我們曾經燦爛又曾經衰落的茶文化了,當然也包括我們的茶道。有茶文化培訓。有茶藝表演。還有茶道講座。在茶裡修身、養心、參禪、悟道,甚而寫茶文化與禪道之書。

甚至,連我這樣的,也被邀至不止一個公園的幽靜之處的茶館裡“品茗”,在絲竹之聲裡觀賞茶藝。可惜的是,我雖然喝茶,卻對茶道一竅不通,對茶藝也了無興趣,只在想:這樣的不收門票的公園,怎麼能開闢出一塊淨土而“閒人免進”,只給一些特別的雅人獨享茶道茶藝茶趣呢?

被邀品茶賞藝,卻無心於茶而在質疑茶館的來路不明,實在愚得不要不要的。當然,質疑只在心裡。我聽著絲竹,呷著茶香,對朋友的說道似乎有些懂的樣子,應和的同時,看著牆上懸掛的字畫,真像條幅上寫的一樣,要“茶禪一味”了——裝雅。

但還是不服氣:這樣的掠奪公共的品茶之地,會有茶的“清”與“淨”麼?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麼?掠地之時,不就已經悖於茶道,而為強盜了麼?在這樣的“地”裡品茶,綠茶也會臉紅的。

雖然不懂茶,但還是知道茶是很講究乾淨的一種東西,甚至是它首先的講究,然後才是它的細緻,它的純粹,它的悠長,如它的“道”一樣的悠長。

對茶的所為,正和我們其它的所為一樣。強盜也會雅緻,但不是骨子裡的,裝雅緻以使強盜的行為不顯得那麼的猙獰,那麼的不堪入目而已。

看古人寫茶的詩文,古人們對茶的喜愛應該是真切的。

茶馬古道也應該是我們真實不虛的古道。

我們的茶道的衰落,不管是因為強盜還是因為自毀,都是人為的,不關茶,也無損於茶。

茶與琴棋書畫以及詩與酒,無一不是滋養生命的好東西,都可以使生命生髮美感。至少,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道”。面對它們,首先的應該是尊重,而不是利用,是相互的呵護,而不是為己的雕飾。是同居的體己,而不是扮雅的裝潢。

大學畢業在天津做文史資料工作時,看到過一位從清朝走到民國又走到共和國的茶人寫的一冊“茶葉簡史”,並不厚,字跡工整娟秀,憑書寫,就該是對茶懷有情感的人的文字。我從中知道了許多茶的知識,也曾有摘錄,至今還保存在筆記本里。也因此,從那時的不喝茶,到後來的不懂茶的只喝綠茶,我對茶的淨與敬,卻是一直的,由衷的。

想到茶的生長,茶的採摘,茶的製作,尤其是,聽說過,也看到過採茶女採茶的優美,嫩而乾淨的手指——我們的茶道里,有沒有對她們的憐惜呢?如果有,我想,這倒是復興中華茶道的一個真切的訊息。

不遭踐踏,應該是我們的茶文化——不僅茶,我們的風月文化,詩酒文化,也包括琴棋書畫能夠擁有未來的首先的希望。

不涉其它,只談風月,保險。

因言獲罪,甚至丟掉性命,古今中外都有。

幾千年前,我們有過“道路以目”。

幾十年前,我們有過“只談風月”。魯迅的那一本《準風月談》,就是他那個時候的文字結集。

吟風弄月,擁雪觀梅,撫琴弈棋,飲酒品茗,戲詩作畫,等等,集雅趣、情調、品格於一體,成就文化傳統,悠遠而耐久,至今,儼然——簡直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了。

以當下的情勢,應該會有更多的集成,蔚為新的大觀。

文化文化,人化以文,文也可以化人。風月文化與文化風月,也許還要是我們進入現代化,成為先進人類的一個途徑。

——雜說“風花雪月琴棋書畫”題記


更多閱讀......

風:寫“風”難,難於上青天

花:寫“花”需勇氣,筆頭見才氣

雪:喜怒哀樂奈何“雪”

月:在梧桐山看月說“月”

琴:古琴,非人琴互“知”者不為

棋:棋的方圓與人性的溫度

書:書法:不是“藝術”的藝術

畫:中國畫的雅與腐,只有一紙之隔

詩:“詩無達詁”也須“自命不凡”

酒:危乎遙哉,酒文化的迴歸與復興

楊爭光文學與影視藝術工作室(深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