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對不對”?

用戶64236287027


主要是除了隆中對,劉備沒有更好的選擇啊。

想當年,中華大地上存在曹操、孫權、西涼集團、劉璋、劉表、張魯、劉備等七個上市公司,市場份額最大的曹操惹不起,排第二的孫權也惹不起,第三到第六的公司看不起,自己又不想當老七,那也只有依次幹掉那些惹得起的搶個地盤再說了。這個邏輯當然沒毛病。

有毛病的是這個戰略最後沒成功,所以才有人開始BB了。

沒成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如果關羽不發動襄樊之戰,如果換個人鎮守荊州,如果諸葛亮入川時不把張飛、趙雲都帶走,如果糜芳傅士仁不投降,如果劉備能及時增援,如果劉封與孟達不內鬥等等。但這都是戰術層面的事情。

再好的戰略也擋不住戰術層面垃圾的執行,同理,如果戰術層面執行的高超一點,戰略的劣勢有時也能扭轉。畢竟,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事常有,反過來雞豈不是就弱在戰略勝在戰術上了?

再回到三國。

也提提另外一個戰略的事情。

曹操在兗州立穩腳跟後,打著報父仇的名義討伐徐州的陶謙,此時的戰略就是東征。這個戰略怎麼樣?可以說沒問題也可以說有問題!沒問題的是它可以擴大地盤,足食足兵,讓東線無後顧之憂。有問題的是它和隆中對一樣,沒考慮背叛的情形。但和劉備不一樣的是,曹操最後不僅靠著僅剩的3個城池擊敗了呂布,還真把徐州打下來了。

這就是經典的靠戰術成功逆襲的案例。

所以說,隆中對即使有點問題,也不是大問題。戰略不可能不冒風險,關鍵是在執行中能否趨利避害。如果當年關羽守住了荊州,也就沒有人質疑隆中對的科學性了。


三國不求甚解


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戰略方針,出自演義第38回:定三分隆中決策。諸葛亮說: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又說:"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O(一),若論得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此決策沒有毛病,也完全能成功!因所奪取的都是劉表和劉璋兩個闇弱之主的地盤,實踐證明也確實成功了!O(二),若論欲成霸業,一統天下,這個決策存在著致命的缺欠!這個缺欠就是伐魏以出兵秦川為主,以出兵荊州為次!也正是因為諸葛亮輕視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並沒有把荊州當成伐魏的大本營,當成主戰場,因而造成失荊州,最後伐魏只剩出秦川一條路可走,最終到底沒有成功!O(三),第七十三回,曹操敗走,劉備奪取漢中後,又命劉封,孟達,王平等攻取了上庸諸郡。在此時,諸葛亮應立即增兵添將於荊州方向,或親自帶兵將與雲長會合,乘勝出兵襄,樊,宛,洛。則一統尚有希望!由於諸葛亮把出兵秦川伐魏作為主攻方向,把出兵荊州做為輔助,因而在得漢中,上庸後,非但沒添兵荊州。反而勸劉備先進位漢中王(稱皇)。表到許都曹操大怒,欲起傾國之兵伐蜀,後聽司馬懿之言,聯合東吳奪取荊州!當得知此消息後,孔明說: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後來,到底造成雲長腹背受敵,丟了荊州,敗走麥城。令人飲恨千古!O(四),由上不難看出,如果諸葛亮把荊州當成伐魏的大本營,以荊州為主戰場,增兵添將於荊州。以出兵秦川作為輔助,我想會是另一種局面!雖然丟荊州,關羽走驕兵必敗的老路,固然有錯!但其根源還是因為一開始諸葛亮就沒重視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就沒把它當成出兵伐魏的主戰場。可以設想,如果諸葛把荊州作為出兵伐不魏的主要方向,如果在得兩川后,立即派張飛,黃忠等大將帶數萬精兵去荊州會合雲長,先固防荊州,再北取襄陽,樊城,以向宛洛,則局面必然可觀!


張永科38


是非功過任評說


曉木說說自己對隆中對的看法!

先分析以下《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再結合實際說明以下《隆中對》的實現程度:


諸葛亮在與劉備的對話中,首先以曹操能勝袁紹的實例,說明事在人為,成功要靠人謀(戰略)的基本道理,即“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接著就根據當時的天下形勢分析,並獲致四點結論:一、不可與曹操爭鋒。
二、江東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三、荊州為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
四、益州劉璋軟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基於以上的分析,則劉備所應採取的大戰略遂至為明顯:
一、奪取荊益二州,以為霸業基地。
二、利用內政外交以鞏固權力基礎。
三、天下有變,始發動鉗形攻勢,以期一舉而興復漢室。


計劃趕不上變化,諸葛亮雖然謀事在人,但可惜成事在天,曹操南下太快,而劉表死的也太快,幾乎沒給劉備奪取荊州的機會,結果導致在赤壁之戰前後,荊州的形勢變化,遠遠超出《隆中對》中諸葛亮的預計:

建安十二年,曹操方才北征烏桓,第二年才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而隨即南征劉表,問計荀彧: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結果七月出徵,八月劉表病死,劉琮接位,九月曹操就進駐新野,劉備得知消息太晚,隨即南撤途中,又被曹操追擊擊敗,只能逃往夏口。這個時候,“荊州為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的形勢,已經是曹操佔據襄陽,江陵兩城,荊州已經是曹操囊中之物的情況,你要知道,劉表當初一介書生,蒯越出謀劃策: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之後赤壁之戰,孫劉勝,曹操敗退,曹操方面仍然保有襄陽,周瑜苦戰攻下江陵,劉備只是南收四郡,之後從孫權手中借去江陵(南郡),才能勉強成氣候,這也為之後的借荊州的導火索。

至此、荊州形勢變化之大,已經從劉表時代的,“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的割據一方的形勢,變得殘破不堪,龐統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而諸葛亮亦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荊州形勢,已經不在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用武之國”了。


等到劉備取四川,諸葛亮,張飛相繼入川,孫劉聯盟開始破裂,曹操方面依舊持有襄陽,南陽、章陵三郡,劉備又割還孫權長沙四郡,關羽只剩下南郡(江陵)、武陵、零陵三郡、孫權則有: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魏蜀吳三方面在荊州局勢形成一個平衡,無論誰先出手,都會受到另外兩方的聯合打擊。


連鎖反應之下,變化最大的還是,孫劉聯盟在蜀漢北伐所佔的重要性太大,大到足以決定蜀漢的興衰:

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裡,江東的孫權是“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但是隻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在後來的兩分兵力的鉗形戰略裡,出兵的先決條件是: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在諸葛亮的最初策劃之下,孫吳方面只是蜀漢方面的附加值,也只是輔助作用,而由於曹魏方面的人謀,奇襲之下,一舉而得荊州,劉備喪失了獨抗曹操的能力,只能求救於孫權,“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從“為援”變成了“求救”,赤壁之戰以周瑜為主導,劉備只是助攻,之後周瑜更是拿下艱難的荊州南部核心地區南郡,而劉備只能南收四郡,看似數量上佔優勢,實際上只是仰人鼻息,因為江南四郡,無論是對荊州局勢,還是威脅東吳,或者北伐襄樊,都是無足輕重。最後還是周瑜施捨南郡部分給劉備立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之後,劉備更是親自向孫權求取南郡,還差點被周瑜扣留: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


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孫劉聯盟出現危機,孫權派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劉備親自領兵下公安來爭,後來因為曹操下漢中,不得已和孫權聯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劃分孫劉在荊州的勢力範圍,孫劉聯盟短暫複合。
這次的孫劉衝突,荊州的南部四郡,呂蒙輕而易舉的襲取三郡,暴露了劉備勢力在荊州地區的不穩定性,後來關羽北伐,何止大意,簡直就是作死。等到後來關羽被殺,劉備兵敗夷陵,荊州就和蜀漢徹底無緣了。
之後諸葛亮北伐,只能獨自出秦川,缺少荊州地區的響應,不僅僅是無法減輕關中地區的軍事壓力,同時還無法實現將孫吳“引以為援”的效果,缺少了荊州一部的軍事,孫劉聯盟從此變得鬆散,雖然不再互相攻擊,但也無法形成像赤壁之戰一樣合擊曹魏的聯盟,聯盟之中,無人能做老大,一方也無法對另一方作出有效的震懾,諸葛亮想借助孫權實行鉗形攻勢也沒什麼太大效果。

總而言之:第一、在劉備顛峰時期,跨有荊益二州的戰略沒有完全達到,荊州一分為三,殘破不堪,關羽自保有餘,北伐危險。


第二、“江東為援”的戰略,前期赤壁之戰,變成孫劉聯盟中,孫權為主導,劉備仰人鼻息。劉備勢力做大之後,孫劉衝突不斷,而經過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兵敗猇亭後,吳蜀聯盟只相當於互不侵犯協議,連最起碼的緩急可共,出兵救援都困難,所謂北伐中原,平分天下,不過是畫餅而已。第三、“天下有變,發動鉗形攻勢”的計劃,更不用多說了,劉備也好,關羽也罷,或許從來都沒有當回事吧。關羽盲目發動襄樊之戰,丟失荊州、劉備衝動東征報仇兵敗猇亭、只剩下諸葛亮一人率軍北伐,太祖評: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曉木曰兮歷史系


說下個人觀點,諸葛亮評論天下大勢及應對方法是沒問題的,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劉璋闇弱,張魯在北;孫權據江東,國險而民附等等,但不對的幾個地方也很明顯:1.忽視曹操孫權一統天下之心,按隆中對的意思,劉備要奪取荊州西川漢中等地,曹孫就得看著不動,讓你孫權當外援你就得當外援,曹操你得不動,等你自己有變我們好攻擊你。而事實卻是孫權擊黃祖,襲荊州;曹操赤壁之戰後立刻徵西涼奪漢中,如果不是曹操得隴不忘蜀,恐怕三國也就沒劉備什麼事了2.誇大百姓對漢的嚮往及認同,比如待天下有變,一路出秦川,一路出荊州,百姓簞食壺漿以迎(憑什麼百姓就認你劉備,不認曹操啊!),而後諸葛亮北伐,無論氣勢上多麼山崩地裂,口號多麼正義,都沒引起廣大中原地區百姓的響應。


凝140776000


隆中對看起來好像未出茅廬三分天下給人們感覺是蓋世奇才,實際上細觀諸葛一生根本不是曹操對手,曹操滅袁紹,袁術,呂布,張秀,西涼馬騰等統一北方真有能力有手段,劉備卻是餐吞自己兄弟地盤,聯吳抗曹是自己一相情願,吳不配合沒有辦法,幾次分兵是各戰區不具備兵力優勢,說白了就是對強曹和吳國政權沒有辦法,因此蜀最先滅亡是必然的!


vdmos


大方向正確,也是按這個方案執行的,但是有缺點,有些想當然,荊州為天下之心,猶如一塊肥肉孫曹劉都想佔為己有,尤其孫仲謀,或者說孫家,孫家兩代三人都沒有放棄荊州,對荊州的執念很深,關雲長威震華夏,曹阿瞞嚇得要遷都,約東吳一起戰荊州,無形中給了東吳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孫曹兩家之力無論如何關雲長一己之力也是守不住的,失敗是正常的,丟失荊州以後後漢只能偏安一隅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所有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