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 寒,这个中医学标志性概念,知道多少,理解多深,证明学多高

恶 寒,这个中医学标志性概念,知道多少,理解多深,证明学多高

恶 寒

病人自觉周身怕冷,或某局部怕冷均叫恶寒。临床以其轻重不同程度分为恶风、畏寒、恶寒、憎寒等多种,统属恶寒范围。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有赖于阳气的温煦作用,若因外感风寒之邪,则邪闭肌表,阳气郁遏,不能正常达于肌肤,使温煦功能失调,或因内伤脏腑气血,阳气不足,使温煦作用低下,以上均可产生恶寒感觉。总之,恶寒产生机理无外乎机体阴阳失调,临床外感多为实寒,内伤多见虚寒两大证候类型。

鉴别要点

1、恶寒原因: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1)外感恶寒:感受阴寒之邪,以风、寒、湿邪为主

(2)内伤恶寒:多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或久病,年高体弱,肾阳不足,

所以脾肾阳虚是内伤脏腑引起恶寒的主要原因。

2、恶寒发生时机及与邪气关系:外感证恶寒一般在得病之初,发病多突然,为时不多,一般较重。虽居房室中亦不减,遇风寒加重。内伤发热一般发生在日久慢性疾病过程中,恶寒程度较重,但可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一旦病势转愈,恶寒亦随之减轻,得衣被可暂时缓解。

3、恶寒兼见症:

(1)恶寒,兼见身疼体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的是外感风寒之邪。

(2)微恶风寒,兼见有汗,苔薄,脉浮缓的是外感风邪。

(3)恶寒,兼见肢节困重,少汗头昏,苔白厚腻,脉濡缓的是湿伤肌表。

(4)恶寒,兼见脘腹冷痛,肠鸣泄泻的是外感寒邪直中中焦脾胃。

(5)恶寒以形寒肢冷为特征,兼有腰膝酸软,欠温,或有五更作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是肾阳不足之内伤虚寒证。

(6)恶寒以形寒四肢踡卧为主,兼有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肠鸣,腹泻,舌淡,

脉沉迟是脾阳虚弱证。

(7)恶寒,兼有面色 白虚浮,或肢体浮肿、咳嗽痰喘,是阳虚水饮内伤之证。

(8)身虽恶寒,手足厥冷,但兼症却是口渴,呼吸气粗,便秘,溲赤,脉滑实有力,此是假寒证。假寒并非没有恶寒,身寒还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因为这种寒的病理本质是阳热性质,故称为假寒。亦包括上热下寒的“戴阳证”。

(9)恶寒,手足厥冷,舌淡,脉微甚微细欲绝,是阴寒盛于内之寒厥证,多是伤寒厥阴病后期。

(三) 寒热互见

恶寒和发热同时出现,或寒热交替发作,称做寒热互见。

恶寒发热的产生机理,主要取决于邪气与正气交争的部位以及胜负情况,临床一般有外感寒热与内伤寒热两大类型。若感外淫之邪,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卫表,则出现恶寒发热。离表入里,潜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入与阴争则恶寒,出与阳争则发热,正邪交争而发作。

鉴别要点

1、产生寒热互见的原因,寒热互见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以内伤脏腑气血为多,外感六淫等邪气力少,外感主要可见于风、寒、湿、热以及疟邪,瘴气等疫疠之气;内伤主要由于血虚,阳虚,肾阴亏损,及七情为病,肝胆气滞火郁,月经不调等,它如外邪侵入血室等也可引起寒热同时发作。

2、辨寒热发作次序:发热恶寒行时是一开始就同时出现,但也有的是先有恶寒或先有发热,嗣后发热或恶寒出现,可分以下几种:

〔1〕病是先恶寒,不久便发热,或恶寒后寒热互作,见于外感风寒。若先发热,继之恶寒、寒热互作,是外感风热之邪。邪气深入血室(适值月经来潮)或邪伏募原,也多先出现恶寒,继之发热,寒热互见。

(2)寒热始终同时发作的,多见于内伤病证.如血虚,阳虚,阴虚,气郁等证。

3、寒热轻重及性质

(1)恶寒重于发热的,可见于外感风寒邪气,寒热疟疾,冷瘴,邪伏募原的湿温证,机体阳气虚损证。

(2)发热重于恶寒的,可见于外感风热邪气,热瘴,血虚证等。

(3)寒热并重的,多见于疟疾,热入血室,少阳证,其恶寒发热均较重,以寒战壮热为特征,常反复往来发作。

(4)寒热均轻,以内伤阴虚、血虚、阳虚,月经不调,肝胆气郁为主,如感外邪不重,其寒热亦可轻微。

总之,寒热轻重受邪气性质,机体阴阳盛衰情况等因素影响,外感恶寒虽得衣被亦不减,内伤恶寒则得火热可使缓解;外感发热多骤起,发无定时,而内伤发热起病缓,热势也比较平稳,很少有壮热者。

4、辨寒热发作时其他体征

(1)外感发热恶寒,可兼身痛体痛,苔薄,脉浮等。

(2)肝胆气郁引起的寒热,与情绪有关,常因郁怒发作或加重。

(3)疟疾寒热,休作有时,一天一次,或二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者。汗后一般可热退身凉。

(4)热入血室,寒热虽如疟状,但发作无定时,入夜加重,常伴神志错乱等症。

(5)阳虚寒热,发热不高,形体怯冷,尤觉四肢不温、舌胖润苔白,脉沉弱。

(6)少阳证寒热,是外邪内入半表半里证,兼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表现。

(7)血虚和月经不调寒热,多发于女子,可伴有心悸失眠,健忘,口唇淡,舌淡红,脉细数。月经不调的寒热则受行经规律的影响,伴有头胀,胸胁胀闷等现象。

(8)湿热痰浊郁于中焦,其寒热如疟,但汗出不清,兼胸闷呕恶,口干少饮,尿黄,便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