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爲國、修身齊家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以這句話用來描繪海滄再貼合不過了,山水之間,一條大江靜靜流淌,她的名字叫做九龍江,江中的九龍居無定所,所到之處自然靈驗不一,居久則庇佑也多。

在海滄,為了招待九龍,前人想出的招數確實管用,日常巡遊休憩有“龍宅”,四時接受敬仰款待有“龍廟”,偶爾嬉戲遊樂有“龍潛(龍店)”,湯水供應解乏修心有“龍塘”,周到如此,海滄能不靈驗乎。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漳州府文廟

龍既然已有,山自然也是不缺的。

海滄的山不高,但卻都可一望平洋,指點江山,無所不包:大觀山屹立鰲頭,大坪山天水一線,大巖山(蔡尖尾山)從容鎮定,其氣勢恢宏不可一世。

而溯其脈絡,卻都歸於一處,那便是文圃山,形勢如此,文脈更是如此。

海滄的文風鼎沸,就像追隨九龍一樣,是文圃山的一步一步教化演變而來。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漳州府文廟牌坊

一、治學的基調:氣節為大

唐廣明元年,黃巢兵進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大赦天下。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既是落第者的墓誌銘又是立志者的座右銘,黃巢開啟的不是新政權,而是中國歷史新篇章。

時局如此,大唐似乎已不僅僅是搖搖欲墜而已。

當大部分人即將接受唐滅這一事實時,意氣風發氣度不凡的謝翛卻憤爾離世,攜弟隱居於文圃山,修身著書,矢志如此。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漳州與泉州界碑

當長安克復,唐皇重回正統,謝翛這才修整一番重新迴歸科舉仕途,或許是辭藻過人,或許是天佑英才,謝翛很順利地考取了文德元年的進士,該年的西元紀年也很吉利,888年,算是相得益彰的一點巧合。

於是,謝翛隱居的山便有了全新的名字,因文而生,因文而昌,名曰“文圃”,寓意文化培育之地,而後世的海滄也基本按此劇本演繹開來。

家國氣節第一,何等豪邁,於是應和者日多,文圃山迎來了後繼者。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漳州中山公園

先是五代時,南唐主簿洪文用不堪亂世混戰,倫理喪失,與族人洪澤避居文圃,著書立說,雖無片字傳世,但也必然自得其樂。

後是同安科舉巨族石蕡對宋徽宗朝廷的失望,毅然決然放棄家族榮耀與庇護,隻身躲進文圃密林中,與山林為居,以花鳥為伴,以書為友,著有《文圃集》。

至南宋紹興年間,青礁人楊志為紀念三代氣節之人,以標榜來世,便在謝翛結蘆之地建起了“三賢堂”以饗來者,而南宋一朝,齊家為國者絡繹不絕,或許也有不少人得了三賢堂的暗助。

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雲:“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文圃氣節之風已具,唯缺引路人而已,國治之前需要能修身齊家之人,時不我待,自然而來。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青礁顏氏宗祠

在石蕡隱居之前的仁宗盛治期間,漳州迎來了首位飽學判官,或許是初涉官場,還不甚嫻熟,蔡襄聘請年少時的好友泉州名士顏慥擔任漳州教授,以期開化漳郡文化。

蔡顏二人附和繁多,歷經四年努力,功績顯著,很快的,蔡襄扶搖直上調任京官。

失去一展才華的支持者,顏慥很失落,加上屢試不第的打擊,顏慥已經無顏回鄉。或許是命中註定,或許是心有所屬,顏慥帶著家國之思選擇了介於漳泉之間的文圃山下作為世居點,開始了與隱居截然不同的修身齊家並舉的嘗試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顏氏宗祠

顏慥一方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辭辛苦地開闢新田,另一方面也在積極籌辦鄉學。

顏慥所居之處,稱為龍溪縣永寧鄉新恩裡,想必也是初開化新土,除了三三兩兩的磁窯、沿海碼頭以及一個交易的海口鎮外並無太多熱鬧的據點,好在漳州府在此設了寧海寨,往來官軍多有巡視,還算太平。

於是,海滄便在顏教授書室的感染下,開始修煉文教內功的努力,而世態的氛圍也漸漸由商轉文,海滄的耕讀傳統形成了。

三、剛烈為國,為善為鄉,科舉為家

當年代來到了顏慥的曾孫輩,顏慥開啟的海滄文教之風似乎開始顯示出顯著的作用力,顏氏家族的三個分支在科舉上終於圓了其曾祖的夢。

先是居於青礁的顏晞哲、顏晞孔兄弟,再是遷居漳州府城的顏師魯,最後是青礁的顏唐臣,紛紛在功名上重重地寫上了一筆。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顏氏宗祠

如果說顏慥開闢海滄文教先河,那麼海滄的文風鼎沸應該從顏唐臣算起。

顏唐臣本人並不突出,但以他為紐帶卻能夠串起那個時代海滄古人的文教傳奇。

先是他的三個兒子,人稱“三敏”,都是府縣誌上進士和特奏名的顯耀人物;再是三個女婿,同樣是當地顯赫的文化人(均為進士,其一為閩縣人,另兩人為海滄人)。

老大敏德在廣東循州為官,當時粵東北客家人還未形成,還是峒寇肆虐的惡劣環境,敏德父子兩相繼討捕立有大功,為大宋拓展了大片領土,此謂“為國”;敏若父子則是為鄉土修建水利和公用設施,改善海滄九龍江北岸的灘塗,創造了大片良田,此謂“為鄉”;敏則子孫則是最出進士的一脈,此謂“為家”。

如此海滄的大國、大家、小家便都齊備了,而以此為突破口,海滄更是來到了文教變現的巔峰時刻。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顏氏宗祠

四、言傳身教,造福一方

迴歸海滄文教,論貢獻及影響力,當首推顏唐臣的女婿,青礁人蘇竦。

蘇竦考中進士並外出當官後,大概是對書的愛好超出了對權力的愛戀,在肇慶推幕任期滿後,他便毅然決然返鄉,事母其一,做學問其二。

蘇竦對書籍的熱愛似乎只能用痴迷來形容,凡聽說某家有新書,他必然借閱手抄,不看不抄不罷休。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顏氏宗祠

正因為對治學的執念,當時八閩名士多傾慕蘇竦才學,紛紛拜其門下研究學問,有志者事竟成,從蘇竦門下進士及第者竟多達十多人,其中包括青礁唐臣孫輩顏戴、外孫黃澤和楊志,蘇竦兒子蘇溥,其他府縣郭宗履、梁傅、王度、林幼安等。

蘇先生的私家教學,可以說是顏教授書室的擴大版,是繼往開來的成大器者,也為後來的雲塔書院起了個好頭(雲塔書院附近的蘇嶺,便是蘇竦的家族領地)。

因此,同出顏唐臣一家,三敏保家衛國平天下三者兼備,蘇竦修身教學利己為民開化鄉里,使得海滄的耕讀事業在南宋一朝達到了巔峰。

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海滄的文化事業,在整個宋代充滿了光輝,除了顏唐臣一家之外,還有顏師魯子孫三代在宋廷的榮光,三代兩尚書,還有被當時文人盛讚的文、品兼備的“二仲”;靖康之恥堅持與金抗爭最終同開封城一起隕滅的將軍鄭柟;文章俊秀、品性純良的鄭申卿、鄭申秀兄弟等...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石塘龍華堂

然而,當宋代嘎然而止之後,海滄人的耕讀文教卻遭受嚴重打擊,有大量海滄先賢離開故土隨宋廷南移。

留鄉者及後來者的文教則開始由鄉學慢慢縮小至家學,從而衍生出全新的、以家族姓氏為紐帶的兼濟天下、獨善其身修行方式。

其佼佼者當首推理學大師後井人週一陽,他適逢海澄縣初建縣,有幸應貢為官,在周遊各地之後將年輕時所學經文結合實踐悟出了自己的理論:《大學》言誠,《中庸》言中,《論語》言仁,《孟子》言仁兼義。

或許是在週一陽的家風影響下,他的孫子周起元得以福建解元的身份考中進士,並以優秀的品行行使御史之職敢於向權貴抗爭堅持真理。

周家的家學,便是兼濟天下的典型。而獨善其身則必推謝君禮。

發現海滄‖文圃山下海滄孕育的耕讀之風:氣節為國、修身齊家

謝氏家廟

謝君禮,漸美盧坑人,從小習文頗有才學,長大後也曾經參軍協助往來緝寇,但最後並沒有太大成就,只好歸家自得其樂。

他為人極其友善,夜不閉戶,助人為樂,即使有鄰居侵佔他的住所也不予以計較,有盜賊進入其田園也會退避三舍。

謝君禮這種看似吃虧的行為,不僅給自己帶來極高的聲譽,也為自己的家族樹立了不與人爭的榜樣,感化了盧坑子弟向善的品性。

都說好人有好報,謝君禮的兒子謝宗澤也學有所成考上進士當上了江西參政,其子孫後代舉人、秀才也是接踵而至。

正是如此一代又一代的海滄先人以其執著的信念,堅持著海滄文教的事業,以其偉岸的人格,為海滄這塊熱土埋下亙古不變的文脈,使得海滄後來人得以在耕讀中將文教進行到底,延續文圃山千年不變的文化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