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店或是社交恐懼人羣的新式避難所?

新零售拯救社恐患者。

為了避免和人接觸,你都做過哪些努力? 坐地鐵時朋友圈明明已經刷到沒有新動態,卻還是把玩手機不肯抬頭;一個人出門,就算不聽音樂也要戴上耳機,營造出“我很忙別跟我講話別跟我對視”的氣場;在淘寶、外賣平臺下單後,直接點擊催單,避免和賣家正面交鋒;三過屈臣氏而不入,只是因為懼怕粘稠且無處不在的導購;自己在家下個 keep 練練,總好過去人很多的健身房吧?能發微信絕不發短信,能打字絕不打電話;手機永遠處於靜音狀態,聽到鈴聲第一反應是焦慮;無比喜歡芬蘭這種人與人之間充滿距離的國度;日常懷疑自己可能適合做個圖書管理員、動物飼養員、泳池邊的救生員,靠內心戲拯救世界的面壁者也成…… ”

社交恐懼”彷彿已經取代了“內向”,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爭相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美國藥物與疾病雜誌給這個“新世紀流行病”的解釋是:社交恐懼症表現為無論處在何種社交場合,都害怕被人注意,害怕被介紹給陌生人,甚至害怕和人發生目光接觸,或者對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場合恐懼,如害怕當眾發言等。 根據《害羞與社交焦慮症:CBT治療與社交技能訓練》一書,人口學調查顯示,人們與他人的共同活動越來越少,人們體驗到的社交焦慮情緒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

但是新零售時代到來之後,無人的超市的出現拯救了一部分社恐者,我意識到:治癒社恐談不上,無人超市妥妥就是社恐患者的新式避難所啊! 現在的無人超市已經陸續推出,像淘咖啡、豆便利、繽果盒子等,我有好幾個朋友心情不好就要逛超市,他們的理由是“看見那麼多貨整整齊齊碼在架子上,就算不進行一場買買買行為藝術也會很快開心起來”,但前提是身後沒有跟著彷彿特工出身、眼神毒辣、觀察入微的導購。要是碰上屈臣氏導購這種導購界滅霸般的存在,先迎面奉上一句“你並不瞭解自己的皮膚”或者在你挑選商品時悄無聲息滑到旁邊輕吐一句“不好意思這個沒有你的碼”,還要在聽到“我就看看”之後瞬間拉下嘲諷臉,那簡直是多少個甜筒都補不回來的購物糟心體驗了。

對社恐患者來說,一場完美的購物體驗除了錢,還需要“無人”。數字化升級之後的各大門店簡直重新賜我一條命。某面包品牌的 24 小時麵包坊、某某勞的自助點餐機、某馬的自助收銀區、某餐廳的線上下單結賬功能、各大超市裡的自動派樣機……只要能避免和服務員、收銀員接觸,一切可以通過自助觸屏解決的事情,都毫無疑問成了社交恐懼症患者的避難所。只可惜了超市無人稱重技術還沒有成熟,不然我肯定買水果比現在勤快。 各種線上下單即時送達的電商平臺也是“再造父母”——要知道,在外賣平臺出現之前,訂外賣是需要打外賣小卡片上的電話,一字一句告訴賣家要黃燜雞米飯還是牛腩飯的,為防下錯單說完還要再確認一遍呢。 在店內掃碼自助領購物券也賊貼心。還記得樂購牛奶貨架上淡黃色的 5 元優惠券嗎,我結賬就從沒想起過這玩意,結完賬又不好意思折回去找一臉國企範的收銀員交涉。 各大線下商超的雲貨架也是福音。碰到實體店沒貨的情況,在雲貨架自助下單,總好過在店裡拿著不合身的衣服鼠竄,請店員幫忙查庫存然後現場報上自己住址吧。 各大展商也逐漸開了竅,在各種“為年輕人辦的”線下活動中,最受歡迎的永遠不是需要排長隊和工作人員溝通的展臺,而是可以自行測驗、摸索玩法的“無人街區”。 要說到社恐患者的修羅場,理髮店 Tony 老師簡直能排前三。只要不是永久性禿頭人士,這輩子都沒法避免各位老師“辦卡嗎”、“上次誰給你剪的”、“你燙個髮很好看”的盤問。我們不禁發問:為什麼這世上只有盲人按摩店沒有啞巴理髮店?什麼時候新零售能造出一款不講話的理髮系統,我第一個把腦袋交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