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代理時代,代理公司有沒有後來?

後代理時代,代理公司有沒有後來?

8年前,寫過一篇【房產代理業2010年錢景展望】,對於代理行業的前景錢途、發展走向、人才要求談了一些粗淺的想法。今天回顧恍若隔世,是因為當時認為很正常的現象,今天或許已經非議甚至不復存在。但總體而言,地產代理行業“預測到了艱難,卻未見如此艱難”。

8年過去了,今天重新審視我們所從事的房地產代理行業,因為添加了不同的經歷、感受、視角等甜酸苦辣,在輿論一片唱衰的背景下,從業者手談一些個人看法。

“難與不容易”就不說了,因為我們還在就證明還有堅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氣,但轉型是必然的,不是未雨綢繆而是“見雨打傘”地感同身受。

後代理時代,代理公司有沒有後來?

一、後代理時代,打鐵還需自身硬

和多數業內聊起房地產代理,我們可能聊幾分鐘也可能持續一個晚上,但結論無外乎都是相對消極的:

1、佣金點數低

2、行業惡性競爭

3、淪為勞務公司

聊天之前可能只是找點談資,談完之後好像也活下去的勇氣都蕩然無存。

但如果我們站在第三方事不關己或者裁判的客觀立場上,看這個問題,是不是要反問一句:“你有(比客戶)懂得更多麼?”

從代理公司的名稱可以看出端倪,大多數代理公司的屬性都是“諮詢或顧問有限公司”,端倪就在“諮詢&顧問”這兩組詞上,既然要做諮詢和顧問,首要的背書當然是“懂得比客戶更多”,但事實呢?

我們可以抱怨甚至哭訴:“代理公司都是開發商的黃埔軍校,培養一個被挖一個”,所以要做到“懂得比客戶更多”,背後不僅是一個人才提升問題,更是人才的湧現規模和速率。

所以,今天的代理公司像極了漢堡包當中那塊雞排,上面是開發商的自銷,下面是渠道中介的人海戰術。

抱怨自己成了勞務公司的,更多是抱怨渠道和中介“低價鋪人”戰略;

抱怨自己成了黃埔軍校的,更多是抱怨開發商對尖子人才的拿來主義。

後代理時代,代理公司有沒有後來?

二、一塊雞排的白皮書

既然生存如雞排,那是否也可以引用它的器官同胞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非也。

就算紙媒前赴後繼地被互聯網幹掉,【紐約時報】還是成為一種堅強的閱讀方式,所以套用雞湯裡面難得的有道理——不是你的行業不行了,而是你不行了。

回過頭,看看代理公司的初衷:

1、公司的屬性是諮詢

2、銷售員的稱呼是顧問

既然是諮詢和顧問,代理公司被市場競爭的要求,首先是做強自己的大腦。

(當然,只有大腦不行了,體力才是拉郎配;

體力也不行了,就抱怨自己體力拼不過人家的體力,是不是這個邏輯?)

其實也是大驚小怪,因為做雞排的行業多了去了,但凡有個上下游的,不都是“一面要防著被上游包掉,一面要擔心被下游圍剿”,說到底就是費效比問題:雞排被看上瞄上,一定是有了自己的高性價比自然招致覬覦,爛大街誰看得上?!

雞排當然要自強,因為有了費效比,但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性價比),才能維持這個生存的費效比,否則香味凸顯,自然“上家想著延長業務半徑把你包圓,下家想著複製不難遂把你抄襲”,作為雞排自己,緣何不作為?

後代理時代,代理公司有沒有後來?

三、另眼看排名,尋找“最划算戰略”

有一個問題:【還有後來者(就證明還有可為),後來者還有後來麼】

我們看一下可以代表代理行業競技水平的那些個排名和獎項,暫不去深究其中是否有獲取的手段貓膩,單就這個排名存在,就意味著行業還有生命力。

競技體育的名言:“要麼做第一名,否則第二到第十毫無意義”。

換做房地產代理行業,如此麼?

非也。

首先,我們關注行業前列者的初衷:不是抱怨競爭激烈麼,不是抱怨佣金低麼?為什麼還不惜投入、專注地爭第一(或者前三名)呢?

答案很簡單:今天寧願不掙錢也要爭份額的做法,並非代理公司老闆的數學太差,而是大家已經從就錢論錢的“近爭”,上升到“先定天下再定標準”的遠謀。

所以,有了競相拉低佣金、有了競相免費服務、有了競相不計投入,可以說今天的所謂惡性競爭,不是一味的劣幣驅逐良幣所致,也有部分是良幣為了成色革命而進行的掃黃打非。

代理行業在今天乃至未來的競技術語或許是——要麼做第一名,第二名未必比第十名滋潤。

緣何?

因為最有說服力的數據是第一名,第一名是留給“出得起錢&提的出要求的匹配客戶”,所以用亞軍季軍殿軍的性價比來圍剿冠軍的客戶,是要惹毛客戶的。

反之,第十和前列的二三四名相比,在“性價比、負責人、公司重視程度”方面反而有相對優勢,因為客戶不找第一名,就有客戶自己的獨立比較思維。

爭取進入前十名,但清醒地不介入“歐冠區”的砸鍋賣鐵,或是代理公司生存的一種防守反擊。

後代理時代,代理公司有沒有後來?

三、轉型:向後轉在前,向前看在後

都在說轉型,但轉型面前更要清醒:

1、轉型,有成功的概率,也有失敗的可能

2、轉型,要帶著關聯關係轉,徹底重新開始並不可取

3、轉型,除非鎖定,否則還是要平衡份額還是利潤的命題。

一窩蜂地未必都成功,所以看起來熱鬧的新興地產領域,圍觀時候當然可以拍手鼓勵,但輪到第一人稱,還是要理性評估審慎介入。

對代理公司而言,熟稔的業務工種,無外乎“市場研究、策劃包裝、企劃推廣、銷售服務”,大不了再加上(下游)資源整合。

所以,今天的市場天氣是一種冰火:一方面,調控升級且短期不會明顯放鬆;另一方面,需求被積蓄總要找個管道釋放。

所以,市場短期不會好,但市場永遠都在

在“市場短期不會好”的大背景下,亂世出英雄的可能不是沒有,但英雄背後一定不是糊里糊塗,而是有難以明說的競爭力代持。

不要迷信英雄,但可以分析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緣何)。

在市場陰天的時候,銷售業績只有相對差別而無天壤之別,於是前期工作不僅會被開發商重視,也給了真正有腦力的人才PK的舞臺,就怕當市場終於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武功全廢。

當然這是後話。

暫提1-2-3戰略:

1、以市場、策劃、企劃乃至整合業務的“小錢”,來保障公司運行的現金流;

2、伺機在項目錢景評估中,找到費效比項目,減少代理數量提升單位收益;

3、在和其他新業務的合作中,先評估過濾“只賺掌聲不賺錢”的短命新業務,逐步靠攏“代理可切入、團隊可轉型、市場有錢景”的新業務。

1-2-3戰略的取捨:

1+2戰略是代理公司“活下去”的法則

2+3戰略是代理公司“發展和轉型”的法則,彼時1可以逐步退市,因為評估性價比,智能輸出的人員成本未必能通過飽和業務量來做平,所以其作為“顯示差別”的戰略功能已經達到。

後代理時代,代理公司有沒有後來?

後代理時代:“存小異而求大同”,或許是一條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