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人間正道陳德立


1861年,三十一歲的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在他身後是一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清。

由於咸豐只有一個活著的兒子,六歲的載淳繼皇帝位,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未免危難之際少主疑國,咸豐破紀錄的給兒子留下了八名輔政大臣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

咸豐的疏忽

據記載為了防止輔政大臣專權,又將“同道堂”、“御賞”兩方小璽分別賜給載淳和皇后紐祜祿氏“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硃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這種安排看似非常周密,但是也有遺漏,由於載淳年幼“同道堂”印實際有慈禧掌握,這就給了慈禧參政的權力。

忽略了關鍵人物

在就是有兩個關鍵人物,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

慈禧雖然母以子貴被奉為“聖母皇太后”但是和咸豐的正宮皇后“母后皇太后”鈕枯祿氏相比在位份上還是有一定差距,爭取慈安的支持是關鍵因素。

另一個關鍵人物就是恭親王奕訢,奕訢是咸豐的弟弟,能力出眾,在北京和英法議和,功不可沒,由於小皇帝才六歲,咸豐不得不防著這位弟弟有不臣之心,所以奕訢被排除在輔政大臣之外,這讓他非常不滿。

於是當他接到兩宮太后的信號之後,毅然聯合了同在北京的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準備發動政變。

輔政八大臣在明,慈禧等人在暗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輔政八大臣在明,慈禧等人在暗,當輔政八大臣還在爭奪權力的時候,慈禧卻派安德海來往於北京和承德密謀政變。

八大臣爭的是權力,慈禧要的卻是他們的命。

兵貴神速

當輔政八大臣護送咸豐靈柩還在回京路上的時候,慈禧等人已經先行抵京,控制了北京的局勢,等肅順等人到京,大局已定,再無還手餘地。


最終“輔政八大臣”肅順被斬首,載垣、端華被賜自盡,另外五人則被革職或充軍。


一點點歷史


其實這件事(史稱“辛酉政變”),以慈禧、慈安兩宮太后為主以及聯合恭親王奕訢的勢力能夠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以載垣為首,且掌握當時滿清實權的顧命八大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載垣他們根本不知道,也沒料到慈禧要對自己動手。這件事輸就輸在慈禧他們在暗,顧命八大臣在明,又沒有情報,等到被削權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完了。

這件事的起因是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逝,唯一的兒子,年僅6歲的載淳即位,既同治帝。同時令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五大個軍機大臣中的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為“贊襄政務大臣”,既“顧命八大臣”。

新帝年幼,最高權力自然都落到了“顧命八大臣”手中,所以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和咸豐帝皇后慈安就準備改變這個現狀。密謀被顧命八大臣所排斥的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軍機大臣文祥以及站隊慈禧的御史董元醇。

首先,他們先讓御史董元醇奏請太后垂簾聽政,顧命八大臣自然不允,所以兩宮太后提議連同咸豐靈柩回京再議。在這過程中,他們讓正黃旗漢軍都統,掌握有實際軍權的奕譞分走步軍統領端華的部分權力(顧命八大臣這個還沒察覺有變),而在這之前,兵部侍郎勝保已經下令各地統兵大臣前往承德祭奠了。然後在返回途中,兩宮太后以小皇帝年幼,道路泥濘為藉口,脫離大部隊先一步回到北京皇宮,而這個目的自然就是先去控制整個京城的兵權已經為政變做好部署。

所以等到30日,等兩宮太后抵達北京安排好一切事項之後,立馬宣佈以載垣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罪狀,把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搶、咸豐逃亡的責任全部扣在了八大臣頭上。次月1日,奕訢代替載垣成為新的議政王和軍機大臣統領,接著文祥奏請兩宮垂簾聽政。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史。

辛酉政變之後,原本在叱吒道光咸豐兩朝風雲的顧命八大臣,除去額駙景壽被削職,後來又被重用以外。其餘全部被斬的被斬,自殺的自殺,革職流放的流放,結局悽慘無比,令人唏噓。

可真“權,盛之猛如虎;衰之,亦猛如虎”。


三觀粉碎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複雜,基本是以下幾點:

第一,傻鳥咸豐留下的惡果

咸豐明明讓8大臣負責朝政,又怕大臣會篡權,加上一條必須有兩宮皇太后確認後命令才能生效。

這樣一來,等於讓慈安和慈禧太后成為政委的決策,具有最高的決斷權。

而滿清向來是君臣有別,慈安太后歸為正宮皇太后,理論上就是全國最大的,比皇帝都大。8大臣就法理上,無法和慈安太后對抗。

而慈安太后沒什麼能力,是被慈禧太后操縱,實際上就是慈禧太后位於很有利的位置,基本上穩贏不輸。

第二,8大臣沒想到慈禧會這麼快下手

8大臣認為皇上剛死,太后從來沒有參政過,怎麼可能自毀長城,將他們掀翻。

況且,慈安太后無用,慈禧太后才26歲,只有私塾文化,屬於半文盲。

發動辛酉政變前,慈禧親自起草將肅順等人抓捕的密諭。這種機密大事,肯定不會讓別人去寫,是慈禧親筆。這個密諭讓人瞠目結舌,首先字跡狗爬一樣,另外密諭共237個字,有錯別字16處之多,而且語句多不通順。如“進成(城)後,在(再)傳旨著恭親王總理贊襄正(政)務,是(當)否,求兄弟著議”,23個字中就有4個明顯的錯別字。

這種女人,怎麼可能敢於篡奪國家大權。就算慈禧篡了權,又如何統治得了國家呢?

所以,8大臣根本就沒想到慈禧會下手,只有肅順有點戒備,感覺慈禧為人狠毒。

但8大臣還沒來得及考慮怎麼防備,就被慈禧派人連窩抄了。

太輕敵了。

第三,慈禧善於聯絡同盟力量。

慈禧聯絡小叔子奕譞、奕訢。

其中在咸豐跑路以後,奕訢留在北京主持大局,和洋人交涉,實際上控制了北京的具體事務。

而奕譞則被慈禧任命為做步軍統領就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

由此,慈禧實際大體控制了北京附近的軍政大權,8大臣茫然不知,自投羅網。

但搞定8大臣後沒有多久,慈禧就搞定了奕訢,卸磨殺驢。

第四,8大臣樹敵太多

以肅順為例,他做了很多有利於國家的事情,比如任命漢臣。

當年滿漢有別,漢人根本不能成為帶兵的重要大將。

但肅順就打破這個規律,任命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人。而李鴻章等人又處於曾國藩門下。

事實上,所謂湘軍、淮軍撐起滿清的江山20多年,就是肅順的功勞。

肅順還說:什麼滿人漢人,誰有本事誰上。

這就大大惹惱了滿清權貴勢力,後者覺得動了他們的奶酪,恨不得將肅順滿門抄斬。


薩沙最後說一句,根據抄了肅順家的滿清侍衛介紹:肅順家讓人不敢相信,一點油水都沒有。和普通官員相比,肅順家就多了幾張桌子凳子,真是清廉。


薩沙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應該說啊,八大臣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們會敗在一個26歲的寡婦手裡,一個半文盲在後宮的女人手裡,而咸豐皇帝地下有知,他的貴妃會有如此魄力。真是小瞧人了啊。他們的失敗就是小看了慈禧,小看了以恭親奕訢王為首的帝胤集團。更沒有想到他們聯合,咸豐讓八大臣輔政真是瞎了眼。


公元1861年,生命垂危的咸豐立下遺詔由自己唯一的兒子載淳繼位。同時設立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年幼的載淳。咸豐臨終前,又將自己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別賜給了皇后和懿貴妃,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

在八大臣裡有宗室三人端華,載垣,肅順,皇親一人景壽。餘下四人是軍機大臣。八大臣是負責朝廷政務。但必須諭旨有兩宮太后印章才有效。咸豐希望輔政集團和帝后集團能夠相互制約,相互合作共同輔佐皇帝。但咸豐卻忘記了在北京的勢力最強大的以恭親奕訢王為首的帝胤集團和留守大臣,咸豐的安排引起了帝胤集團的強烈不滿。

應該說,慈禧原本希望和八大臣合作。但雙方都想擁有最高統治權,而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集團根本不把兩宮太后放在眼裡,而且無人臣之禮。八大臣的行為就把帝后集團和帝胤集團聯合到了一起。慈禧和奕訢秘密為了奪取最高全力而開始積極籌備。

第一就是利用奕訢掌控北京的時候,把火燒圓明園,英法聯軍的入侵的責任都推卸給了八大臣集團,爭取輿論導向,應該說八大臣的權力和兩宮太后是相等的,沒有兩宮太后用印。顧命八大臣就是擺設,因此上說,以恭親奕訢手裡。為首的帝胤集團得慈禧支持就是得到皇帝,在朝中中立大臣的支持,但八大臣自持是輔政大臣卻是自恃太高,把所有的人都給得罪了。

第二辛酉政變,實際上是一場無關正義的純粹是最高權力的爭奪。八大臣尤其是肅順太自信了,認為在地方督撫中,如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都是他肅順的人。他應該掌控大清的兵權,但肅順忘了,北京的軍權卻在恭親奕訢。在北京的最高武將勝保作為一軍統帥,卻已經站在了兩宮太后和恭親王這邊,八大臣和肅順卻對此一無所知。失敗就是在所難免了。

第三慈禧之所以要提前4天回京,就是打了一個時間差,好做好政治和軍事準備,而八大臣這時候既沒有控制皇帝,也沒有控制慈禧,就讓慈禧帶著皇帝先走了,他們自己帶著咸豐的梓宮慢慢走,在政治上簡直幼稚無知,而慈禧就好比一個天生的政治動物。八大臣輕視慈禧,毫無遠見,嚴重低估慈安、慈禧以及奕訢的力量,這帶來的政治結果是致命的,在八大臣回京之前就已經被解除了兵權,結果就是束手就擒。

1861年11月1日慈禧京以後,兩宮太后就召集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等商議對策,第二天,奕訢手捧聖旨,當場緝拿了載垣、端華;又將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職查辦,又迅速派醇郡王奕譞在京郊密雲逮捕了護送梓宮肅順。最後以皇帝的名義下令將肅順斬首;讓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咸豐確立的八大臣和太后的輔政體系宣告破產。由此也正式拉開了慈禧48的的統治。


清水空流


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病重,緊急宣召御前大臣愛新覺羅·載垣、愛新覺羅·肅順,軍機大臣焦佑瀛等八大臣,冊立兒子愛新覺羅·載淳為皇太子,命八大臣贊襄政務,這就是晚清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就是皇太子愛新覺羅·載淳的生母,當時咸豐帝的懿貴妃。

咸豐帝死後,愛新覺羅·載淳即位,懿貴妃被尊為皇太后,跟顧命八大臣發生了激烈的權力鬥爭,最終,顧命八大臣死的死,革職的革職,26歲的慈禧太后贏得了勝利。

悅史君在深入研究這段歷史後,對雙方成敗的原因給出以下答案。

第一,顧命八大臣獨斷輕敵

咸豐帝死後,顧命八大臣定年號為“祺祥”,把持了朝政大權,對慈禧太后、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和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帝后孤兒寡母,並不放在眼裡。

針對有朝臣提出的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建議,顧命八大臣強烈反對,不給任何機會。

而對於留在京師的咸豐帝六弟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等親貴大臣,顧命八大臣也沒有給予任何安撫和權力分配,對自身的情況很樂觀。

第二,慈禧太后爭取一切力量

慈禧太后對顧命八大臣專權的做法非常不滿,她首先拉攏慈安太后一起,利用她們和皇帝愛新覺羅·載淳掌握的“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對顧命八大臣的權力進行一定製衡。

另外,慈禧太后還與倍感失落的愛新覺羅·奕訢、醇郡王愛新覺羅·奕譞等親貴大臣取得聯繫,最終達成一致共識,聯手對付顧命八大臣

第三,爭取時間發動雷霆一擊

做好充分地準備制衡,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皇帝愛新覺羅·載淳讓顧命八大臣中最核心的成員愛新覺羅·肅順,負責運送咸豐帝梓宮從大路回京師,他們則帶著愛新覺羅·載垣、愛新覺羅·端華等其他7個顧命八大臣成員,從小路提前回到京師。

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回宮後,立即召見愛新覺羅·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變,愛新覺羅·載垣、愛新覺羅·端華等其他7個顧命八大臣成員隨即被逮捕,愛新覺羅·肅順也被愛新覺羅·奕譞等人在回京途中逮捕。

最終,愛新覺羅·載垣、愛新覺羅·端華被迫自裁,愛新覺羅·肅順被斬立決,富察·景壽、託和絡·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被革職,顧命八大臣徹底失敗。

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垂簾聽政,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被封為議政王,改年號為“同治”。

悅史君認為,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是慈禧太后等人成功的關鍵!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這與慈禧擅於專權、洞察各種關聯的能耐,與咸豐帝生前不經意間的設計、肅順的狂妄粗心、奕訢的積極配合是分不開的。

咸豐帝死於避暑山莊,遺詔6歲唯一的皇子載淳繼位,並託孤他的親信怡親王載垣、戶部尚書肅順等八大臣。同時還將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別賜給了皇后和懿貴妃(慈禧),並下旨說,此後小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有這兩枚印章方為有效。以此確保皇權的平穩過渡,直到兒子載淳親政。

這一安排,可以說咸豐帝的用心良苦,想用兩宮太后行裁定懿旨制衡八大臣總攬朝政之權,以確保皇權。看似周全完美,實則埋有隱患。問題是有了這兩枚印章,兩宮太后就有了裁定八大臣決議大權;沒了兩枚印章,八大臣的決議難以執行。咸豐帝這樣的安排,給擅於專權懿貴妃、載淳的生母、後來的慈禧太后掌握宮中大權埋下了伏筆。

當時的清廷有三股勢力,一是兩宮太后帶著年幼的皇帝,二是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三是在北京的奕訢集團。咸豐帝的遺命沒有考慮奕訢集團。三方勢力猶如三角關係,誰爭取到奕訢一方,誰就穩操勝券。然而,驕傲糊塗粗心的八大臣把奕訢推向了兩宮太后。

此時此刻如果八大臣爭取到奕訢,把慈禧和慈安孤立起來,任慈禧多麼精明也是無濟於事。但是肅順他們沒注意這一點,也不願意分權給奕訢,反而被兩宮太后和奕訢孤立起來。自認為掌握了生殺大權的肅順忽略的,恰恰是慈禧看準的,在熱河行宮有限時間內,迅速同奕訢達成了協議。

咸豐帝把手足兄弟恭親王奕訢排除在外,為慈禧政變奪權創造了機遇。當時,留守北京與英法議和的主要有宗室大學士桂良、總管內務府大臣寶鋆、戶部侍郎文祥,而掌管圓明園八旗和內務府三旗兵馬的兵部侍郎勝保又兼領各地來京勤王的部隊,這些人都站在奕訢一邊,還有被咸豐帝排除在外的僧格林沁和奕譞,組成了北京政治集團。他們既有軍權,又有在京旗人的支持。正是身在北京的奕訢集團決定了肅順等人的失敗。

最終,由咸豐帝生前不經意間的設計,26歲的慈禧親自導演,顧命八大臣充當演員,奕訢積極配合的奪權大戲,以慈禧勝出而告終。從此,拉開了垂簾聽政長達47年的帷幕,成就了一代臭名昭著的晚清掌權人——慈禧太后。

【下午歷史茶】淺見,請關注探討!


下午歷史茶


咸豐的顧命八大臣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看似人多勢眾,其實壞就壞在顧命大臣人數太多,而且這幾個人成份複雜很難做到八人一心。

顧命八大臣的核心人物是肅順,這是咸豐皇帝最信任的頭號重臣。

肅順得了顧命的委託後最不該的就是順風旗扯得太滿,一心攬權。按咸豐皇帝臨終的遺願,雖然有顧命八大臣,但也分別賜給皇后“御賞”印璽、以及賜懿貴妃“同道堂”印璽。皇后和懿貴妃即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咸豐皇帝的本意應該是讓顧命八大臣和兩宮太后互相制約。肅順一朝權在手對於兩宮太后壓制得比較厲害。當然更不可能讓慈禧太后滿足垂簾聽政的想法。這也就是慈禧太后必須要扳倒顧命八大臣的根本原因。

八個顧命大臣裡鄭親王端華是肅順的親哥哥,怡親王載垣仰肅順鼻息,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是肅順拉攏來充數的軍機,景壽是額駙也是肅順拿來應名的親貴。等於顧命之權都集中在肅順一個人手裡。所以沒有形成顧命八大臣同仇敵愾的局面,讓慈禧從六額駙景壽下手,有了攻破口,瓦解顧命八大臣。

另外就是慈禧這一方也並不是一個人。慈禧代表的是兩宮太后和同治小皇帝。小皇帝年幼、太后年輕,肅順又一向跋扈,輿論就會認為是顧命大臣欺負孤兒寡母。從身份上說又是臣子欺主。人言可畏,肅順從輿論上說就先敗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慈禧找了一個重要的外援,即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與咸豐皇帝不是同母兄弟又如同同母兄弟,本身就身份特殊。恭親王的生母因為養育咸豐皇帝有功而被咸豐皇帝在其死尊為太后。兄長死而恭親王作為弟弟不得顧命之託已經讓人覺得委屈,連到熱河奔喪都要受到肅順壓制更讓人覺得委屈。於是都很委屈的慈禧太后和恭親王達成共識,在利益面前結成堅固的聯盟,聯手扳倒肅順,一個得到垂簾聽政的權力,一個得到了議政的權力。


沅汰歷史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後,咸豐被迫逃至熱河,最終還沒有回到北京就病死在了熱河行宮。在病逝之前命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贊襄一切政務,也就是在新皇帝親政之前擁有決斷朝政的一切權力,稱之為“顧命八大臣”。



同時為了剋制八大臣的權力,授予了慈安“御賞”印章,授予了同治“同道堂”印章(因同治年幼,所以由慈禧掌管)。八大臣的決議必須加蓋兩個印章,這樣一來等於是平衡了八大臣和後宮勢力。



當咸豐去世之後,慈禧就開始了秘密謀劃除掉顧命八大臣,首先慈禧拉攏了恭親王奕訢,奕訢到達熱河行宮後,在八大臣的眼皮底下和慈禧會面,商議了先發制人,除掉顧命八大臣的計劃,然而這一次會面八大臣竟然不以為意。

護送咸豐靈柩會京之時,奕訢提前回到了北京,聯絡了兵部侍郎勝保,開始調動軍隊,為政變做好了準備。



走到半路之時,慈禧和慈安以同治年齡太小,自己又是婦道人家,不方便同行為由,離開了隊伍,先行回到了北京,回京之後,迅速會見了奕訢等人,之後下旨派兵將顧命八大臣革職拿問。

這時顧命八大臣根本就來不及串通,迅速被逮捕,肅順被斬於菜市口,端華、載垣賜白綾自縊,其餘人等或革職或發配。



這次政變之中顧命八大臣根本沒有覺悟。犯了巨大的失誤;

在咸豐授予他們顧命大臣之後,他們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擁有了朝廷中的大部分權力,慈禧慈安只擁有批紅的權力,而且朝廷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是由肅順提拔而來,所以在巨大的優勢面前喪失了憂患意識,並沒有察覺到自己的不足。

在奕訢會見慈禧之時不加阻止。而且肅順雖然為滿族人,但是極為看不起八旗子弟,所以在旗人中的基礎薄弱。而當時北京的軍隊都是八旗子弟,所以導致了北京城內八大臣沒有可以指揮的軍隊。



慈禧行動迅速隱蔽

反觀慈禧在這次政變之中,行動果決,在熱河行宮之時,面對八大臣的任何奏章和決議,都是果斷同意,這樣一來已經麻痺了八大臣。之後聯絡了實際控制北京城的奕訢指揮軍隊,在八大臣沒有察覺之時,便動手除掉了這幾個人。開始了半個世紀的掌權生涯。




我是越關


咸豐帝在位十一年,正是風雲激盪之際,這個接受傳統教育的帝王不得不面對五花八門的西方挑戰。

到了1861年,《北京條約》簽訂後不久,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病死,朝局變得暗流湧動,撲朔迷離,實力派們都在摩拳擦掌。8月22日,咸豐帝臨終之前做了三個部署,希望能夠平衡朝廷內部的爭鬥和派系,應對日益加深的危機,以免鬥爭太劇,他的遺命規定,

第一,確認傳位於年幼的載淳,希望朝野和各個大臣要盡力扶助。
第二,指定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還有原來的五個軍機大臣中的四個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共同處理朝政。
第三,給予皇后和懿貴妃極大的權力,用來制約八大臣。將自己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別賞賜給二人,並規定詔書合蓋才有效。

但是,雄心勃勃的葉赫那拉氏可不滿這種現狀,恭親王正好也想洗牌,投機政治,實現自己不得志的私心。積極搶佔先機,充分準備,試圖打倒八大臣,改天換地。他們拉攏了掌握軍權的醇郡王奕譞,搞定了駐紮在京、津一帶掌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10月7日解除了載垣領禁衛軍兵權,同時發動御史製造太后要理政的輿論,加快了處理八大臣的步驟。

在咸豐帝靈柩回北京的路上,顧命大臣們其實已經有所防範,但是兩宮太后和恭親王沒有隨大行皇帝靈柩同行,擺脫了顧命大臣的控制與監視,並從間道提前返回,獲得了勝利的籌碼。僧格林沁也被遊說成功,開始支持兩宮太后和恭親王。
於是在10月1日,咸豐帝去世不到50天,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慈安太后鈕祜祿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宮廷政變。

正式命奕訢為議政王、軍機大臣,清洗了咸豐帝臨終指定的顧命八大臣,載垣,肅順,端華等人被殺的殺,自盡的自盡,流放的流放,被邊緣化的邊緣化,成為朝廷顏面不保的替罪羊。

發動政變時,三個人都正值壯年,慈安皇太后二十五歲,慈禧皇太后二十七歲,恭親王奕訢三十歲。他們以八大臣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於各國為理由,實施了政變。可以說是朝廷內部的利益協作與權力爭奪,屬於宗室貴族同帝胤貴族的矛盾與拼殺。此次政變,歷史學家稱之為辛酉政變,他的影響不僅在於朝廷重大人事變動,而且開啟了垂簾聽政的既定模式,軍機處的親貴一滿人2一漢人2的格局也建構起來,長遠形成了同治,光緒和宣統三個小皇帝在位的歷史意義。

咸豐帝部署的互相制約體制的平衡被打破,慈安死後,甲申易樞之後,恭親王下野,慈禧成為把持朝政的蛀蟲,更加僵化,使得國力持續性沒落。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歷史傳訊社


什麼八大顧命大臣鬥不過慈禧太后呢?應該這樣講鬥不過兩宮皇太后。因為當時的慈安太后還在位,咸豐皇帝在臨終時想破了腦筋,想要平衡國家的權力不弱於顧命大臣手裡。給兩宮皇太后留著密召,十八大臣很多塊定矽奏章都要加蓋兩宮皇太后的手玉才能實行分佈實施,極大的削弱,八大顧命大臣的權力,雖然八大顧命大臣受咸豐皇帝遺詔委託輔佐幼主,但又怕八大臣權力過大把皇帝權力架空,不聽皇帝指揮,咸豐皇帝為了防止八大臣有圖謀不軌的野心,特意留了一道密詔,八大臣做出的任何決定,必須加蓋兩宮皇太后的印章,極大的削弱,八大臣作出重大事情決定的權力,八大臣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本身也存在內部的問題,在一致對抗兩宮皇太后,這件問題上內部也不團結,存在重大的分歧。慈禧太后敏捷的政治頭腦嗅到了危機。先下手為強,聯合朝中親貴大臣與恭親王為首的皇家貴族,對八大顧命大臣痛下殺手,八大臣在安排咸豐皇帝把屍體從承德避暑山莊運回北京清東陵下葬的路上,被慈禧與恭親王為首的集團在半路上截殺,以兩宮皇太后和皇帝的名義下詔剝奪顧命大臣的權力,並把肅順八大臣捉拿抄家滅族,在這一場因為咸豐皇帝留下密照爭奪權力的鬥爭,當中,由於八大臣猶豫不決,沒有先下手為強痛失先機,如果八大臣聰明一點,選擇隱瞞皇帝的死訊,以皇帝的名義先發制人,奪得朝中權利,再來發一斤咸豐皇帝的死訊為時不晚,秘不發喪是最好的選擇。可是八大臣沒有做,也沒有與皇帝的命令,挾天子與令諸侯討代以恭親王慈禧太后的反對勢力,先穩住朝中大局,再對咸豐皇帝的屍體善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