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有戏」 
栏目

千红一窟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1984年3月31日,对少女李红红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她在那一天,即将加入位于圆明园的《红楼梦》演员培训班——而那一天,正好是她十七岁的生日。

为了纪念这一刻,她特意抱了一个生日蛋糕,前去剧组报到。许多年后,这一幕永远留存在了她的脑海里。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李红红饰演邢岫烟,后改名李伊

现今,十七岁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们大多还在校园里读书,为着遥远的未来学习——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模样,他们也不为世俗琐碎操心,他们可能只惦念着书本的某道题目、试卷的某次成绩,或者,坐在不远处的某个人。

在《红楼梦》剧组的时光,又何尝不是如此?

1983年,剧组从上万封自荐信中和全国二十余省市数千人中,选拔了数十名演员,分别于1984年春夏在圆明园、香山举办了两期的演员培训班。

大家正值芳龄,斗草阶前初见,此后耳鬓厮磨、嬉游醉眠,像极了无忧无虑的大观园生活,像极了我们回不去的学生时代。

实际上,他们要做的事,也跟学生仿佛。他们要研读《红楼梦》作品,研读小说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而他们的老师与课程,则是许多人梦寐难求的——

编剧周雷总起“红学概论”,胡文彬续讲“国内外红学研究概况”,朱家溍讲述“《红楼梦》中的北方生活习俗”,邓云乡则讲“南方生活习俗”,周汝昌辨析“《红楼梦》原著的优与续书的劣”,王朝闻分析“怎样正确理解《红楼梦》的角色”,李希凡描绘“《红楼梦》的历史背景”,编剧刘耕路赏析“《红楼梦》的诗词歌赋”,编剧周岭讲解“《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此外还有古代游戏、诗词格律的授课,老师们还包括冯其庸、张毕来、蒋和森……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除了大师授课,他们还要学习琴棋书画,融入古人生活陶冶情操,此外,身段、表演的专业培训自然必不可少。

待到角色确定之后,则要为所扮演的人物写“小传”,作角色和人物关系的分析,并反复进行所担任角色的化妆小品,类似舞台剧的彩排。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培训班场景

看到这里,你也注意到了,演员进入培训班时,绝大多数角色都还没有确定。他们既可能当金陵十二钗、贾家贵公子,也可能成为丫鬟姨娘、陪房小厮,而判断的依据,除了容貌扮相,还包括培训期间展现出的性格特质、表演才能等等。

我们现在在电视上看到他们,还原度极高,如从书卷里走出。殊不知要走到这一步,剧组和演员们可谓历尽坎坷,一波三折。

最初的选角导演,原叫潘欣欣,后来她去中戏读书,则由“尤氏”王贵娥、“邢夫人”夏明辉、“贾赦”李颉及“贾珍”李志新等人共同负责。演员的挑选方式,包括从上万封自荐信中挑拣,其他领导、专家等人推荐,以及剧组奔赴二十个省市实地走访寻觅。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夏明辉(后排左一),李颉(右二)

最不靠谱的,当属自荐信。这些来信的青少年,大部分有一种激情澎湃的谜之自信:

“我觉得我非常符合、我跟你们要求的一模一样。”

“你们千万莫失良机!赶快坐飞机来看看我……”

“我长得跟女孩子一模一样……有时我也爱抹口红……我是真正的贾宝玉。”

有寄自己漫画自画像的,有寄财物通融的,有不入选就要挟自杀的……登门自荐的,更是鱼龙混杂,歪瓜裂枣应有尽有。有些人压根没看过《红楼梦》,以为刻薄小气就是林黛玉,以为长得像女的就是贾宝玉,各色人等,千奇百怪。

然而万千自荐信中,还是有一封引起了剧组的注意。

这封信很厚,字迹娟秀,文笔流畅,她在信中不卑不亢,直截了当表明自己想演林黛玉的心愿,同时在信中还仔细作了黛玉的角色分析。

信封里除了信,还有一张画报封面、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以及她发表过的两首小诗:《我是一朵柳絮》和《小麻雀》。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这封极具诚意的自荐信打动了剧组,六天后王扶林便与信的主人约见面谈,而半年多以后培训班报到,圆明园里终于迎来了这位文秀安静的姑娘——来自鞍山市话剧团的陈晓旭。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陈晓旭是辽宁人,出身艺术家庭,父亲是鞍山京剧团的导演,母亲是一名舞蹈老师,14岁的时候,她就加入了鞍山市话剧团担任报幕员,兼演一些配角。

《红楼梦》海选消息公开后,在男友毕彦君的鼓励下,她便勇敢报了名。不同于其他漫无目的的学员,陈晓旭从始至终,都只想演林黛玉这个角色。

然而黛玉之路并非那么一帆风顺,因为很快,陈晓旭就发现了同样出身不凡的竞争对手们。

东北人沈璐亦是文艺世家,外公是赵丽蓉的师傅马金贵,母亲马银珠曾演绎过评剧版本的林黛玉,在当地家喻户晓。

沈璐自小就有艺术天赋,学过芭蕾舞,当时在黑龙江艺术学院,被剧组相中。奈何沈璐在一次联欢会上过早放飞自我大跳迪斯科,加上与邓婕的王熙凤小品对戏时,将迫害尤二姐的“秋桐”演绎得活灵活现,最终“一演成谶”,早早便退出了林黛玉的角逐,果真成了秋桐。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沈璐(原试妆林黛玉,最终扮演秋桐)

另一个来自浙江杭州的胡泽红则是越剧出身,父亲就是著名剧作家、浙江省戏剧协会副主席胡小孩。而她本人,则师从越剧版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当时得所在的北京红旗越剧团老师推荐,前往剧组。初时,一度作为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候选人,后来却扮演了孤僻冷漠的贾惜春。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胡泽红(饰演贾惜春)

天津人张静林同样颇有来历,书香门第,十岁起跟随大师张君秋学京剧,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成为林黛玉的候选人。可惜她性格活泼,最终成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的“小妖精”晴雯。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张静林(饰演晴雯)

第十四集中“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一场戏,不同扇子不同手法,若合鼓点节拍,宛然便是京剧表演的底子(“晴雯撕扇”同样是京剧名段)。

演过晴雯之后,为纪念此事,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安雯”。

同样因红楼梦改名的,还有姬培杰,她原是北京市皮鞋厂的临时工,一次在北影制片厂附近被潘欣欣发现。

因眼神幽怨,姬培杰扮演了栊翠庵带发修行的女尼妙玉,而原拟妙玉的沈琳则出演平儿。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姬培杰(饰演妙玉)

此后姬培杰因妙玉一角,成了佛教徒,更改名字为“姬玉”。

后来因性格不符等原因,以上对手尽皆被淘汰,黛玉之争,几乎集中在张蕾和陈晓旭两人身上。

张蕾毕业于河北省艺校,毕业后分配进入河北省话剧院,之后又调到铁道兵文工团,同陈晓旭一样,是一名话剧演员。当时她报名参选,剧组人员认为她像女星林芳兵,经过试戏、录像后,她成为了第一期学员。

张蕾的相貌脱俗,双眉天然若蹙,自有一股病西子的风度,直到最后,她一直是专家踟蹰再三、纠结不已的黛玉候选人。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张蕾(第一任秦可卿扮演者)

对这两个女孩子,剧组各有顾虑,张蕾的相貌,似是更符合大众的美,但是她皮肤质感较弱,且上镜显老。而陈晓旭鼻子偏大,身量发育又小,仿佛更适合惜春。

反复商榷后,剧组还是否决了张蕾,最终她扮演了“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秦可卿,可惜出演“淫丧天香楼”重要戏份后不久,张蕾便出国求学,剧组只得另寻了一个舞蹈演员夏丽蓉补拍秦可卿余下的戏份。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夏丽蓉(第二任秦可卿扮演者)

张蕾并不是个例,毕竟那会儿,演员们基本要进组花费三年时光,总有人不肯冒险耽误大好青春,扮演“二木头”迎春的金莉莉同是如此。

她在拍戏中途,违背剧组规定偷偷报考中戏,不意果真中选,可是剧组要东奔西走,哪能容她“半工半读”?但中戏读书却事关终身,又能解决农村户口,前程远大,尽管是她违约在先,王扶林顾虑到演员前途,不得不忍痛割爱,放由她离开。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金莉莉(第一任贾迎春扮演者)

金莉莉在中戏,与同学巩俐、史可、伍宇娟、陈炜被称为中戏89届的“五朵金花”,那便是后话了。

而迎春走了,这可是大事,因为接下来还有“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等重头戏亟待拍摄,当时剧组正好辗转到四川平湖,只好就地取材,选角的“邢夫人”夏明辉几乎走遍成都,终于在街头看到一个锁自行车的女孩子,她的侧脸依稀与金莉莉相似,那个女孩子就是第二个迎春牟一。

牟一当时在汽车运输公司劳资科,从未有演戏经验,但拍戏迫在眉睫,王扶林又对表演老师、“贾赦”李颉下了个死命令,务必三天内教会牟一演戏。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李颉花了三天三夜,几乎不眠不休,手把手教牟一,如何走位,如何运用眼神,如何念白,终于在三天后的一场戏,牟一没有辜负老师的指教,顺利过关,王导对她竖起了大拇指,李颉热泪当场便滚落了下来。

言归正传。黛玉之选,张蕾暂时被否决,又有一个候选人王晓洁。她是一个拉小提琴的安徽姑娘,同样是文质彬彬,但演戏感觉较差,最终只客串了秦可卿的丫鬟宝珠。

陈晓旭当选林黛玉,最主要的原因,或许不是她演技如何高明,表现如何突出,而是她的性格气质,与林妹妹实在太过接近——聪颖灵慧,孤高出尘,有些刻薄顽皮,有些敏感多心,还有诗人的浪漫气质,端的天造地设。

这也是为什么,她塑造的林黛玉,同《西游记》里六小龄童的孙悟空,《三国演义》里唐国强的诸葛亮,《水浒传》里李雪健的宋江等人一起,成为了四大名著电视剧里的不朽经典。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陈晓旭扮演林黛玉

林黛玉虽然选得艰难,好歹从候选人里挑出了,但宝姐姐就不一样,当真是缥缈不定,因为宝钗组的几个候选人,竟通通被否决了。

对于薛宝钗,起初剧组较属意的人选是演过《胭脂》的新人演员朱碧云,但当时朱碧云要出国,直接婉拒,剧组只好另觅他人。后来经层层筛选,宝钗组候选人,集中于成梅、袁玫及郭宵珍三个。

成梅原本是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文体部的售货员,之前在扬州剧团待过,在百货商店时,也常被别的剧组“租用”,拍过几部电影,小有名气。

之所以被《红楼梦》剧组看中,是由于她的面相丰润,落落大方,与“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宝钗十分合衬。

可惜同张蕾一样,成梅也因上镜显老,而与宝钗擦肩而过,最终扮演了大姐贾元春的角色。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成梅饰演贾元春

那个时候剧组严禁一心两用同时拍其他戏,成梅却是例外,她拍摄间隙,就有电影《孙中山与宋庆龄》请她出演“宋庆龄”。

王导考虑到元妃这个角色高贵大气,“宋庆龄”一角于她气质提升,有很大臂助,便破例点头首肯。

我们在荧屏上看到元妃省亲时,雍容持重,因成梅已花了一年时间做足了功课,持续磨练所致。

袁玫和郭宵珍都是安徽人,一个来自芜湖,一个来自安庆,均是黄梅戏出身。

安徽黄梅戏界也有“五朵金花”,包括马兰、袁玫、吴亚玲、吴琼、杨俊。马兰是作家余秋雨的妻子,曾在《西游记》中出演唐僧的母亲殷温娇。吴亚玲也曾在黄梅戏中扮演林黛玉,但是因为要结婚,并没有进组选拔,五朵金花中,唯有袁玫应邀而来。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袁玫(原试妆薛宝钗,最终扮演花袭人)

而郭宵珍毕业不久,初出茅庐,她刚主演了一部黄梅戏《杜鹃女》,导演仅凭她一张甜美纯真的剧照,便召唤入组。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郭宵珍(史湘云扮演者)

不过几番培训试戏,剧组对袁玫和郭宵珍饰演薛宝钗却都不甚满意,最后应了脂砚斋的批语“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如同黛玉候选张静林演了晴雯,袁玫和郭宵珍也退而求次。

但是,薛宝钗该由谁演,仍然是一个大难题。

这个时候,突然有人提议——不如,让张莉来试试?

张莉?分量不够吧?她一直以来,都试演紫鹃啊!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陈晓旭和张莉(右)

张莉是王贵娥夏明辉一行从四川成都选来的,她出自公务员家庭,从小学习舞蹈,是成都战旗歌舞团的文艺兵,1983年陪好友去参加红楼梦海选,意外被相中,但因为沉默寡言,神情木讷,原本拟作迎春之位,进组之后,金莉莉首选迎春,她又试紫鹃一角。

之所以提议张莉,同样是因为她的性格与宝钗契合度较高——她家教极严,从小就在军队里,擅长自我保护,对什么事都合而不露,对什么人都有分寸感。

当年文艺兵要调动颇费周折,夏明辉为隐瞒她参选红楼梦中人一事,谎称是剧组自个从一次跳舞演出里看中,却被歌舞团团长发现端倪,质问张莉跳舞的排位,全靠张莉不动神色地暗示,才助得夏明辉圆谎。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张莉扮演薛宝钗

曹公写薛宝钗,道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最能代表其性格的典型事件,莫过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一节:她特意避开宝黛以免惹人猜忌,扑蝶时恰好碰到红玉坠儿叙述暧昧情事,又谎称寻找黛玉、使得“金蝉脱壳”抽身,这份温文尔雅、大智若愚的特点,张莉实不用拿捏就能表现到位。

有一次与人对戏,当时镜头全在张莉身上,照不到对手,对方趁机使怪捣乱,张莉明知用意,竟也波澜不惊,完全不受影响地将台词慢条斯理念了下来。

而袁玫在试过袭人、鸳鸯后,最终落定宝玉首席丫鬟花袭人一角,郭宵珍则因为相貌姣好可爱,适逢原定史湘云的张玉屏考上了铁路文工团弃演,她便取而代之,扮演了史大姑娘。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张玉屏试妆照(原史湘云第一人选)

已经定下了角色,却在开拍前罢演而去的,实不止那位张玉屏姑娘,凤姐组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说起王熙凤,那可是除了宝钗黛玉外,金陵十二钗里戏份最重的人物,竞演之激烈,可想而知。

那么,当时的人选都有谁呢?

首先,是来自上海的乐韵,天生丽质,而且贵气洋气,虽然大家荧屏表演经验都不多,但乐韵进组之前,也算是拍了几部影视作品的前辈。她还是尤三姐的有力竞争者。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乐韵(原王熙凤第一人选)

以及来自昆明市话剧团的周月,性格豪爽张扬,时髦靓丽。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周月(尤三姐扮演者)

原著里描写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乐韵有天生的丹凤眼,她跟周月都是身材苗条高挑,于是剧组里很多演职人员都觉得,王熙凤应该会在这两人里头产生了,因此,谁也不会去留意,还有第三个候选人——邓婕。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邓婕

邓婕跟张莉是四川成都老乡,剧组里很多演员都是戏曲出身,她也不例外,从小学川剧,以演技见长。她在毕业大戏里饰《西厢记》名段“拷红”里的红娘,娴熟流畅的表演,曾叫台下一个叫欧阳奋强的川剧团小学员咋舌不已。

《红楼梦》剧组预先看过她演尤三姐的录像带,妆容娇俏,而且川妹子的泼辣个性劲道十足,使得工作人员交口称赞,预留了王熙凤的位置,大家都想见识真人会是何方神圣。

可是等到培训班报到那天,负责接应的制片主任任大惠看到素颜的真人,却傻眼了——那时候的邓婕,个头不足一米六,而且面色黝黑,眼角还有疤痕,哪里有录像里飞扬的风采?哪里撑得起王熙凤的气场?

不少人劝邓婕,别跟乐韵、周月争了,你先天不足,不是对手。试试其他角色吧,不要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大家越是质疑,邓婕越不服气,她既然试了高高在上的王熙凤,心气再也下不来,就一心执拗地扑向凤姐,她比别人加倍努力,读透原著,分析人物,将王熙凤的戏份熟稔于胸。她反复排演小品,哪怕没有人对戏也无所谓,圆明园的石头就是她的对手。

她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原本王熙凤一角几乎已落入乐韵囊中,乐韵却因为母亲讨厌这个角色,加上自己的出国计划,跟张玉屏一样,弃演离开剧组了。

走了一个乐韵,李颉老师又请来了一个东北的于兰,她京剧出身,身高一米六九。

但是,邓婕的努力与成效大家都有目共睹,终于,再也没有人能动摇她的位置。

为了拍王熙凤,她实在吃足了苦头,除了反复排演的礼仪动作和小品片段,为了演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凤姐“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的慵懒神态,她四处寻找模特、电影,在《飘》里面找到了郝思嘉的贵妇派头,在《垂帘听政》的慈禧身上寻找威严与阴险,在其他同事身上寻找圆滑世故,她将各式艺术作品、生活点滴融入到琏二奶奶的一言一行中,而且敬业非常,最后“凤姐之死”时,衙役要在东北雪地里拖运王熙凤的“尸体”,邓婕硬是亲自“轻装”上阵,反复一条又一条,直到被冻晕昏厥……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最终,我们在荧屏上看到这么一个王熙凤,眉眼过处尽是狠毒算计,谈吐之间不失玲珑精明,毒设相思局(第五集),弄权铁槛寺,协理宁国府(第六集),凤姐泼醋(第十七集)……邓婕将书中经典的一幕幕还原到位,原本最不被看好的角色,结果赢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她也凭借王熙凤一角,荣膺金鹰奖和飞天奖最佳女配角。

而另一个候选人周月本来待定了李纨,但因为性格外放刚烈,她觉得不太适合,于是自我推荐,推翻李纨一角,成了尤三姐。

王熙凤尤三姐都定了,好极,一切看似有条不紊、水到渠成了。

这时候的剧组,其实却比谁都心急如焚——黛玉有了,宝钗有了,金陵十二钗大都有了,开机时间也确认了,两期培训都要结束了,演职人员到齐,可谓万事俱备。

然而,最关键的男一号贾宝玉,却迟迟没有现身。

早在顾问团成立大会的时候,吴祖光先生就先泼了一把冷水:“我觉得贾宝玉是最难找的,他是理想人物,现实生活中上哪儿去找?你们万一拍不成,就是因为这个宝玉找不着。”

贾宝玉这个人物,“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素喜厮混内帷,有脂粉气,却崇尚美,不扭捏做作。而且出身贾府,自然气度高贵,然不脱些许纨绔作风。他个性痴顽乖张,又有赤子之心。金庸《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就参考了“贾宝玉”的设定。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高大硬朗,又不能太娘太油腻,从阅尽繁华到历经变幻,也不能让一个舞勺顽童来演。茫茫人海,哪里去找?

过往许多《红楼梦》作品,贾宝玉多由女性反串出演,这次也有人这么提议,培训班的女学员张玉屏更多次请缨上阵,但王扶林坚持尊重原著,非找到这么一个男演员不可。

全国范围里,有数以万计自愿出演贾宝玉的男孩子,但曾经列入候选的,不过三两。

侯长荣来自江苏扬剧团,与后来扮演平儿的沈琳一起被推荐参加海选。他相貌极其标致,王扶林看到录像时当即眼前一亮——这个男孩子叫什么,他就是我要的宝玉了!

可惜这个男孩子足足有一米八,缺少少年稚气,若跟姐妹们打成一片实在不协调,只好作罢。后来李少红《红楼梦》中幼年宝玉扮演者于小彤就因为身高窜得太快,一度令剧组困扰不已。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柳湘莲(侯长荣饰演)及贾琏(高宏亮饰演)

最终侯长荣同时演了冷面二郎柳湘莲及北静王两个角色,而觊觎柳湘莲许久的高宏亮,只得演了男二号贾琏。

但贾芸的扮演者吴晓东原本有机会出演贾琏,却因为长了粉刺错失,只好饰戏份不多的芸二爷(吴晓东还演了《三国演义》里的孙权)。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左一高宏亮,右上侯长荣(饰演北静王),右下吴晓东(饰演贾芸)

在安徽安庆黄梅剧团的时候,王贵娥一行不只找到了郭宵珍,还找到了马广儒。他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黄梅小生,又酷爱《红楼梦》,安庆文化局极力推荐他出演贾宝玉一角,但是由于他脸上还有青春痘,扮相又不太适合,只得悻悻而返,离开之前,乐韵的王熙凤恰要试演片段,信手逮住了他,请他协助配“见熙凤贾瑞起淫心”一场戏,最终歪打正着,马广儒成了贾瑞的扮演者,既是幸,也是不幸。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马广儒(饰演贾瑞)

王导曾经钟意的贾宝玉人选,还有中国戏曲学院的一个学生黄大年,他是浙江杭州人,曾经得导演青眼,不意一年后再去看,他的个头居然也窜到了一米八——又一个候选人因为身高,就这么与宝玉失之交臂。

剧组不得不再通过媒体广发帖子,于全国范围内征集贾宝玉。彼时,已从川剧团辗转至峨眉电影制片厂当龙套小演员的欧阳奋强,却始终淡然处之,视若无睹。

欧阳奋强是邓婕、张莉的老乡,从小是川剧团的随团学员,有戏曲底子,后来加入峨影厂成为演员剧团的第五名学员,曾经跟张玉屏、高宏亮搭档拍摄电影《虹》,待了四五年直到二十岁,他都是一张娃娃脸,身材也不高,戏路不广,只能当一名特型演员。

听到红楼梦选演员的消息,他是很沮丧的,峨影厂里有潘虹、张丰毅、祝延平等明星,长期供他仰视。想想自己资历虽早吧,平时演出大戏的机会却不多,没什么太大气候,红楼梦选秀轰动全国,一眼望去,好大阵仗,俊采星驰,又哪能轮得到自己呢?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

就这么退缩着沉寂了数月,机遇却悄然降临而至。

经侯长荣提醒,张玉屏想起了那个在《虹》里出演自己弟弟的搭档,反正目下广撒网也是海里捞针,权且试试。

于是她向王扶林推荐了欧阳奋强。

除了《虹》,欧阳在当时,还主演过韩三平导演的《杨小亮》,王导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恰巧不久剧组去四川峨眉山寻找片头的补天巨石,邓婕便受托前往欧阳家,留了张字条通知了这个消息。

欧阳奋强出门归来,得知此事,又是惊喜,又是手足无措,他当夜匆匆赶往王扶林所在宾馆面谈,王导看了他的面相——的确饱满,“若中秋之月”,不太硬朗,身材也小,这样的脸蛋与姐妹们厮混,恰好可以消解观众对男女之间的风月幻想。况且有戏曲功底,又有荧屏经验,可以省去不少培训时间,于是令他前往北京剧组试戏。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出演贾宝玉时的欧阳奋强

当时的欧阳奋强,气质与贾宝玉着实还有些差距,他初出茅庐,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前往剧组的时候,更是随便踩着拖鞋就去了,如何像一个俊秀的贵公子?所以很多人冷眼旁观,纷纷对这个宝玉不以为然,任谁都可以挑出不少刺。

但是选角便是如此,不可能得到一个完美答案,只能寻一个最优解,从最接近角色的地方,去深入挖掘,遮掩其他不足,好比邓婕释放出的杀伐决断。欧阳最契合宝玉的地方,或许在于“混世魔王”的感觉,他稚气未脱,玩性难改,初生牛犊不怕虎。而且有镜头感,拍过戏,腾挪走位,对戏念白,都不至太紧张。试戏的时候,是与张玉屏合作的“宝黛共读西厢”,彼此合作过,更是自然流畅,很快就压倒其他竞争者,得到了王导的赏识,一举拿下这个角色。

贾宝玉虽然定了,欧阳奋强与王扶林的考验这才刚刚开始。

毕竟当时犹然非议纷纷——“找欧阳奋强演贾宝玉是个历史错误”,顾问团也是意见不一,摄像李耀宗还觉得他下巴太短,种种压力骤降,剧组决定,让宝玉正式拍一场戏试试。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王扶林让欧阳奋强拍的第一场戏,正好是与王熙凤探访病可卿的一段(第四集)。秦可卿在太虚幻境中,称得上是贾宝玉的性启蒙,所以两人相见,宝玉还带着些许不安与腼腆——这恰巧与欧阳奋强当时的心境吻合,为了能触景伤情顺利落泪,欧阳还裹挟了一丝狡黠的小伎俩——他事先在眼睛周围涂上了风油精。

第一场戏小试牛刀后,欧阳奋强初步得到了认可。

他得到贾宝玉一角,既有时运,也有天分与努力。为了演好宝二爷,他的付出不比别人少,拍戏之前的间隙,同样要像培训班的学员一样,听课、身段训练、琴棋书画、写人物小传、角色分析,好在本有基础,倒也不至于太过局促。摄影师说下巴短,那便去做手术垫。

欧阳奋强在川剧团的功底也派上了用场,探访可卿后,便是“宝黛初会荣庆堂”的大戏(第二集)。他仔细琢磨,贾宝玉的出场,不适合太威风的大步流星,又不能小跑,他尝试用上了戏曲里类似莲花步的小碎步,轻飘飘带动头上的带子和披风,既帅气,又不失可爱。这一创举立时得到了剧组的一致好评。

欧阳奋强、张静林等戏曲演员的聪明之处也在此,电视与戏曲舞台究竟不同,不能给表演留太多斧凿之痕,他们懂得取舍,会适当将戏曲的技巧生活化,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拍摄中,而不是简单生硬地将唱念做打流于形式。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欧阳奋强与陈晓旭

考虑到欧阳进组较晚,彼此还不太熟悉,为了让他尽早摆脱拘谨、渐入佳境,王扶林训导演员也极有一手。他营造一种众星拱月的氛围,让欧阳奋强放开胆子,在合理的分寸内,尽管与女演员耳鬓厮磨、嬉弄玩笑,为了深入开发他的“顽劣”,竟还向他布置了日常任务:做恶作剧。此后欧阳跟陈晓旭联合起来,用尽手段,欺骗同伴,闹得剧组鸡犬不宁,像极了宝哥哥林妹妹该有的相处模式。

最终欧阳奋强呈现给观众的贾宝玉,面傅粉,唇施脂,虽不能说十分俊美,但眼神灵动纯真,聪明狡狯而不带侵略性,“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游走于罗裙香露中又不显腌臜,从宝黛钗初会,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九集),到共读西厢(第十集),痴公子杜撰芙蓉诔(第二十九集)……欧阳奋强用他的痴狂演绎,为大家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欧阳奋强饰演贾宝玉

选拔的新人演员们,是否个个符合原著人物,当然见仁见智,但整体来说,还原了不少真味。笔者认为,由新人出演《红楼梦》,固是剧组极具争议的地方,却也是最高明的地方。

他们召集这么一群年轻人,桃笑李妍,又以红学教化,耳濡目染古人的生活习俗,重新雕琢璞玉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他们的真善美。

他们并不是去“演”《红楼梦》,而是“像红楼梦中人那样去生活”,这是一份呕心沥血的诚意。

曾经有人评论,《红楼梦》的小说,犹如一群天才导演和一群天才演员的演出,不论主次,哪怕是几个动作,几句台词,也必定演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电视剧的成功亦是如此,导演是天才的,演员也是天才的——而演员的“天才”,倒不一定全是智商天分有多高,演技悟性有多超凡入圣,他们的天才,发乎质朴纯良的真情实感,源于纯白无暇的天性流露。

之后这群演员的遭遇不同,命运不同,不过是各有缘法,很多人说是沉浸红楼一梦,“入戏太深”,倒未免是观众的一厢情愿了。

归结红楼

《红楼梦》电视剧,从1984年2月试拍,9月正式开机,在安徽黄山拍下了第一组镜头,至1986年9月底全部完成,期间先后到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共拍摄了近一万个镜头。

虽说拍摄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其实从筹备到1987年播出,已历时五年有余。

1987年春节试播六集,便已反响热烈,而5月正式播出后,更是举国轰动,收视率高达65%-75%,街头巷陌,莫不议论,一度引起全民读红楼的狂热浪潮,仿佛数百年前的境况重演——“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清·得舆《京都竹枝词》)。

我们知道了剧组成立团队之艰苦,选角之辛酸,那都只是前期筹备工作,真正着手改编摄制时,才更进一步地体会到,肩负压力之重,重如泰山,拍戏之难,难于青天。而破除一个个难关,是87版《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所在,也是它所以遗泽后世,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想将《红楼梦》文本镜像化,本身就近乎天方夜谭。

因为小说不像《西游记》、《水浒传》等作,以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剧情取胜——要么上天入地,要么杀人落草,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事实上《红楼梦》电视剧的重播频率,也远不如老少皆宜的《西游记》。

归根到底,《红楼梦》写了太多真实的家庭琐事、鸡毛蒜皮,“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冯其庸教授甚至不客气地评论道,“它没有强烈吸引人的情节,你看《红楼梦》本身每回结束时的‘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话虽如此说,但它却缺少强烈的悬念”。

其次,尽管情节不够引人,但偏偏平淡如水的家事之中,又“须得见人、见趣儿、见哲理”。而且《红楼梦》的文学技法十分高明,明斋主人总评说,“书中无一正笔,无一呆笔,无一复笔,无一闲笔,皆在旁面、反面、前面、后面渲染出来。中有点缀,有剪裁,有安放。或后回之事先为提掣,或前回之事闲中补点。笔臻灵妙,使人莫测。总须领其笔外之深情,言时之景状。”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若能通过镜头语言,启发观众,领会个中深意,那便极见功力了。

那么,如何将《红楼梦》的文字具化在荧屏上,并最大限度地向普罗大众呈现名著魅力呢?

原著中,贾府的兴衰为重要主线,而故事开头,却以甄士隐家中的衰败为引——这是“乐极生悲”的小小缩影。此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牵出重要的背景设定。

原先剧本共二十八集,每集均按一个小时来创作,第一集连同第二集开头,单陈甄士隐、贾雨村、娇杏及冷子兴轶事(实际也拍摄了),后广电总局限定每集时长不得超过四十五分钟,《红楼梦》电视剧不得不再进行删减、重新剪辑。

流行至今的三十六集版本,跟最初固有差别,而相较原著平稳的叙事节奏,倒算是做了一定的改良。

最终呈现给我们的电视剧,已无意对无关紧要的角色逗留太久,为免观众生出拖沓之嫌,它这么处理:将甄士隐等剧情大幅浓缩,英莲失踪后通过倒叙闪回,女主林黛玉随即登场,直接通过她的视野,一步一步,描摹出荣国府这座庞然大物的轮廓。这样观众可迅速进入主人公视角,产生代入感和共鸣。

其次,每集结尾处,也不同于原著淡然处之,而是最大限度地去营造悬念,调动观赏兴趣,譬如第一集末,正好是贾宝玉甫归,林妹妹翘首以盼,便戛然而止。作为观众,你一定也很想看到,男主角出场了,他是何模样?

第二集末,则是重要人物薛宝钗刚刚入府,便即收尾,这时候贾宝玉满脸堆笑向前,黛玉幽怨凝望,宝玉却突然握起了黛玉的手,宝钗则似笑非笑,三人之间的分镜,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

第三集,止于焦大醉骂,令人平生疑心——何以要醉骂,扒灰又是什么意思?

第四集末,贾瑞嬉皮笑脸唐突佳人,蓦地挡在王熙凤面前……

第五集收尾,小高潮,秦可卿突然悬梁自缢了,并托梦王熙凤,充满森森诡异。凡此种种,导演都在尽可能挖掘平淡情节中的不平淡之处。

而书中“无一闲笔”,电视剧的运镜也是如此,可谓“无一废镜”。

书里写林黛玉进京,不过“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一句,镜头里则出现王嬷嬷、雪雁服侍,黛玉吃药一节,既交代了雪雁、王嬷嬷角色,又暗示了黛玉体弱多病。

黛玉刚进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如何表现,则重点交代了迎、探、惜“先漱口再洗手后喝茶”一组镜头,黛玉随后效仿,以示其小心谨慎。

第五十回“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对应电视剧第二十一集。原著中,湘云编了一支《点绛唇》谜语:“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书中说,“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而电视剧里稍作改动,特意给了惜春一个镜头一句台词,她猜道“或者是尼姑”,湘云逗趣回应:“敢是你想当尼姑了吧?”此处有心暗示了惜春的结局。

再有,如第二十九集宝玉杜撰《芙蓉女儿诔》祭悼晴雯时,与黛玉探讨后,对悼词几番改动,最终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相继抹去“公子”、“丫鬟”的措辞称谓,此时,镜头突然给了宝玉和黛玉一个意味深长的特写及大特写,都说“晴为黛影”,那么“我本无缘、卿何薄命”几个字影射了什么,就可想而知了。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电视剧得红学大师顾问,很多镜头,都有不少耐人寻味的东西可供挖掘。

除了叙事节奏镜头语言,要吸引人,还得有视觉效果。

《红楼梦》原著有神怪,以致有时候虚虚实实,捉摸不定,电视剧因经费原因,不得已舍去了太虚幻境的场景,最终则采用了更现实的手法,尽可能削弱神话色彩,譬如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前尘旧事(然而,缺失了警幻仙子一节剧情,也几曾遭专家诟病),前八十回近二十个梦境,也只截取了个别呈现。

少了虚幻元素,剧组便着力于写实的场景道具,引人入胜。譬如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十二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十九集),每一集色彩,或淡雅或斑斓,也都各有特点。

为了展现原著中宏大的社会风情,剧组也不遗余力,亲建一座大观园荣国府,构造或磅礴或华丽的视觉效果,江南风光,京城民俗,贵族的繁文缛节,莫不面面俱到。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剧中最大的场面,当属秦可卿丧礼(第六集)和元妃省亲(第八集),以丧礼为例,几乎所有顾问倾巢出动,剧组辗转三个地方,上祭哭灵在上海大观园,道士经棚在白云观,出殡则往宁荣街,出动六十四个杠夫抬那架“双龙抢珠七彩云牙排穗大棺轿”,上千名群众演员,“对坛按七作法事的”和尚、尼姑、道士,还有打执事、捧香、赶车,服装各异。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原著写丧礼“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剧组参考明清丧礼风俗,请了北影厂美工马强指导,数十名工人,花了数月时间,制作了大量纸扎(“烧活”)——方相、方辟、开路鬼、打路判……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一部电视剧,能下这样大的血本考据、铺排,不让观众叹为观止都难。

除了场景上炫人耳目,要普及给世人大开眼界,剧本上还得下狠功夫。

书中有四百多个人物,不可能一应呈现,避免观众混淆,剧本将大量小厮、侍女名字隐去,又删去无关紧要的枝干人物,再将版本流传中出现的异名合一,如“焙茗”、“茗烟”统称“茗烟”。

小说对白,有晦涩的文言,还夹杂了不少江南、北京方言,在处理这些台词的时候,自然要在考虑说话人的身份基础上,适当浅白化口语化,却不能掺入现代辞藻,以免贻笑大方。

而大量的诗词歌赋,还是有些曲高和寡了,自也不可能全部在剧中体现,要么在剧中吟诵时,摘取名句,如《芙蓉女儿诔》,要么将其中几首化为曲目,穿插在相应主题的情节中。如《红豆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分骨肉》等。

最让人侧目的,当属故事情节了。

现今流行的三十六集版本,前二十九集基本遵循曹公前八十回,不再单薄地围绕宝黛钗三角恋,尽可能体现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种种细节。而后七集出自周岭之手,根据脂砚斋批注、曹公判词及红楼梦探佚学多年研究成果所作,也是红学界中争议声最大的改编。

这还得从《红楼梦》的版本谈起。

当年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期间有不少人抄录流传市面,自然衍生出了许多版本,这些版本大体情节相仿,但许多细节仍有不少差异,流传到后世,最出名的,当属带有脂砚斋评语的抄本及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印本两种系统,又称“脂本”及“程高本”。红学中有一个“版本学”,就是最热衷于分析各版本间的差异,以及哪个版本是最符合曹公本意的。

“脂本”里的评点者,包括“脂砚斋”、“畸笏叟”、“杏斋”等人,我们以“脂砚斋”统称。他跟小说创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些版本里,他曾被写入小说正文,从一些批注中,似乎又有删削文段的决定权,对于书中难懂的典故,脂砚斋也常常批语解惑,对书中一些伏笔寓意,更有不少独到见解,令后人阅读时茅塞顿开。

经许多专家考证,通常视脂砚斋为曹雪芹亲友,“脂本”也被视作《红楼梦》研究中最符合曹公原意的版本,是胡适以来新红学的基础。

脂本是一个系统,根据抄阅的年份及收藏地,又分为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列宁格勒藏本、戚本、蒙府本、梦觉本等,多为前八十回的残本。其中庚辰本存七十八回,较为完整,也被不少人认为是脂本之冠。现今最盛行的、1982年冯其庸主编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校注版,前八十回就是以庚辰本为底本。

在许多年的时间里,坊间都以脂本流传,但终究不过八十回,许多人说“书未完,芹泪尽而亡”,不少人引以为恨,直到“程高本”的出现。

“程高本”印本系统分为程甲本、程乙本、藤花榭本、王评本等等,其中1791年先有程甲本百二十回,由程伟元、高鹗补缀整理,第二年他们又做了一些“补遗订讹”、“略为修辑”的工作,重新排印,号称“程乙本”。这两版也是最知名的程高本。

总而言之,此后《红楼梦》终于得以完整的形态流传后世。

其实,百年来《红楼梦》的续集本有不少,但艺术价值均不高,或为大团圆的情节,或为下流情色,甚至有让黛玉学会道术、行军打仗的,十分离谱。而程高本一出,其余续本当即失色,它虽有贾府中兴的剧情,但基本延续了悲剧基调——黛玉焚稿魂归离恨天、迎春受虐而死、妙玉遭劫、宝玉出家。百年间长盛不衰,甚至有不少人将它视为曹雪芹原作。

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的版本,便是以“程乙本”为底本,而1982年人文新校注版,前面是脂本(庚辰本),后四十回则采纳“程甲本”。

但也有不少人越看越不对劲,毕竟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抵牾之处甚多。

文笔差异、措辞习惯差异、诗词文赋的缺失就不必多言。我们只谈剧情。

在前面的情节里,曹公埋下了许多伏笔——秦可卿丧礼动用坏了事的老千岁的棺木,这是僭越了。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害了人命。元春省亲时点了《一捧雪》中的《豪宴》,脂砚斋批注“伏贾家之败”,再点《长生殿》之《乞巧》戏,脂本又批“伏元妃之死”。贾赦为谋玉扇坠,害了石呆子。更有贾府大肆铺张,骄奢淫逸,欺诈放贷,无所不为……

及至八十回末,抄检大观园、晴雯归天、迎春误嫁中山狼……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曹公蓄足了势,前面的伏笔将逐一爆发。但八十一回开始,这口气却泄了,画风陡转,一会儿“四美钓游鱼”,一会儿“两番入家塾”,浑若无事。而且疼爱黛玉的贾母忽然“变心”,宝黛居然大谈起烈女仕途,最终还有家道中兴、兰桂齐芳,实在匪夷所思。

许多人的结局,也跟脂砚斋的批注不符、跟前面的判词不合。譬如香菱本应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被夏金桂欺负致死,但后四十回也还是好好的。探春远嫁后,还能随意回访贾府,削弱了悲剧色彩。脂砚斋批语暗示,贾芸在结尾有帮助贾府“仗义探庵”的剧情,程高本中他却沦为品行卑劣的花花公子。

甚至于,程高本还有削足适履的嫌疑——为了使得后四十回逻辑自洽,对前八十回一些诸如仕途经济的地方擅加改动删减。

经胡适考证,这是高鹗自行续写,周汝昌也认为,是高鹗得官方授意、歪曲原著以达到其政治目的。多年以后,冯其庸驳斥了高鹗伪续的说法,认为证据不足,当为“无名氏”续写,但他也承认,后四十回在生活、思想、文笔上都严重不足。张爱玲甚至恶评续写是“附骨之疽”,直言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于是在领导的批准下,电视剧《红楼梦》剧组大胆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在顾问团及编剧组等各路专家的研讨之后,遵照前八十回中第五回的十二钗判词、图画和十四支《红楼梦曲》、脂砚斋等人评语透露的有关后几十回情节和人物结局的文字,同时也参考了曹雪芹同时和稍后一些诗文笔记,以及近二百年来红学研究中的探佚成果,放弃流行百年的一百二十回程高本,重新对后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编,包括补完脂本里提到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剧情(贾珍与儿媳秦可卿乱伦,致使秦自杀而死,这一段剧情曹公原已删除,但小说还保留了许多痕迹,如贾珍哭得如丧考妣,瑞珠触柱而亡,宝珠离府守灵)。

于是我们看到,后七集里,王扶林密集地放出一个又一个炸弹,什么热衷功名、家道中兴统统没了,香菱还是死了,黛玉也焚稿魂归,探春远嫁和番再未归来,史湘云堕入风尘,王熙凤草席裹尸,贾芸仗义探庵,刘姥姥搭救巧姐,宝玉悬崖撒手……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但是这个改编,从诞生到实施,质疑与抨击都从未消失。

尽管探春远嫁的桥段得到一致赞扬,但史湘云、王熙凤的结局却饱尝争议,黛玉之死更是广受诟病。

众所周知,在程高本里,宝玉丢掉通灵玉后变得痴痴呆呆,贾母与王熙凤便使了掉包计,将宝钗嫁与宝玉。黛玉误以为宝哥哥变心,悲恸之下,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

这个桥段,将林黛玉精神生命的幻灭与呆宝玉虚假浮华的喜庆婚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得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冲突被推到极致处爆发,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及鲜明的悲剧色彩,一直是程高本里最闪耀的篇章——尽管周汝昌等专家不以为然,认为那只是李代桃僵的“爱情小悲剧”。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里:元妃赐婚宝钗,宝玉却在海难中下落不明,林黛玉双重打击之下,病入膏肓,最终在焚稿中死去。但事实上,《红楼梦》上映后的三十年来,屡遭删减调整,“黛玉之死”重新经过“润色”了,电视剧尽可能折中地,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再次对立起来。

也就是说,最初的版本并非如此,当时剧作里,黛玉并未听到“元妃赐婚”一事。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首播时连环画(黛玉并未听到元妃赐婚一事便即病死)

所以最初版本刚问世的时候,这一节剧情也成了最集火的靶子。

李希凡先生表示:是否尊重曹公原意,关键在于“黛玉之死”的处理,而剧中黛玉“相思至死”太过浅薄;副监制胡文彬先生也承认,这里“削弱了全剧的悲剧气氛”,“令人十分遗憾”;丁维忠先生言语更重——此处改编失当,直接导致了“全剧性失败”。

这也是为什么,多年后,王扶林导演回想此剧上映后的舆论评价,也只能以“褒贬参半”来概括。

笔者认为,87版《红楼梦》放着现有程高本不用,舍近求远,其改编的勇气及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但并非没有瑕疵。譬如在黛玉之死的处理上,的确不太高明,弱化了颦儿与世俗对立的形象,更将封建社会的典型悲剧矮化为事故性的悲剧。

其次,由于经费原因,原先剧本里的情节也无法全部拍摄完整,导致不少地方太过仓促(如未交代好妙玉这一重要角色的戏份)。但是,若仅因为这一点,就全盘否认这剧,而无视种种细究考据精雕细琢,无视对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直至“树倒猢狲散”的呈现,则未免过于偏激了。

红学历来是唇枪舌剑的修罗场,百家争鸣,各有见地,难免龃龉,胡适就曾经与蔡元培代表的“索隐派”有过著名的论战。而到了五十年代,仅因俞平伯先生谈《红楼梦》的思想未提封建批判,又曾掀起过一阵风波,一段时间内,各路专家出于各种目的,纷纷“倒俞倒胡”。

之后,红学衍生出不同支脉,曹学、脂学、版本学、探佚学……光曹雪芹是什么来历,就可以吵个天昏地暗。冯其庸与周汝昌两位先生堪称一时瑜亮,在《红楼梦》许多问题上,就有过不少的争论。

也是87版《红楼梦》合该“遭劫”,电视剧上映后,三位编剧曾经将后续七集剧本出版成书:《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序言则由周汝昌先生背书,字里行间,通盘摒弃高鹗续作。编剧周雷撰文解释改掉“掉包计”原因,更是振振有词,口口声声曹公本意。总而言之,“根据曹雪芹原意”七个大字烙上,无疑是引战的导火索。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一开始打着这个旗号,不引人痛骂才怪,当代红学家,谁敢理直气壮说自己悟透了曹雪芹原意?

程高一百二十回版本虽然不如曹公文笔,却禁得住两百年时代考验流传至今。几个顾问几个编剧的见解,都未必能折服红学会诸位,又怎么能代表曹公?很多专家在学术上有洁癖,他们批评的并不是这部剧,所针对的,不过是“雪芹原意”几个字,不过是不满所谓的“探佚学”。

这种学派间的争端,无疑影响到了当时对87版《红楼梦》的公允评价。

平心静气想想,电视剧的后七集,难道就没有高鹗的影子?黛玉焚稿病死,迎春被孙绍祖虐待而亡,巧姐也被刘姥姥所救,宝玉同样悬崖撒手,这是高鹗捕捉到的曹公伏笔,也是剧组所认可的桥段——明明并非是对高鹗的全盘否定啊!

好在,时间检验了一切。

1989年,谢铁骊导演开拍《红楼梦》电影,吸取电视剧的“教训”,用了名导,用了明星大腕,用了程高本的一百二十回故事。固然也是精品,可惜生不逢时,已有珠玉在前,观众渐渐地,将87版《红楼梦》推向神坛。

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依然沿用了程高本结局,整体风格却十分诡异,引得非议不訾。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而在众多“程高结局”的洪流里,87版的改编依然没有被湮没,反而光彩弥绚。

必须得强调,它的改编并不完美,即便是在顾问团里,也莫衷一是。很多人喜欢将周汝昌与1987版划等号,将冯其庸与其顾问的2010版划等号,并将两者强行对立起来,搞各种夸大的阴谋论,其实只是无稽之谈。

如果看过周老的著作,就会发现,87版的结局改编与周老很多观点相悖(譬如史湘云的结局),即便是播出后,周老对它的评价,也只是“首尾全龙第一功”,包括他替剧本的序言背书,都只是否决高续、认可改编举措的勇气和意义,却从未对改编的质量作出正面评价。

而冯其庸先生,反而对87版电视剧大加赞赏,他说主要方面是“极大的成功”。某些人试图区分阵营,刻意通过两版电视剧来互揭互贬,其实是十分不道德的。好像电视剧的成败全赖一两个顾问一样,对剧组的主创也不公平。

《红楼梦》电视剧:一场伟大的普及(下)

程高结局之所以流传坊间百年,并不是唯他独尊、非他不可。只因从未有这么一部作品,能群策群力,融诸多大师见解于一炉,锻造出一个青出于蓝、更理想化的结晶,这些大师,是脂砚斋,也是程伟元、高鹗,是胡适、俞平伯,是王昆仑、周汝昌等顾问,也是冯其庸、李希凡、胡文彬等参与到电视剧制作的红学会专家——再加上诸位剧组演职人员,正是他们的曾经付出,才有了不朽的87版《红楼梦》电视剧。

关注微信公众号:二十四帧(frames-24),最新最热门的电影,最酷最有趣的影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