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寬帶資本劉唯:這個投資人有點「怕風口」 來片兒 VC

編者按: 寬帶資本(CBC) 成立於 2006 年,10 餘年來專注於 TMT 行業股權投資,目前管理多支美元及人民幣基金。寬帶資本的投資項目涵蓋從成長期到成熟期的各階段,投資組合包括企業級服務、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以技術和數據驅動的領域,旗下各基金累計投資一百多個項目,目前已投資世紀互聯、東方明珠、朗新科技、分眾傳媒、美團點評、LinkedIn China、Airbnb 等國內外企業。

“投資這個事情有很多需要總結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交了很多學費。”寬帶資本合夥人劉唯笑了笑說。

言語之間,很多畫面像老電影一樣在他的腦海中開始播放。從這棟陸家嘴高樓的 41 層往外看,視野廣闊,繁華異常,但卻寂靜平和,這就像此時劉唯的心境。在投資領域摸爬滾打十幾年的他,對自己的審視依舊非常嚴格。如果說滿分一百分,劉唯給了自己的投資生涯一個及格分數:“我覺得頂多七八十分,就是說能及格。”

劉唯在投資和通信行業工作了 20 餘年。2006 年,此前一直是通信技術人的劉唯加入寬帶資本。從做技術到投技術,他希望技術更大程度的發揮力量,這與寬帶資本鎖定的技術和數據驅動的領域十分契合。十多年來,他領導了對七牛、秒針、小 i 機器人、青藤雲安全、喜馬拉雅、第一財經等項目的投資。

激動到平和,投資人也有心路成長曆程

“我相信所有的投資人都會經歷三個階段:開始很新奇,隨後變得保守,最後心態平和。”劉唯把這十幾年的投資生涯總結為三個成長狀態:

剛開始做投資的兩三年,因為可以接觸到很多新的、前沿的東西,劉唯處於激動異常的狀態。“但是投完項目以後會發現,投資有固有規律,項目成長也有固有規律,甚至項目的成功也有一定概率。所以當你在投資時,不可避免地會碰到一堆麻煩。”經歷過興奮狀態後,劉唯也曾碰到過項目發展遠低於預期,甚至最後死掉的情況。“整個人進入比較保守的心理狀態。我經歷過一段相對沮喪的週期。”現在想起來,劉唯也比較感慨。但當你經歷過成功和失敗的項目以後,就會進入一個平和的心態。“你會覺悟投資是一個長週期的事業,所以不能寄希望於短期的利益暴漲。公司成長有周期性,好公司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投資最重要的是基於理性思考。”經過激動和保守的心理狀態之後,劉唯對於投資,已經是平和中帶有非常敏銳的理性思考。

而平和的心態與理性的思考對於投資 To B 的企業來說,其重要性往往不言而喻。劉唯偏投技術和企業服務方向,這也決定了他有一套“理性判斷、耐得住寂寞”的投資風格。“企業服務的成長週期比較長。成功的項目可能起碼得五年以上時間才能跑出來。很多項目,從接觸到現在,我可能投了很多年,到現在還沒退出。”劉唯認為,To B 的投資沒有這麼多的快錢、熱錢,要靜下心來等。不過,等待數年的時間本來就是一場賭注,那麼最開始你選擇押注哪家對輸贏則有決定性影響。“企業服務方面,我會基於自己過去的經驗思考、判斷。完全靠感性認識想要做好企業服務的投資很不容易。”

這樣的思路在對小 i 機器人的投資中可以得到完全的解讀。

2013 年,寬帶資本投資了小 i 機器人的 A 輪。那個時候,所謂的人工智能風口還沒吹起來,劉唯的選擇是基於對過去技術發展歷史的認可以及對未來技術發展曲線的判斷。“那時,語音識別技術已經有很大的進步。 科大訊飛、Siri 等都開始有應用場景落地。其實,NLP 有十幾年的發展歷史,語音成為一個入口級的應用,肯定是個長期方向。“對於大背景的判斷,讓劉唯對這個語音識別領域很有信心。

不過,其中的風險也非常明顯。“短期之內怎麼商業變現目前確實還不明朗。”他說。當時他就覺得,NLP 用在開放式場景如 Siri,效果非常差。不過,他堅信語義識別技術用在限定場景下,之前擔憂的難題是有望得到適當地解決的。這個時候,選擇做智能客服方向的小 i 機器人無論是在團隊經驗背景、應用場景等方面都合寬帶資本的“胃口”,劉唯趕緊“下手”。

投資小 i 機器人以後,寬帶資本沒有做甩手掌櫃。“我們的投後服務基本宗旨叫幫忙不添亂。”對於投過的項目,寬帶資本提供專業知識、行業資源和經驗。“我日常會看很多新的方向,新的技術點,很多有趣的事情,沉澱下來的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也會去和項目管理者溝通。”他說。

據劉唯介紹,小 i 機器人是他參與較多的一個項目:“基本 1 到 2 個月,我一定會跟 founder 碰一下,在商業模式、戰略拓展等大方向上和他們探討一下,但是日常經營決策的核心管理是團隊為主。”他回憶道:“其實小 i 這麼多年,無論是做成企業級產品或是提供雲服務功能,它都有這個能力,但是就看你怎麼來確立自己的策略,這一點我跟團隊有過特別多的溝通和討論。”

怕風口的投資人?

而事實證明,劉唯之前的判斷沒有錯,近兩年人工智能的熱潮起來了。有人說人工智能風口來臨,於是很多人都在進入,而早就佈局這個領域的劉唯卻“小心翼翼”起來。

“我怕風口。”劉唯曾經在多次採訪中都表達過這個觀點。“很多風口往往是指迅速起來,一年半載就跌落的情況。這和技術服務或者企業服務的週期是不相符合的。很多技術起來有長期的價值,會產生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影響。就像雲計算改變了整個 IT 的結構,AI 對效率和體驗的顛覆。”他喜歡用 Gartner 曲線來解釋這個道理:“技術發展初期上來是一個大泡沫,後面會有一個巨大的降幅,再慢慢開始真正產生商業價值,一步步穩定拉昇。這個過程中,不同的階段都會出現成功的創業公司。但這和風口並不是一個概念。”

“風口其實就是說市場熱度一下炒起來了。但實際合理估值和市場價格發生背離的話,對創業項目來說未必是好事。當資本迅速抽走以後,這個行業短期之內沒有辦法支撐。”劉唯不願意將很多現象描述為風口,但是目前市場的確會大力吹噓捧紅很多風口。對於投資人來說,風口抬高項目估值也許是好事,但是長久來看卻未必是好事。“短期之內項目估值起得很高,我不會反對這個事。但是長期的發展就令人擔憂了。”他說。

所以,“怕風口”的劉唯和寬帶資本並沒有在近兩年的 AI 浪潮中去擠破頭地搶項目。“我們是精品策略,我們的投資階段總體來說是屬於成長期項目,投資規模會大一些,所以不希望我們的失敗率太高。”劉唯表示並不會為了投資而投資:“不是說 AI 有很多子方向,每個方向我一定要去佈局。”但是同時,如果看好一個 AI 細分方向,劉唯也會系統地去尋找項目,並選擇最適合的標的來投資。

而這個“適合”的界定,除了行業、領域發展的判斷,還有對創業公司團隊實力的衡量。作為一個技術出身的投資人,劉唯也曾經偏愛技術團隊,也許是那種踏實的氛圍可以引起技術人的共鳴。不過,他表示 “技術、產品和商業化一定要做個平衡。其實最後企業服務交付的不是技術,是產品。”他說。

技術是企業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很多人卻以為這是唯一的競爭力。事實上,只有靠技術和產品的共同支撐,才能變成市場的領頭羊。“能否走到這一步其實是靠的市場能力,很多人是走不過去的。現在獨有的技術肯定是不存在的。 從雲計算底層的軟件定義網絡,再到大數據裡面,到人工智能計算的框架這些很多都是開源的。技術上沒有絕對門檻,但是技術到形成有競爭力產品的話本來就是個門檻。 ”他說。

劉唯用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概括了市場上大部分創業生態的現狀——“中國寫代碼的人有的是,但是做產品的人不多。”所以,對於投資人來說,最大的挑戰或許是如何找到既會敲代碼,又會做產品的團隊。而如果你要問劉唯,怎麼樣找到這樣的團隊的話,他會回答他也在摸索。就像他曾投資了較好產品能力的公司,但是卻發現這個產品要從滿足 80% 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增長到 90%,非常困難。這 10% 如何增長,是劉唯或者更多投資人仍然在思考、探索的一個答案。

本文來自動點科技,創業家系授權發佈,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