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老城志|上海内迁企业发展之同样精彩的商业企业

在上海内迁合肥企业中,除了工业企业外,还有些和市民吃、穿、用等相关的商业企业,它们同样为解放初的合肥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其中,绿杨村酒家、三八百货商店、浪淘沙洗染店等企业就是典型代表,而且这三个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安徽合肥:老城志|上海内迁企业发展之同样精彩的商业企业

1960年三八百货商店营业员帮顾客挑选热水袋

“节外生枝”的绿杨村酒家

说到绿杨村酒家,现在不少合肥人还有印象,也不得不提由上海内迁企业组建的安徽大旅社(即后来的长江饭店)。可以说,绿杨村酒家是安徽大旅社“节外生枝”的产物。

据史料载,“绿杨村”原是1936年扬州人闵斌甫与卢公明等在上海南京路、石门路口开设的绿杨村菜社,店名取自清代王渔洋《浣溪沙》中“绿杨城郭是扬州”诗句,主要供应特色淮扬菜。1941年,何月鳌、金禹烦等人买下后更名为绿杨村酒家。

在合肥市档案馆,我们看到了一篇原上海绿杨村酒家经理、后长江饭店饮食部主任何月鳌所写的文章,详细地说明了绿杨村酒家来到合肥的经过。“1955年春,我们响应号召支援合肥建设,并很快签订了迁店协议书,将本店人、财、物一分为二,一半留在上海继续营业,一半迁到合肥筹建安徽大旅社。” 据何月鳌回忆,当时他们不但带来了主厨方乃根等一班人马,而且带来了当时在合肥还少见的冰箱、镀银餐具、象牙筷、沙发等一些高档设备。这方乃根可是位传奇大厨,解放前曾当过蒋介石的厨师,解放后也为领导人掌过勺。

当年10月中旬,何月鳌等人来到合肥准备筹建安徽大旅社。但由于诸多原因,安徽大旅社筹建缓慢,到肥后半个月基本无事可做。这下性子急的何月鳌坐不住了,于是向安徽大旅社筹委会建议在市区先开个绿杨村酒家,大家找点事做做。筹委会领导同意后并委任何月鳌为合肥绿杨村酒家副经理,负责该店的筹建工作。

安徽合肥:老城志|上海内迁企业发展之同样精彩的商业企业

方乃根在传授技艺

很快,合肥绿杨村酒家就选址在了淮河路与宿州路交口,不到一个月两层小楼就盖起来,并很快对外营业。据档案记载,因为有传奇大厨方乃根的掌勺,绿杨村酒家一开业就轰动了全市,招来了众多顾客。“我是第一次在绿杨村吃到了叫‘拔丝苹果’的菜,感觉无比的神奇和高档——苹果还能做菜,一筷子下去还能牵出亮晶晶细白的糖丝来。还有红烧狮子头,一般都是把肉馅剁碎了做,这里是把肥肉、瘦肉分别切成一小粒一小粒,里面放上荸荠肉,还要有馒头碎粒,做出来以后特别鲜嫩、清香,完全没有油腻气。吃的时候不能用筷子夹,得用勺子捞,不然就会碎。”不少上了年纪的合肥市民如今说起绿杨村酒家还是啧啧称道,“每个月总想着攒点钱和朋友去绿杨村打次牙祭,”尤其是随内迁企业来合肥的上海人常来光顾,因为他们离别家乡,到了绿杨村就像到了上海一样,有种“回家”的感觉。

但随着安徽大旅社的建成,主厨方乃根离开绿杨村酒家回到安徽大旅社后,绿杨村酒家的情况渐渐不容乐观。方乃根也曾为之惋惜,多次提议恢复绿杨村原有的经营思路、风格品位,但受到不少人的质疑。几年下来,绿杨村酒家每况愈下,几乎到了要关门的地步。直到1962年2月,合肥市有关部门才决定派方乃根去绿杨村酒家担任副主任和大厨,这样绿杨村的生意才又渐渐红火起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

安徽合肥:老城志|上海内迁企业发展之同样精彩的商业企业

上世纪60年代合肥的饭店

三八百货商店独特的收钱方式

何月鳌在回忆文字中说,安徽大旅社建成后还剩下约50万元资金,建了一个公私合营三八百货商店。而后来这个公私合营三八百货商店与长江路百货商店合并,成了合肥三八百货商店。

关于三八百货商店,年近七旬的“老合肥”宋业国还有记忆,特别是店里卖布的情形。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做衣服的布料是要凭票供应的,所以卖布料是当时三八百货商店的“主业”之一。

“我那时一上街就去这个店里玩,当家庭主妇们看好某一布料后,就轮到营业员大显身手了:抖开紧裹着木板的布料,一手拿木尺,一手紧扯布,飞快地量着,足尺后再稍稍加让一点,然后用剪刀在量足的面料边剪个小豁口,两手沿豁口用力一扯,只听‘呲啦’一声响,布料就被撕扯了下来。”在宋业国老人的记忆中,厉害的老员工是不需要尺子就能剪出来准确的尺寸,有顾客不相信便拿尺子来量,结果是心服口服。有的老员工还有绝活,只需用手就能灵巧地把布的筋撕开,不需要用剪刀。撕布的动作,布料发出的脆脆的声音,都成为三八百货商店一道传统的风景。

宋业国老人说,今天说起三八百货商店,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还记得独特的收钱方式:高大的厅堂里,人们的头顶上方,有着蛛网一般的铁丝网络。各条铁丝的终端在收银台,而另一头连着各个柜组,收银员坐在高高的台子上。店里有十几个柜组,分为棉布、服装、日杂百货等。各个柜组营业员卖出商品后,把钱和布票夹在夹子里,拿着一把木头尺子,“啪”一声,“嗖”一声,铁夹子就飞到了收银台的位置。收银员埋头算账之后,抬头扬手,很潇洒地将那一个个夹着找零和发票的铁夹子再刷刷地顺着铁丝打回柜组。“为了减轻营业员的体力,店里还曾经试过用传送带来传递发票与钱,但是因为总是出故障,最后又改回了用铁丝来传输。”

安徽合肥:老城志|上海内迁企业发展之同样精彩的商业企业

百货公司一天的营业快开始了

让衣服“多变”的浪淘沙洗染店

从档案资料中我们还了解到,在几乎与何月鳌同时从上海内迁来肥的商业企业人员中,还有14名洗染业从业人员,他们在安庆路中段组建了合肥浪淘沙洗染店。安徽大旅社建成后,浪淘沙洗染店的人员、设备全部留下了,该店后来归属合肥市洗染中心店。

关于浪淘沙洗染店,“老合肥”宋业国也有记忆。只不过在他的记忆中,位于大东门的胜利路与寿春路交口附近也有家浪淘沙洗染店,“现在看来这可能是他们的另一家分店。”

宋老说,浪淘沙洗染店的店面不大,上下两层,下面主要是铺面和操作间,许多货架上陈列着各种染料,旁边则摆放着印染用的大缸。“所谓洗染店,我印象中洗衣服的不多,主要都是来印染衣服的。”宋老的话,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大明白,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做衣服的布料可没有现在这样绚丽多彩,都是统一的白色老棉布。那要想调换一下颜色怎么办呢,就可以通过染色的办法来达到。“把衣服拿到洗染店里,师傅通过各种调料的配制,将要染的衣服放到注入染料和水的大锅中,大火对其进行蒸煮,然后对衣服进行翻滚,让衣服染得更均匀。待染好再捞出,白色的衣服瞬间可以变成红色的、黑色的、黄色的衣服。不过,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这种印染只能让衣服成为单一的红色或者单一的黑色等,并不能染成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若真染成那样,就算不合格产品了。穿了一段时间颜色退了或者不喜欢这种颜色了,就可以换一种颜色印染了。”

当然,这种印染有些人自己在家里也能完成,所以洗染店里也对外出售各种染料。一般情况下,店里会根据顾客所染衣服的颜色和件数配好染料,用报纸包裹好带回。“有不少人还在孩子出生时买红色染料回来,染红鸡蛋送人呢。”宋老说道。试想一下,一件衣服如果穿旧了或者颜色不喜欢了,就拿去洗染下变成了一件完全不同颜色的“新”衣服,是不是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啊……

资料显示,上海内迁来肥的商业企业从业人员159人,其中66人留在了后来的长江饭店,其余人员由省商业厅安排到其他单位工作。时至今日,随着合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建,除了长江饭店外,绿杨村酒家、三八百货商店、浪淘沙洗染店等已难觅踪迹,但他们为合肥建设所做的贡献、曾经上演的故事,却铭记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脑海里。


  • 来源:档案观止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