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改革开放40周年丨1971:红柳情

亲历——改革开放40周年丨1971:红柳情

红柳情

1971年,我随外婆从浙江来到新疆,那年我7岁。我们一路乘坐火车、汽车,经过几天几夜后,终于到达农二师(现二师)二十九团公路口。

我跟在外婆身后,高一脚低一脚地往连队走。一路上,见不到树木,只看见一株株的红柳。没有房屋,只看见一个个的沙包。没有人,也见不到各种动物的身影。直到快天黑了,才走到家。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就是“吾瓦”,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吾瓦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无风一片白,有风白满天。当地有一个传说称,清朝光绪年间自号“陶卢老人”的进士王树耕面对这一片荒漠,心生悲凉,叹道:“心忆洪荒初,神往盘古前,何年见沧海,一变成沙田。”就在这片沙田中,我和外婆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

来到新疆后,我时常与红柳相伴。有家便要有床,家里没有铺板,更不会有席梦思,我睡的床,是用红柳枝条编制而成的,在上面铺些稻草,再铺上单子,一张床便成形了。我家中的角角落落,也放置着用红柳制作的各种工具,有三角筐,圆筐,就连房门前的棚子都是用红柳搭的。

吾瓦为重盐碱区,那些年,二十九团职工群众开始以治理盐碱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水旱轮作,种稻洗盐。我小的时候,睡醒时常常不见了外公外婆,原来他们天不亮就已经去劳作了:人工割水稻,挖排渠、拾棉花等,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连队有猪圈、牛圈。养猪是为了改善职工生活,当时大伙儿都吃大锅饭,连队有食堂;养牛是为了用牛拉车。养猪养牛又可以得到很多的肥料,增施有机肥可以用来治理盐碱地,当时的农业生产逐渐向良性循环发展,经济形势出现好转。

我上小学时,红柳又派上了大用场。学校要收集肥料,我和同学们拿上红柳编的筐子去捡拾牛粪。夏天,我和伙伴们背着红柳编的鱼篓到渠里摸鱼,那时的鱼特别多,大排渠里、农渠里、毛渠里,只要有水就会有鱼,每次总能抓住几条肥肥的鲫鱼,满载而归。上世纪70年代,各家各户收入都不高,物资匮乏,买什么都要凭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幸好水渠里的鱼多,自己摸鱼回家,既省钱又能吃到美味,让清贫的生活平添了几分甜美。

1982年,我高中毕业,在连队上班。春夏播开始了,稻田治碱,放过水后有些地方机器平得不平,需要人工平地。我和同事每人带着一个红柳编制的三角筐,站在水里,把高处的土铲起装入筐,运到低处填上。有时我们还出圈,把羊圈、牛圈、猪圈的粪便和所垫的草弄出来,用作肥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引下,二十九团党委带领全团职工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幅度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棉花、香梨种植面积,构建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大农业生产格局,生产持续发展,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早在屯垦戍边初期,战士们就充满憧憬地唱着“戈壁滩上建花园”的歌,如今,它在二十九团已成为现实。原先的吾瓦变成了铁门关市。我曾高一脚低一脚走过的那片戈壁滩,如今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机关办公大楼、春秋剧场、中学教学大楼、职工医院大楼、文化宫错落有致,一幢幢住宅楼拔地而起,道路宽阔,道路两边树木茂盛,花草艳丽。连队职工都在城里买了楼房,孩子上学、家人看病、购物都很方便。

如今,铁门关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已达90%以上,再也不用牛来拉车,再也用不上红柳筐等农具了。

吾瓦蜕变成美丽的铁门关市,靠的就是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一代又一代吾瓦人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

2016年,我去十四师皮山农场支教,皮山农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在那里的一年时间,我看到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而在原来的老房子拆迁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这老房子的墙面是用红柳编成的,将编好的红柳里外用泥糊严实,就成了墙面。红柳的作用真多,红柳的作用可真大呀!

现在,皮山农场果园的果农依旧用红柳编织的筐子装梨和苹果,在地里干农活的职工群众依旧用红柳筐装东西,用起来方便。除此之外,红柳还用在美食上。新疆人爱吃烤肉,烤肉时用新鲜的红柳枝穿肉,在烤制的过程中,新鲜的红柳枝在剥皮后会分泌出有些黏稠的汁液,穿上羊肉后,在炭火的熏陶下,不仅可以分解掉羊肉的膻味,还会让烤肉散发出红柳的清香,给人以独特的口感。

戈壁红柳裸露着褐色和红色的筋骨,诠释着“正直挺拔、坚毅顽强、无私无畏”这类词语的含义。红柳是军垦人最亲密的伙伴,它和我们一样,执着地坚守着戈壁沙海,播下绿色的希望,用生命谱写着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一部二十九团创业史,也是二十九团人治理盐碱,不断探索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红柳是见证者、红柳是奉献者。

我写下一首诗,用来赞美红柳:

“盐碱滩上的红柳,是精灵的化身,扭动细细的腰肢,和春风热吻。妩媚傲人的姿色,涂抹着朦胧的月色花香,沁入心肺。和坚强一起,播种——希望。”( 张雪芬)

亲历——改革开放40周年丨1971:红柳情
亲历——改革开放40周年丨1971:红柳情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波澜壮阔的40年当中,宏大的时代变革,也悄悄地在兵团人的生活中刻下烙印。

兵团日报“亲历——改革开放40周年”栏目,邀请兵团职工群众拿起笔来,紧密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把自己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飨读者。(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回顾

放映员的电影记忆

一部电话将情感拉得更近

1980:我的第一张彩色新闻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