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观音山:山上用墨 林中行笔

这座山,叫观音山。山的深处有一处耀佛丛林的小路,被茂密的森林掩映着。目前还没有对外开放,少有人进入山里。


山上的樟树,百年以上;那些石头垒成的堤墙,据说是千年以上。无论百年还是千年,未必非要考究清楚,只要这上百年上千年的传说丰富一路行进的记忆。

第一次走进一座陌生的山时,会莫名地比较此山与其他的山不一样的地方。上山的时候,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根棍子。

“干吗用?助力?”

“不是。防备有蛇出现在山路上。”

这座山,叫观音山。山的深处有一处耀佛丛林的小路,被茂密的森林掩映着。目前还没有对外开放,少有人进入山里。据说这座原始次生林里隐藏着

300多种动物,而在这所有动物中,人们在大白天必须防范的就是蛇。

观音山的位置在东莞樟木头镇。气温30摄氏度。

上山后,虽然高低不一的绿植遮住了太阳,但光线还是透过树的缝隙打在山路上。时而阴天,时而转晴,时而小雨,总之没有风。在天然大氧吧中依然会挥汗如雨。山上的路是人工修成的。据说修了18年。不全是一阶一阶的梯台,间或也以坡度相连。山路弯弯,但平缓。那大面积的绿色植被带着鲜活的绿意、能读懂的气息,从静谧的林丛里散发出大自然宏大的和声;路的右边是沟壑,路的左边是长满苔藓的石墙,在山上,只是想换个角度看人生;从山上俯瞰山下,一览无余,整个镇子的风貌都成为了浓缩景观。

那山上的樟树,百年以上;那些石头垒成的堤墙,据说是千年以上。无论百年还是千年,未必非要考究清楚,只要这上百年上千年的传说丰富一路行进的记忆。

说到观音山,就绕不过去和观音山有着深厚渊源的人。初见黄淦波,就有一种老熟人的感觉。似乎之前就见过,彼此没有陌生感。他是一名文化商人,对观音山的情感,体现在他的人生故事中。他的视线,好像始终没有离开生态环境、绿色森林的主题。重建观音山,修建森林公园,筹建中国古树博物馆,举办文化节,扶困助弱,捐助小学建设、老年人医疗资金,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慈善活动,这些脚踏实地的作为,足以让黄淦波在观音山上捻一指墨香,仰望星空。

“春天的观音山有一种别样的精神美感。”同行的美国作家夏云峰进入禅茶的境界,他端给大家的每一杯茶,温润了多少情怀。“我要把茶带到美国去。我的生命是离不开茶的。”这样的表达,展现的只是他行走在中国土地上的富有特色的小片段而已。

踏访观音山时,每个人心里都有各自的感受。白俄罗斯作家达莎说,在白俄罗斯,我就喜欢通过文字表达情绪。今天,观音山的壮观和慈悲,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讲中国故事,从我的角度来解读中华传统文化,我有浓厚兴趣。她说,中国56个民族为什么融合得这么好?就是和谐的证明。

重拾传统文化和审美,韩国作家薛熹祯对中国文化的真情探求让人感动。她理想中寻觅观音山的方式,应该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从主题选择、内容创意到传播方式,都应该贴近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的需求,怎么可以把如此美的风景藏匿在这山里呢?

山中庭院,挥毫泼墨。空静中,作家尹汉胤的书法留香观音山。他说,在唐朝,中国就完成了佛教的传播。

40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我们应该把中华民族的精华发扬光大。心灵的纯净,会支撑我们走得更远。相信今后的观音山会经营得更好,会成为更多中外人士心灵的栖息地。他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尹瘦石,是当年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涌现出来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艺术家。受父亲影响和教导,尹汉胤自幼潜心执笔习字,让他在博大精深的书法学习中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观山看水,能够窥见尘世至美。他说,中国离不开品牌的引领,观音山如是。设计好,打造好,才能让世界更好地读懂她。

致事之年、矍铄不止的丹增主席,在观音山脚下的会议室里,将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推进中外作家们的心里。他说,要在跨文化沟通交流中,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观音山是生态环境的标本,“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观音山上的每一滴水都是银子,每一棵树都是金子。观音山上有5000年的老古树,藏传佛教里有树的传说,树,不仅是历史的象征,生态的概念,青山绿水的概念,也是文化的圣地。中国自古有对树的崇拜。我们常见的古树上都系有红布条,树下有点燃的蜡烛,有时还会看到有人穿过的衣服挂在上面。树上有鸟,树下有蚂蚁,有虫,一棵树,养育了多少生命啊。如果这一切都用文化来包装,就是无限的资源。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借鉴外来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丹增主席说黄淦波身上充满了故事,故事里的每一件事情都可圈可点:抓环保,重扶贫,做慈善,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建文化之山,发展文化产业,打造观音山企业品牌。把文化作为灵魂,旅游作为载体,生态作为基础,不仅可以延伸,还可以复制。

儒者所约之客的汇集,传递的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和谐。作家赵晏彪说,他当初拟定中外作家交流营的思路,其实就是着眼全球化视野、贴近生活、承载中国故事的独特内涵和外延特征。行善举,做好人,出好文,观音山是第一站。

风华正茂的编辑王子潇说,亲临观音山的见证与观感,方能换得真实的理解、深刻的思考和走心的文字。

作家温亚军说,中国人更相信兼容并蓄、道法自然那种由内而发的个人体验。小说,有描写有逻辑,有对生活的理解,要通过作品表达出人们的思考和经验。

作家王雨,还是超声影像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移民的事,我在写。”他曾经的作品被拍成了电影,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一种理想。观音山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他看来,就要立足坚实的大地,依靠文学土壤、中国的文化背景产生新的理念。

作家夏鲁平一夜之间从冰天雪地的黑龙江来到鸟语花香的东莞,两个天地,他感觉到寒冷与炎热瞬间交替的“神奇”。“我在观音山的情景中,还想到了两个字:放下。”他说这是在其他山上所不曾有过的感觉。

诗人安琪的一首《佛光路》让人惊叹她作品的高产。一首诗,将她的敏锐、博学和勤奋放大。“佛光在路,佛光在上下起伏如同我行走至今的人生路。我来到观音山,就来到佛光路。”

诗人华小克也是东北人,她深情款款地说,若回到少年时代,我是森林的孩子。今天在观音山我找到了这种意境。于是,她尽情地对着鸟说,对着叶子说,对着山间的小路说。笔墨写就的文字里蕴藏着美好祝愿。

在山上用墨,在林中行笔。春光正好,中外作家一行,对观音山的记忆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录,都有自己独到的阐释。而观音山本身蕴含的能量,有待更多的人深入挖掘。

(作者:华静,原文载《中国国门时报》)

广东观音山:山上用墨 林中行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