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騰大戰:狹路相逢,寸屏必爭

頭騰大戰:狹路相逢,寸屏必爭

或許,十年之後,不再會有人捧著這個只有半個巴掌大的玩意兒整天樂此不疲,人們會驚訝於當初怎麼會對這種蹩腳的玩意兒迷戀若此。

冰川思想庫研究員 | 任大剛

騰訊和今日頭條就是否向對方進行“黑公關”各執一詞。6月25日,兩家互聯網企業幾乎同時向警方報案,“頭騰大戰”似乎有進一步升級的跡象。

類似爭端,相信已經或即將在其他互聯網企業發生。

頭騰大戰:狹路相逢,寸屏必爭

然而退一步看,這種爭端的最終根源,我認為是手機屏幕太小,引起競爭的尖銳化,從而狹路相逢,短兵相接。

小屏導致競爭極化

不可否認,不管是PC時代還是移動互聯時代,一家互聯網企業的成敗,繫於用戶數量,一條內容的成敗,繫於點擊量。這個考核指標,其實在前互聯網時代已經如此,你是做媒體的,當然要看發行量、印數和收視率;你是開店的,當然要看每天來了多少顧客,只不過互聯網時代,這些數據更為精準而已。

但PC時代和移動互聯時代是有本質的不同的。

在PC時代,人的面前擺放的大顯示器,使每個頁面可以顯示足夠多的內容,而且可以同時打開多家網站的頁面,頁面之間的切換也比較簡便。換言之,只要互聯網企業把內容做好,自然會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

闊大的顯示器,足可以容得下幾家“門戶網站”齊頭並進,很多有特點的個性化網站雖然小,也辦得很滋潤,影響力很大。

頭騰大戰:狹路相逢,寸屏必爭

但是進入移動互聯的智能手機時代,固然把人的肉體從固定的座位上解放出來,而且帶來巨大的便利,但是屏幕陡然縮小到只有約半個巴掌大,千軍萬馬爭奪半個巴掌大的地盤,從而帶來慘烈的競爭。

競爭極化與標題黨氾濫

傳統媒體時代,做標題是編輯的一門基本功夫,它的功能是吸引讀者閱讀。絕妙的標題,讓人擊節三嘆;PC時代,標題的作用已經轉移為吸引用戶打開內容,並吸引用戶閱讀。不過一個頁面上內容足夠豐富,只要用戶停留時間長,總的打開率是有保障的,做標題的壓力還不是那麼大。

移動互聯的智能手機時代,標題的功能似乎只剩下吸引用戶打開。為此編輯們可謂絞盡腦汁,從使用一二三人稱哪一個更好,字數多少為好,設置什麼懸念,放出多少乾貨,措辭怎麼翻轉,據說有人總結了若干條經驗,經營微信公號的公司還專門設有做標題的機構,如此等等,無非是為了讓用戶打開內容。

這樣做的原因並不複雜,在移動互聯時代,不管你發的是文章、視頻還是電商信息,用戶不打開你的標題,你的東西就算白做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屏幕就那麼一點點大,海量的內容能夠呈現在用戶面前,已經是萬分不容易的了。再不抓住這個機會讓用戶打開看看,你怎麼對得起這種幸運?

頭騰大戰:狹路相逢,寸屏必爭

移動互聯時代,一條內容取得成功,標題至少佔一半功勞。標題不行,會嚴重影響打開率,進而影響社交轉發。是否善於取標題,是能否適應移動互聯時代的重要指標之一。

面型閱讀與線型閱讀

不管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PC時代,紙面和屏幕的寬廣,可以保證圖文閱讀是一種“平面”的閱讀,也就是說,面對一本書、一篇文章,可以從頭開始讀,也可以從中間開始讀,光看結論也可以。你採用何種方式閱讀圖文,有很大的自由度。

但是在移動互聯時代,閱讀的方式徹底改變了,由於屏幕太小,你只有採用線型閱讀的方式,也就是必須從頭看到尾,即便有一部分內容要略過,也無法中斷跳過,只是加快劃屏的速度而已。

這帶來幾個變化:

第一,除非足夠好,長文章會有比較大的閱讀壓力,很多長文章,讀到一半被迫放棄,後面是不是還有更精彩的內容?管它呢。

第二,文章講究乾貨、刺激,否則也很可能讓用戶中斷閱讀。那種慢條斯理的寫作,已經不能撫慰用戶的耐心,這個時代,已經斷難出現散文家了。

第三,閱讀形象化,推理被弱化。最近以來,不少文章從編排上,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文章形式,而是大量插入表情包,隨時挑逗用戶的情緒。

我們看一條視頻,必須從頭看到尾才能掌握全部信息,線型閱讀實際上與視頻的接受是一個道理。視覺化的閱讀趨勢會走多遠,恐怕沒有人知道,但是這個趨勢倒是與短視頻的興起有頗多暗合之處。

頭騰大戰:狹路相逢,寸屏必爭

文章與視頻,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文章的運思和寫作過程,本身就是理性化的思考過程,視頻的拍攝和製作,固然有運思過程,但它還必須考慮用畫面調動用戶的情緒,因而有剋制理性化的傾向。

最近兩年來,文章界的一大特點就是情緒化,挑逗大眾情緒,質疑共同的道德標準,賣慘,這些手法一定能夠獲得很高的點擊率。用戶和寫手相互塑造,平和講理的空間日漸縮小。

人群的孤島化

上文已經談到,PC時代,網站和網頁之間的切換是很便捷的,信息壁壘並不高。但是在移動互聯時代,信息孤島日益嚴重了。

通常,人們覺得信息孤島是算法推薦造成的,但更大的罪魁禍首是智能手機。

今天的智能手機,不管是安卓系統還是蘋果系統,要獲取某一機構發佈的內容,必須下載該機構的軟件。但人的精力總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在你下載的軟件中反覆進入退出。久而久之,一個用戶只能固定在不多的幾款軟件上。而這不多的幾款軟件,如果再使用算法推薦,那麼會使孤島化更加嚴重。

我曾經和一位對社會學研究比較有興趣的人士談起過一個課題,就是調查十幾二十個不同階層的人士,看看他們在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微信朋友圈中到底發佈和接收了什麼內容,以此判斷階層之間孤島化的程度。

我的預估是,階層之間、年齡之間的差異,恐怕會讓我們驚訝到下巴掉落的程度。

落地窗視野還是老虎窗管窺

PC時代,顯示器的長寬從4∶3變為16∶9,長條狀的顯示器更利於同時打開很多網頁,從物理上,可以讓足夠多的信息供你選擇判斷,但是它的最大短腿導致它的時代已經過去,信息已經全部遷移到智能手機上。

但無論如何,我還是認為,PC時代看外面,是一種落地窗的感覺,而智能手機時代,怎麼看都只是老虎窗,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要看到更多更復雜的東西,必須伸出頭去,然而更多的人並沒有這樣的動力和技能。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本來是可以為人們帶來更為立體全面的信息,但是智能手機帶給我們的卻是管中窺豹的片面性。

不可否認,互聯網會讓極端者更容易地找到同道,使思維和行為趨於極化,但是,半個巴掌大的屏幕所能提供和承載的信息,無疑在幫助一般用戶趨於極化。

實際上,這些年來,智能手機的出現和一統天下,與社會思潮的明顯極化之間,基本上是前後腳,兩者之間到底有沒有因果關係,是值得思量的問題。

智能手機只是過渡性的產品

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總是讓人眼花繚亂,十年前,我們做夢都不會想到今天智能手機幹掉了那麼多行業,同樣,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認為,目前這種違反人性,違反數千年來人類閱讀習慣和信息接收方式的電子產品,也只是一個過渡性的產品。

頭騰大戰:狹路相逢,寸屏必爭

或許,十年之後,不再會有人捧著這個只有半個巴掌大的玩意兒整天樂此不疲,人們會驚訝於當初怎麼會對這種蹩腳的玩意兒迷戀若此。

實際上,目前高度集中到智能手機上的功能已經開始被分離出去。譬如手機支付,不是可以人臉識別或虹膜識別了嗎?譬如手機視頻,不是可以將信號投射到電視上了嗎?如果可以卷折的屏幕技術更為成熟得到大規模推廣,實際上小屏問題也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緩解……

智能手機時代有很多憋屈的問題,但這不是要退回PC時代的理由,技術總是往前的,種種的弊端,相信總是會得到克服。至於它會帶來哪些新問題,誰知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