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尴尬:把学生当祖宗一样供着

老师的尴尬:把学生当祖宗一样供着

最近看到好几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关于对老师的处分决定:

2017年11月16日,雷鸣初级中学举行期中考试,蔡夫新老师监场,考场上,有部分学生讲话,蔡老师便提出警告。不久,有个叫黄腾宇的学生又跟同学嘀嘀咕咕。蔡老师制止未果,黄腾宇依然不能安静下来,于是,蔡老师把黄腾宇从座位上拉站起来,告诫他,如果不听话就到办公室考试。

几天后,黄腾宇的家长竟然来到学校反映情况。蔡夫新见到家长后,就“在学校没有要求他配合的情形下”,直接走到办公室,对着该家长说“我没有打人”之类的话。

四天后,蔡夫新在两位副校长的陪同下,到黄腾宇家里向家长道歉。

紧接着,安定教育局党组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决定给予蔡夫新通报批评。

像这样奇葩的处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几年,教师地位一落千丈,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像老师这种吃不饱饿不死的职业当然会受到轻视。

另一方面,也与有关领导的混账逻辑分不开。只要发生家校冲突,被牺牲的都是教师。不管教师如何负责,都一罚了事。

还记得那个与学生对骂的女校长吗?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女校长“宁愿校长不干了也不惯着你”?显然上级部门是不看这个的。他们关心的是,不要因为这些冲突而掉了乌纱帽。至于个别教师的尊严,不在考虑之列。

在中国,只要家校冲突,就一定是教师的错。

当今教育之所以处于尴尬境地,追根溯源,有三大原因:

其一是把老师当学生管,各种考核、评比、量化、检查层出不穷,直接损害老师工作积极性。

其二是把学生当祖宗供,学校万一有点风吹草动,老师首当其冲。

其三是部分教师谋取私利,强制孩子补课,拉低了教师的底线,严重破坏了教师的声誉。部分教师“体罚”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们就像“夹心饼干”,进退两难。而学生们就像摘了紧箍咒的"孙猴子",难取真经。

老师的尴尬:把学生当祖宗一样供着

1

看到一篇文章,里面的故事让人心生感慨:

某学校的中层,在行政会上被校长骂:一群饭桶,这么多人,管不好一百多老师……

据说,该校的管理机构设置很健全,十余个处室,40多名管理干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但效果却很不乐观。

教学成绩上不去,偶发事件不断,就连校园卫生和教学常规工作,也是一塌糊涂。

面对上级的考核压力,校长难免发脾气。

一位挨了骂的中层干部抱怨:为什么老师中的“刁民”越来越多呢?

2

其实从那位中层把自己定义为“官”,把普通老师定义为“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工作不会干好。

从行政职务上来讲,当然领导和普通老师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讲,大家更应该是同事关系。

也许每个人的职责不同,工作分工不同,但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学生教育好。

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老师,都是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和实施者。

更进一步说,在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普通老师面前,学校的管理人员还应该是他们的服务者。

比如蔡元培就曾强调,“大学校长不是官。”他将自己定位为北大的仆人,是为师生服务的。

梅贻琦也多次指出:“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校长的职责是率领职员为教授服务。

老师的尴尬:把学生当祖宗一样供着

3

而现在,在学校领导的眼里,老师们和学生们一样,都是自己管理的对象。

哪怕在小学里当上一个小小的中层干部,也会对普通老师吆三喝四。

学校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一层一层下达命令,让一线老师负责执行,各级领导负责检查。

于是,各种考核、评比、量化、检查层出不穷,可越是这样,老师们工作越没有积极性,老师们越没有积极性,领导们越想严格管理。于是,考勤机上来了,惩罚措施出台了,老师们成了被严防死守的“刁民”。

但领导把老师看成了刁民,老师也会把领导看成敌人,你防着我,我也防着你,你出台规定,我就糊弄你。

反正,你管得住人,管不住心。以前,老师们手头工作没干完,经常会早来晚走,而现在,放学铃声一响就往外冲,一分钟都不想在学校呆。以前,老师们把作业拿回家批改,现在,老师们把家里的私活拿到学校来做。

虽然上考勤机的学校越来越多,但老师们的精气神却大不如前。

王开东说得好,一流学校管心房,二流学校管课堂,三流学校管门房。工作没有做到老师的心里,只看住大门,没用。

把老师当学生管,领导职数越来越多,工作却越来越没人干,这是当前学校的一大通病。

4

现在学校教育的另一个弊端,是把学生当祖宗供。

现在的孩子都金贵,集几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在家里就是当小祖宗,这我们都知道。

可叹的是,他们来到了学校之后,依然如故,甚至变本加厉。

从宏观层面来讲,国家对未成年学生是有严格的保护规定的,只要他们不犯下天大的错误,根本就受不到实质性的惩罚。

从基层管理上来讲,学校和老师都惹不起家长,只要出事,就吃不了兜着走。一旦老师和学生发生冲突,受处分的一定就是老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老师的尴尬:把学生当祖宗一样供着

去年6月,陕西靖边县女中学生遭同学轮流掌掴,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对该校校长、分管副校长及德育主任进行处分,并责令学校对相关班主任作出相应处理。

看到了吧,就连学生打了人,最终处理的还是学校和老师,学生却没事。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面对班里那么多学生也往往众口难调,经常里外不是人。

去年,齐齐哈尔一位张副校长,在下课时维持课间秩序,制止一位同学在走廊里大声喧哗。

这位同学不仅不服管教,还敢直接顶撞校长。

情急中,张校长爆了粗口:“校长不当了,也不惯你。”

这件事情被曝光到网上,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

有人指责张副校长,缺乏师德。

也有人在力挺他,这所学校的一位毕业生说:“就是因为有这样负责任的教师,敢管别人不敢管的事,才会让二中在歪风邪气中不受影响。”

最后,张副校长党内严重警告,撤职调离;该校校长党内警告;教育局分管副局长诫勉谈话。

如此严重的处理,让不少老师心有戚戚。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老师因为管教学生发生冲突,而受到严厉的处罚。

广西南宁,一位老师因为阻止男生在教室走廊上吸烟,和学生发生冲突,被告到教育局,老师被辞退调岗。

江西铅山,一个学生迟到进教室时未按规定喊报告,科任老师要求该生到教室后面罚站,学生不听,继而发生冲突。

该老师被通报批评,扣除其全年奖励性绩效工资,到山区学校跟班学习一年。

老师的尴尬:把学生当祖宗一样供着

5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写过一篇刷屏文章,《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他说,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是啊,有了管教,方知敬畏;有了敬畏,方知底线;有了底线,方知对错。

教育从来不是放纵,适度惩罚才会让教育真正变得有力量。

中国古代就有“一片无情竹,不打书不读,父母若爱你,不必送来读”的诗句。

私塾老师都有戒尺,但家人却纷纷送孩子读书,还希望私塾先生更严一些。

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世界除了父母,最希望孩子成长的是老师。

因为他们懂得,子不教不成器。

我们当然不是提倡恢复严厉的体罚,但是给老师管教的权力,给老师适度惩戒的自由,才能让教书和育人真正统一起来。

跪着的老师,教不出有责任感的学生。

老师的尴尬:把学生当祖宗一样供着

写在最后:

禁止体罚不是放弃惩戒

2014年初,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提出,教师如有“体罚学生和以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等9种行为,将受到处罚。

针对以往体罚或变相体罚给学生带来的伤害,约束教师行为是必要的。但教育部门对于“体罚”的界定并不明晰,有的老师拿捏不好尺度,一些家长和学生也对此认识偏颇,致使社会舆论有时走向另一个极端。老师对学生罚站不行,停课不行,批评也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老师不知如何管理,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一些不好管理的学生放任自流。

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舒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近年很有一些老师体罚学生的报道见诸报端,体罚当然不好,但是过度渲染,让老师对学生完全不敢教育,孩子一点挫折都不能够受,这是教育的失败。

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公办学校禁止体罚,但并不禁止惩戒。按照规定,教师的权威必须严格保证。对于不听教师要求、顶撞教师、干扰课堂秩序的,教师可以要求校警出面以强制手段处理;对于打人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要让其承担责任。

“权力”不见了,责任却越来越重

在“权力”被约束的同时,教师和学校的责任却越来越重。“有些家长对老师颐指气使,认为交了学费,老师就是为孩子服务的,不论对错,孩子在学校就是不能受一点委屈。”郑州学生家长王争艳表示,这些家长以自己宠溺孩子的程度来要求老师,而这些孩子在学校也往往承受不了一点批评,稍不如意就撒泼耍赖,没有一点对老师的敬畏感。

在很多家长眼里,学校应该为所有问题无条件“埋单”——学生成绩不好,是你没教好;学生出了问题,是你没管好;学生犯了错,你只能和颜悦色说服,绝对不能严厉批评;学生对老师使用暴力了,那一定是老师出了错,学生总是对的。

“老师被搞得束手束脚,必然会不愿意多管教学生。”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安全说,可是当老师这样做时,家长又会说老师“不负责”,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老师、学生、家长均成为受害者。

学生不是“上帝”,教师也不能沦为“服务员”

现在的学生很少对老师怀着敬畏感,一是老师不再具有知识百科的功能,信息化时代的学习,随处都可以发生;二是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我意识特别强,常常跟老师上演博弈大战。当学生从心底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老师的“权力”也就无处发挥,所以必须借助外力让师生关系的平等“活起来”。2009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管教与惩戒也并非是对学生人权的侵犯。惩戒要有尺度,有爱意,有温度。尺度便是依法、依理;爱意是指惩戒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不能简单粗暴;温度是给予学生温暖,惩戒结束后的沟通和观察需要持续。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不相悖,赏识也得有是非标准,人本更指尊重人格,奖惩分明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