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一个曾在武汉读书的外地朋友,从初来乍到吐槽“你们武汉人早上居然吃这么厚重的东西!”到打马江湖,浪卷浮萍,心底最扎扎实实想念的,却是那锅永远在骚动的豆皮。

“武汉这种天气变态早晚出门鼻屎都是黑色的地方,啷个魂牵梦萦嘛。”

你晓得个锤子撒。 戴金链子的豆皮师傅仿佛斜眼横睨,吊下的双臂兜着米浆落尽油锅里,鸡蛋翻身抖空竹,腰马合一的灵魂舞步后站在门口点燃一根黄鹤楼。

一锅豆皮,可不只是豆皮,藏着的是武汉人的灵魂。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食客端着刚出锅的豆皮,甩着气势如虹的鼻涕,在灵魂的直击里举箸高喊,这才是武汉人民的瑰宝武汉真正的过早之光啊!热干面,呵呵,小骚蹄。一秒征服灵魂的豆皮,成了年年热死一次冷死一次却继续待下去的原动力。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只给冬笋香菇肉丁蛋皮焦脆干干净净、不浇卤水和香干的传统古法派常年和新派打得火热,但不管什么门派,一份从三块到十五块的豆皮,都能在武汉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里,朋克地自重着。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它的了不起,并不在于步骤多么繁琐,而是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有一块属于金黄的皮下那层油润喷香的糯米。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热漉漉的颠锅声,蛋皮的滋滋声,师傅股掌间的金刀铁马,白烟腾起,翻身过来包覆着颗粒饱满的糯米。武汉这座城市,连食物都带着独有的江湖气。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心急吃不了热豆皮。

和遍地的粉面店相比,豆皮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在一个月不重样的武汉早点里也列得上头等席。而每一次观看师傅从头到尾的烹饪过程,是这座魔性城市里,最街头的表演艺术。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每一个不俗的豆皮师傅,都有一个舞王的灵魂。而每天只卖多少锅就收摊,是“天王”的礼仪。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不管是老字号的老通城,还是被封为武汉豆皮“四大天王”的王师傅、老武锅、阿斌、曾记,门前永远食客如云,而汉阳巷子里的豆皮大王、周记、元记,也书写着民间扫地僧的传奇。胜利街的三镇民生总店,捍卫汉口之光。武昌?户部巷是不约的,得去广埠屯曾经在前进四路和严老幺并肩的味美香。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米浆施然而落徒手摊平, “嘿嗬——!”蛋皮开始在滋滋作响的大铁锅中显山露水,佐料层层叠叠洒下,在糯米上滚三滚,捏住两个角的双手抡一个圈,稳稳当当露出金灿灿的一面。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老师傅的蚌壳纵横相切,葱花从高处飞洒,一气呵成。 筷子搛起,绵匝密实,空口白牙下去,配一碗蛋酒或糊米酒,气吞山河。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这座城市的记忆总是来得实在。

流淌着F1血液的公车司机,修不完的马路和工地,随机切换的天气,聒噪的武汉话,宿醉过的酒吧,吹过牛逼的烧烤摊,说过再见的早餐店。

躺在被窝里想象家附近那家店热腾腾的豆皮第一口咬下的滋味,决定明早去吃个料足的时刻,就觉得生活还能可爱。

这种朋克的食物里,藏着武汉人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