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塑料进口停滞 “禁废令”对国内塑料业产生什么影响

自去年7月国家颁布文件禁止“废塑料”进口以来,“洋垃圾”被堵在国门之外已经初见成效。2018年前四个月中国进口的乙烯类废旧塑料为3200吨,而以前每一个月就有十几万吨,说明中国的废旧塑料进口基本停止了。但废纸价格在“禁废令”实施后飙涨也令塑料行业担忧原材料价格波动对行业带来不利影响。此时,塑料期货的“压舱石”作用便随之凸显。

废旧塑料进口停滞

中国废旧塑料进口始于1992年-1993年,当时国内塑料消费在快速发展,而国内产量有限,供应短缺。为了弥补供应缺口,国家开始实施废旧塑料进口。至2005年,进口速度增快,到2012年达到高位,当时进口了887万吨废旧塑料,其中400万吨属于聚乙烯的产品、200多万吨属于PP的产品,还有一些如聚丙烯等产品。2013年至2017年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中国废旧塑料进口大概维持在700多万吨水平。

2017年7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跟塑料行业相关的部分是:在2017年7月底前,调整进口固体废物管理目录;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纺织废料、钒渣等品种。

今年4月19日,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调整的公告》,要求将工业来源废塑料从《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入《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自2018年12月31日起执行。这意味着废塑料进口时代面临终结。

“禁废令”对国内塑料行业供需带来多大影响呢?

根据海关数据,2016年,国内废塑料进口量为735万吨,进口废塑料占国内表观消费量的比例分别为:聚乙烯11%,聚丙烯约4%,PVC3%。

2016年回收的塑料是1878万吨,进口废塑料735万吨,2016年加工的量是7717万吨。三分之一用的是废旧的塑料作为原料,进口替代的735万吨如果都禁止的话,占到现在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原料切了以后就会对行业格局形成比较大的影响。

前车之鉴警惕原材料价格波动

废塑料的减少或者取消将导致国内回收塑料的价格上升,带动整个原料行业的上升。

受相关“禁废令”影响,瓦楞纸均价自2016年10月14日的3105元/吨上涨至2017年10月的5713元/吨,涨幅高达84%。

造纸行业也是大量地依赖国外的废纸和原料,禁废令出台后,国内废纸上涨,国内纸浆价格上涨,形成全球价格共同上涨的趋势。

2017年12月26日,2018年第一批进口废塑料的数量公布,较2017年大幅萎缩,受此影响,聚烯烃大幅增仓上涨,现货市场跟随上行。但截至目前整体来看,聚烯烃市场表现相对平稳。

按照2016年扣除涤纶长丝的聚酯产量约1350万吨计算,PET进口废料占产量19%左右。从供给减少的角度,“禁令”将给PET、PE和PP的供需结构带来积极的影响。

再生化纤市场将受较大冲击,有望提升原生短纤和聚酯原料开工率。进口再生PET体量占国内再生PET市场的30%以上,假设“禁令”影响了大部分进口废PET,对再生聚酯市场冲击较大,缺口有望由原生聚酯来填补。再生聚酯主要用来生产涤纶短纤,“禁令”有望提升国内新料短纤和聚酯原料PTA和MEG行业开工率。同时,聚乙烯、聚丙烯新料需求有望增加,但只是替代的一种途径。

求助产业“压舱石”

要警惕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近期原油价格上涨明显,创近年来新高,受此影响,煤炭、石化等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上涨,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就目前世界经济的增长态势及国内石化产品需求情况来看,支撑当前高价运行的基础尚不牢固,保持石化产业上下游均衡发展、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是当前我国石化行业宏观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一的塑料生产消费大国,而且是世界塑料消费增长潜力最大、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世界塑料原料多元化、低碳化、国际化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新兴市场的格局。

近年来,以期货价格为参考的定价模式逐渐成为塑料行业主流,基于期货工具管理市场风险也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

目前大商所塑料期货市场功能有效发挥,已深刻融入国内塑化产业转型大局。一方面,2017年LLDPE、PVC和PP三大期货品种期现价格相关性分别为0.92、0.96和0.97,同比去年有所提升,期货价格进一步担当塑料产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另一方面,三大塑料期货品种套期保值有效性越来越好,2017年套期保值率维持90%左右的较好水平,塑料产业“压舱石”作用彰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