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補課忙 培訓機構高呼「得暑假者得天下

原標題:學生喊累 家長嘆貴 培訓機構高呼“得暑假者得天下”

從“不怕身邊有學霸,就怕學霸放暑假”演變成“得暑假者得天下”甚至“你可以不來培訓,但你的同學都來了”……暑假,被校外培訓機構冠以“第三學期”之名,喊出如此強勢的廣告語,著實驚人。

頂著火辣辣的太陽,父母為什麼要把孩子趕往補課班呢?補課真的是獲取好成績的法寶嗎?除了“補補補”,我們的教育還能為青少年成長提供哪些更和諧、更甜蜜的回憶呢?

報名火爆 不補課就怕心野掉

昨天中午11時30分許,位於東區某著名高校旁的一家補習機構的下課鈴響了。如同平時中小學放學時的情形,接孩子的家長和車輛將並不寬闊的馬路擠得滿滿的。“熱不熱啊?”“不熱,教室裡有空調,蠻舒服的。”“為啥要來上課啊?不是剛放假沒幾天嗎?”“媽媽早就給我報名了,晚了就報不進了。”……和孩子的對話,讓記者明顯感覺到,他們對暑假補課早已習以為常。一旁的外婆插話了:“待在家裡做啥啊?不是看電視就是打遊戲,來讀讀書,還有個老師管著,否則兩個月暑假放下來,心也要野掉了。”

靜安區七一中學初三男生小余的媽媽王女士說,她給兒子報的班還算少的,數理化加英語,本來想再加一門語文,但孩子覺得試聽下來意義不大,就放棄了。“補四門課,兩小時一節課,一週上三天,午飯也是機構提供的,每餐30元,每天會把吃什麼菜發給家長看,質量倒是不錯的。”王女士說,“這家補習機構是熟人介紹的,我們報的是‘名師班’,如果報‘精英班’的話,怕孩子跟不上。機構的校長是示範性高中辭職出來的名師,押題很準,選聘的教師也比較有水平。我們是老生了,平時週末就在這裡補習,暑假裡機構的老師特意將我孩子安排到第一排,這樣可以對他管得更嚴一點。沒想到暑假裡班上還增添了許多慕名而來的學生。”對於放假補課,王女士坦言自己是有點“私心”的,也曾直言不諱地對兒子說過,家長是盡心盡力創造條件了,如果再學不好,就不要怪父母了。

“暑假裡培訓機構辦班火爆很正常,關鍵要看辦學是不是合規。”多年擔任民辦非學歷教育管理工作的浦東新區成人教育協會秘書長張萍說,截至去年底,浦東新區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共有205家,其中,經新區教育部門審批設立、辦學許可在有效期內的非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118家,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87家,總量全市第一。“我們正按照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一標準兩辦法”,即《上海市民辦培訓機構設置標準》《上海市營利性民辦培訓機構管理辦法》《上海市非營利性民辦培訓機構管理辦法》,加強對民非機構的暑假辦學管理。”她說。

並非焦慮 補多補少因人而異

今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 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截至6月21日,全國已摸排校外培訓機構201193所,其中,上海摸排6928所,全國性專項治理校外培訓機構行動初見成效。然而,剛剛開始的暑假仍被看成是機構“違規行為”有可能死灰復燃甚至愈演愈烈的敏感時段。

都說現在的家長太焦慮,但不少爸媽卻並不認同,覺得與其說家長焦慮,莫如說是學校的升學氛圍太焦灼。“我也想讓孩子暑假裡輕鬆點,補課又花錢又累,但真的沒有辦法。”復旦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第二附屬中學語文教師艾欣說,應有八九成的初中生在暑假裡是會去補課的,只是補多補少因人而異罷了。補課族裡又分為兩半,一半是去機構補習,一半是進行“一對一”或幾個小朋友拼一桌的家教補課,不過,現在也時興網課,可能也吸引了不少學生。雖然,暑假去補習班主要是補與升學考試有關的學科,但也有部分同學會在假期裡去學習一兩門興趣愛好的課程,比如圍棋、樂器,還有的要參加球類班的活動。班級裡還有約一成的同學,他們會在補習應試類課程之外,再去額外增加學習一些諸如古詩文、英語口譯等發展個人素質的課程,這與考試無關,完全是出於長遠目標的考慮,當然,這部分學生本身就是學習上的尖子。

記者在連日的採訪中的確發現,正如艾欣老師所言,已有部分家長會鼓勵孩子參加機構設立的素質發展課程學習,而非一味地只盯著應試。同樣,機構也“心領神會”地在今年暑假裡更多地開出了拓展學生素養的課程。英孚教育青少兒英語副總裁楊曉琛介紹說,他們研發了不少新課程項目,比如,由中方和外方教師帶孩子去大西北探訪古絲綢之路、去井岡山開展紅色之旅、去少林寺瞭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當然,這些課程除了灌輸給學生相應的知識,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外語會話交際能力仍是一項學習的重要內容,這也可以說是“寓教於樂”吧。

閘北第三中心小學四年級的小沈同學暑假裡報的是游泳班和羽毛球班,一週各一次。小沈的媽媽嚴女士說:“我們不焦慮,也不跟別人比。補課這種事,要看孩子自己的情況,是不是學有餘力。有的孩子能消化好學校里布置的功課就已經很不錯了,再去外面補,也是學不進去的。家長首先要對自己的孩子有個準確的定位。”

嚴禁“搶教” 具體監管或有難度

據悉,上海出臺的“一標準兩辦法”,嚴格規範了民非機構的教學,寒暑假被看作是監管的重點時段。

按本市的規定,機構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開展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與升學或考試相關的學科及其延伸類培訓(教學)活動,應當符合教育規律和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基於相關學段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嚴禁拔高教學要求,嚴禁加快教學進度,嚴禁增加教學難度;相關培訓不得妨礙未成年人正常休息,授課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時30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國家出臺了諸多減負措施,然而,民辦培訓機構在校內減負的背景下,反而獲得大發展的商機,因為諸多不允許學校做的事,民辦培訓機構均可以做,於是,校外增負消解了所有減負努力。從現實出發,應該通過法律法規政策的完善來規範培訓機構開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培訓活動,應該對所有培訓機構的超前教育明令禁止,因為超前教育對義務教育的教學秩序衝擊最大。

雖然,從教育部到上海市教委,都三令五申反對培訓機構“搶教”“搶學”,授課內容不得超越學生所在年級國家課程規定的範圍和難度。但在艾欣老師看來,這幾乎是一件很難落實到位的事,操作起來會有很大的難度。

“提前搶學也是要分學科的,比如,語文補課就沒有什麼人搶學;英語補課也談不上搶學,因為,英語課外培訓並不是初一學生提前學初二教材,初二學生提前學初三教材,而是學新概念、雅思等課程。所謂提前學,主要是針對數理化這樣的學科,培訓機構將上一年級段的教材內容原原本本地提前教給下一年級段的學生,所用的教材、練習冊、模擬卷等都是與上一年級同步的。”艾欣說,這樣問題就出來了,要反對甚至取締機構的“搶教”行為,就要弄明白學生為什麼要迫切地提早學。

艾欣表示,必須實事求是地說,超前學的孩子都是很要的孩子,他們在機構裡認真學了,基本上可以吸收和掌握70%的學科內容,等開學後再去聽學校老師的課,自然就能很快地領悟,這樣,他們做題目的熟練度也就加快了,學習效率也就提高了,否則,對那些智商和學習能力處於中等水平的孩子來說,沒有在機構裡“搶學”打下的底子,要他們在學校裡聽一遍就懂,就能很快應付得了手中高難度的習題,那是不現實的,除非他們課餘再去補課。“這或許正是暑假補習機構興旺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