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瑯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關注【古頑軒】不定期更新歷史 古玩 藝術品信息!

1920年出版的《飲流齋說瓷》一書,第一次出現“粉彩”一詞。如“清代彩瓷變化繁賾,幾於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軟彩。硬彩者,謂彩色甚濃,釉傳其上,微微凸起也。軟彩又名粉彩,謂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硬彩華貴而深凝,粉彩豔麗而清逸,……粉彩以雍正為絕美,……粉彩易於剝落為其粉質鬆軟故也……”。書中所說“康熙硬彩”,是指採用傳統古彩顏料燒製的五彩瓷器。粉彩與五彩、鬥彩瓷一樣,屬於彩色瓷中的釉上彩瓷,但又與五彩、鬥彩有所區別。粉彩的發明改變了我國以五彩、鬥彩為主流的彩色瓷,基本上都是單線平抹或者色彩平塗的手法來處理畫面,很少採用繪畫的手法來裝飾的局面。 早在清朝康熙後期,景德鎮的粉彩瓷就已問世,雍正時相當精緻,乾隆年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畫的瓷器珍品,其領袖人物王琦,將一般的繪瓷方法應用於繪瓷板人物像,畫持精深,畫風新穎,被人們稱為“神技”。

1 911年辛亥革命後,宮廷造辦處製作的瓷胎畫琺琅器隨著清政府的滅亡,逐漸流入民間,古玩界第一次見到了如此精美的洋彩瓷器,為了與先前人們常見的景德鎮洋彩瓷器進行區分,結合古文獻中的“琺琅”一詞,取其名為“琺琅彩”。此說一出,流傳甚廣,致使後人誤以為琺琅彩和粉彩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彩繪顏料,而非繪畫技法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古人稱為“畫琺琅”,現代人叫做“琺琅彩”。乍聽上去,這兩個名稱似乎沒有區別,但細細思量,它們卻有著本質的不同。“畫琺琅”強調的是“畫”,是工藝,是技法。“琺琅彩”強調的是彩,是顏料,是材料。到底是材料為內容服務,顏料為作品服務,還是與之相反,讓內容為材料服務,作品服從於顏料。關於這一點還需要討論嗎?當然是前者,這是天經地義的創作原則,而絕非相反,。自從民國古玩商創作性提出“琺琅彩”一詞,就把人們的思想搞亂了,好像作品都是為材料而生的。因此才出現了前面的故事,當人們發現一件器物上,即有所謂的粉彩繪畫工藝,又有所謂的琺琅彩繪畫工藝,就不知道如何命名了。實際上是繪畫者根據自己的創作理念,在畫面的不同區域採用了不同的繪畫技法,有的部位採用玻璃白打底,有的部位則沒有。由此看來,“琺琅彩”是對清代“畫琺琅”一詞的曲解。

琺琅彩彩色繁多,多到十多種不同的色,而粉彩釉雖比五彩釉的色彩總數要多些,但在同一器上還達不到琺琅彩那麼豐富。 琺琅彩色調非常豔麗美觀,而粉彩則顯得不及。琺琅彩料較厚的地方釉面出現極細的開片(冰裂紋),並明顯有玻璃質感;粉彩不存在開片的問題,且無玻璃質感(不反光)。琺琅彩沒有蛤蜊光暈散現象,而粉彩器則有極美的蛤蜊光暈散在色彩的周圍。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乾隆粉彩

乾隆時期,(1736---1795)為清代瓷器製作的鼎盛期,從乾隆開始,粉彩在彩瓷的領域中幾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這時粉彩的質量雖不如雍正時期那樣的秀麗淡雅,但在裝飾工藝上漸趨繁縟,形制上豐富多樣,特別是用於陳設的各大器型,如轉頸瓶,轉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為流行。這些 工藝繁複,色彩濃豔明麗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志製品中的傑出代表,同時,裝飾工藝的發展使得仿生瓷器 的成功燒製成為可能,利用粉彩粉潤柔和的質感,層次分明的色澤,石,木及各種動植物的色調和質感都能夠準確細緻的加以表現.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乾隆粉彩的特徵與仿製

清乾隆官窯粉彩瓷器傳世品非常多。它綜合了康熙與雍正兩朝的制瓷工藝,進一步發展本朝瓷器,從而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粉彩瓷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乾隆時記事檔中記載了許多乾隆時景德鎮御廠為宮廷制瓷的史實,也反映出皇帝直接關注制瓷的情況。乾隆帝對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體、花紋的要求常有御旨,製作前要有畫樣或木樣,審查後才能正式燒製。器物的款識或有或無,寫什麼樣的款識以及配合紋飾的詩句等都須經過乾隆皇帝的批准。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還要賠補等情況,在檔案中也有詳細記載。當時的督窯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製作精美的宮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華的基礎上,還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藝技法,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粉彩瓷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藝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除以粉彩繪畫為主,還常加繪料彩、金彩或黑彩,或與青花五彩、鬥彩並施於一器,這種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種彩或同時以各種彩繪工藝製作的乾隆粉彩,可說是集多種陶瓷工藝成就於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藝的精湛。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其次,在裝飾方法上出現多種色地“開光”粉彩,如紅、黃、藍、綠、紫及多種色釉為地,可達十多種,有的在色地上彩繪帶有西洋色彩的纏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琺琅彩的軋道工藝用一種較鋒利的金屬工具劃刻出精細的鳳尾紋,即所謂的“錦上添花”,開光內繪花鳥圖、山水人物圖及墨書乾隆御題詩等。這種色地粉彩纖巧繁縟,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乾隆粉彩中數量最多的。

第三,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潤柔和的質感,用粉化的各種彩料仿製各種工藝品,如漆器、銅器、琺琅、大理石,還仿製動物、植物、瓜果等。能準確地表現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質感,可謂惟妙惟肖。

第四,乾隆粉彩有一個獨有的特徵,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綠釉。松石綠釉非常淺淡光潤,釉面猶如粥皮,由於是一種低溫彩釉,釉面常常帶有細小的紋片。這一特點乾隆時首先出現後,一直延用到晚清。

第五,乾隆官窯粉彩的紋飾一般是“大內”送來的圖樣,主題紋飾按不同時節都有嚴格規定。主紋是纏枝花,形象是將傳統的牡丹花、寶相花或蓮花的花與葉變形,彷彿西洋花卉。紋飾中也有西洋人物。同時還常以纏枝花作主體,分別加施夔龍、夔鳳、蝙蝠或纓絡、八吉祥等,組成各種祥瑞吉慶、美意延年內容的圖案。

第六,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藝更是精益求精,不論是高達一米多的大型陳設瓷,還是小至幾釐米的扳指、鼻菸壺,造型都非常規整,很少出現夾扁或歪塌現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鏤雕瓷為乾隆時期新創,各式鏤雕瓶包括轉頸瓶、轉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轉足碗等,千姿百態,其他時代是無法比擬的。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現在社會上出現許多仿製的乾隆官窯粉彩,與傳世品相比,水平相差甚遠。仿製的品種多樣,見到的有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鵪鶉天球瓶、黃地粉彩纏枝花卉碗,各種色地的粉彩纏枝花卉瓶、花觚以及鏤空轉心瓶、鏤空套瓶、紫地粉彩爵杯,也有仿其他工藝品的,如仿銅器、仿唐代銀壺等等。眾多仿品中有粗細之分。粉彩九桃天球瓶可謂高仿品,造型、色彩、紋飾都已達到逼真的地步,非常精美,是一件可收藏的現代珍品。與傳世品相比,主要缺點顯得過於漂亮。其他仿品中有的顯然頗費工時,如轉心瓶、交泰瓶、爵杯,但與傳世品相比差距很大,顯得板滯粗糙。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現代仿品的缺陷以下幾點:

一、造型的整體結構比例不諧調,雖然高度或口徑與書本上的尺寸相同,但器物腹部的弧度不準,不是擴大就是縮小。

二、胎體有的過於輕薄,也有的過於厚重。

三、作舊痕跡突出,如未作舊又很光亮。還有的為了表現是舊物,在器物底或罐的口邊塗抹一些灰褐色的泥巴。

四、器物口部和足內的松石綠釉,有的過於淺淡,有的過於濃豔。淺淡者釉薄光亮宛如淺湖色釉,濃豔者釉厚開細小紋片,釉面呈波浪釉狀。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乾隆粉彩、琺琅彩、描金混合瓷器

這些現象與傳世品的特點相比差距較大。更別出心裁的是,一些牟利者自造出一些乾隆款的彩瓷迷惑人們。在幾次鑑定會上都出現諸如銀灰色地雕花開光大碗、大罐,開光內彩繪山水人物,器底雕刻篆體“大清乾隆年制”款,讓人感覺彷彿是乾隆的銀彩器,實際不然,這種器物胎體厚重,工藝粗糙,紋飾繪畫水平也很低。類似低劣的仿品實在是舉不勝舉。

雍正粉彩的特徵與仿製

清雍正朝,粉彩進入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礎上有很大發展,無論造型、彩繪技法還是紋飾,都達到空前的高度,堪稱粉彩瓷器的代表作。官、民窯同時大量生產,精細的官窯製品可與琺琅彩比美。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質量好,無論白度還是透明度都超過了明代永樂的白釉,經測定,雍正粉彩盤的瓷胎白度達到77.5%。陶瓷史家陳萬里先生說過:“雍正白釉之進一步提高,合於釉上施加軟彩的要求,因而收到相互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雍正粉彩的彩料配製技術也較高,琺琅彩在燒彩前與燒彩後呈色大致相同,而粉彩顏料則不同,除紅、黑二色外,其他顏色在燒之前無法區別,顏料配製後必須進行試燒,合乎要求後才能正式彩繪,經低溫彩燒後,色彩微微凸出釉面,彩面具有晶瑩的光澤,有的粉彩紋飾的邊際還顯現出彩虹般的光暈。粉彩的繪畫技法多樣,官窯更為考究,有平塗、渲染、沒骨、洗、皴、點等,工筆、寫意俱全,富有中國畫的筆韻。所繪紋飾以花鳥草蟲為主。人物故事畫多為室內景觀,人物線條柔和,仕女體態修長,面目嬌美,多襯以几案、繡墩、博古架等室內陳設。畫面都留有一定的空白,顯示出深遠和層次感。還有氣勢雄偉的山水畫,筆法勁健,設色較為淺淡。雍正民窯粉彩的花卉、花鳥紋飾粗獷,人物畫中善繪刀馬人物或戲劇故事中的情節,色彩凝厚濃豔,胎體厚重,琢器的外底部多為砂底。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雍正琺琅彩彩

雍正粉彩的造型極為豐富,無論是餐具、文具還是陳設品都很優美,一改康熙時古拙厚重之感。大型器規整不變形,小型器各部位處理嚴謹得當,反映當時製作技巧的高超。其青花款識六字二行者為專人書寫,字體工整有力,青花色調純正。六字三行者書寫草率,而青花花押款、齋堂款則比較稀少。

現代仿製的雍正粉彩盤、碗在市場上比較多見,其特點是胎體過於輕薄,地釉近乎粉白光亮,也有亮青者,有的紋飾繪畫精細,器底青花書寫“大清雍正年制”款。整體看具有一定的雍正官窯粉彩風格,但仔細觀察仿製水平還不能真正達標,而且紋飾過於精細,反映出現代繪畫的氣息,缺乏200多年的文化積澱。仿製品的青花款字體乍看與傳世品一樣,但仔細觀察則筆劃無力、鬆散,尤其是青花色調不沉著。更要引起注意的是,仿製者為了達到蒙

混過關的目的,也採取一些補救的辦法,就是在器物上作舊。作舊的方法不一,有的用磨大理石的極細的砂紙打磨,也有的用某種酸將器物腐蝕後再用皮帶磨。另外傳世品有“蛤蜊光”,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或釉面由於長期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現代仿製者為了表現此種現象,將器物浸泡在高錳酸鉀溶液中,但是這樣製作出的“蛤蜊光”與傳世品的還是不一樣。另外,新仿製的雍正粉彩器也有色彩較厚的,這類器物多數彩面上無光澤,給人以很舊的感覺。仔細觀察,彩面是經過打磨的,打磨後還在紋飾線的周圍淡淡地塗些黑灰色的東西,模仿出經年使用的痕跡。這些都是收藏者應該注意的!

什麼是粉彩瓷器

瓷器釉上彩的一種。又名“軟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以雍正時製作最精,故又有“雍正粉彩”之稱。描繪人物服裝或植物花朵時,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調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較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所以也稱“軟彩”。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粉彩瓷器

中國的瓷器品種非常豐富,詳細分類可達數十種之多,粉彩是其中的一大類。由於粉彩瓷器色彩柔和,瓷畫精細優美,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文物市場上清代彩瓷較多,粉彩尤其突出。2000年翰海春季拍賣會上一件道光“慎德堂制”粉青釉描金粉彩蝴蝶耳瓜式罐成交價為41.8萬元,相當於80年代一件精美的雍、乾官窯瓷器的價格(參見香港蘇富比20週年圖錄),可見粉彩瓷器不僅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可是近些年來,大量的粉彩瓷器贗品充斥市場,如何辨別真偽,是收藏的重要前提。

粉彩是景德鎮窯在五彩的基礎上及“琺琅彩”的影響下創制成功的又一種彩瓷。它的獨特之處,是在彩繪時攙加一種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畫出的圖案可發揮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現一種粉潤的感覺,因此被稱為“粉彩”或“軟彩”。其作法是用經過“玻璃白”粉化的各種彩料,在燒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繪畫,經第二次爐火燒烤而成。粉彩初創於康熙晚期,盛燒於雍正、乾隆,成為清代瓷業生產的一個主要品種。直到現代,景德鎮的許多瓷廠仍繼續生產。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並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這是景德鎮陶工們的一項新的創舉。經研究化驗,所謂“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屬氧化鉛、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面粉潤柔和,富於國畫風格,因此博得“東方藝術明珠”的美稱。

粉彩,五彩,鬥彩的區別

1、粉彩:粉彩別名"軟彩"因為在材料中加如玻璃白,能用中國畫的的渲染技巧施彩,繪圖時可以隨意增減顏色的濃淡和層次,特點是色階多,彩柔和,過度效果明顯,立體感強,能體現物體的 深淺 陰陽 向背.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粉彩瓷器

粉彩本於沒骨畫法,其所用原料,除襲用古彩者外,還創造顏色幾種,如胭脂紅、羌水紅,皆用赤金與水晶料配成,其洋綠、

洋黃、洋白,翡翠等色,皆用硝粉、石末、硼砂各項配成。”以上所講區別,一是技法,五彩是單線平塗,粉彩是沒骨畫法;

二是顏料用法,粉彩除襲用古彩者外,還創造了幾種顏料,胭脂紅、羌紅、洋綠、洋白等。從本館所藏清康熙五彩花卉草蟲碗

和雍正粉彩人物筆筒等彩繪相比較,我覺得,康熙五彩碗畫面配合緊湊得體,花卉草蟲畫得生動自然,比較明五彩更顯豔麗動

人。但和雍正粉彩筆筒相比,五彩碗顏色單調,紅是紅,綠是綠,很少層次感,雍正粉彩筆筒畫面就柔和淡雅,因粉彩料中摻

有鉛粉並加施玻璃白,施彩厚,花紋凸起,層次分明,有立體感,明顯尤於五彩,這也是粉彩長盛不衰的原因。

2、鬥彩:鬥彩別名"青花填彩""青花點彩".顧名思義,就是用青料在瓷胎上勾勒出文飾的輪廓線,燒成後用彩料填色.也有用青花做局部渲染.鬥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想結合的一種彩瓷品種.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鬥彩瓷器

3、五彩:五彩可以分為青花五彩和純釉上五彩兩種.純釉上五彩 很容易識別,最容易和鬥彩混淆的就是青花五彩.青花五彩是在釉下用青花描畫出所繪圖案的藍彩部分,罩釉燒成,而鬥菜是以青花勾勒圖案輪廓.

有很多器物時代特徵不明顯,需要玩家仔細觀察每個細節,以免造成損失.

五彩、粉彩和粉彩的名稱不同,顏料也有區別,文獻記載也多不同,現摘錄數則於下:《陶雅》雲:“康窯藍綠皆濃厚,

古至今 乾隆粉彩、琺琅彩、鬥彩、五彩瓷器的區別及其特徵

五彩瓷器

故日硬彩,雍正則淺淡而美觀,有粉故也,其無粉者亦屬以他質之淡計。”《飲流齋說瓷》日:“康熙硬彩,雍正軟彩,

硬彩者,謂色彩甚濃,釉箔其上,微凸起也;軟彩又名粉彩,謂色彩深有粉勻之也,硬彩華貴而深凝,粉彩豔麗而逸。”

以上兩例,不難看出,是說康熙五彩的紅綠彩色甚濃厚,故日硬彩,雍正粉彩是有粉而勻之,淺淡而美觀,日軟彩。

無論是現代人說的“粉彩”還是“琺琅彩”,清宮檔案告訴我們,它們用的都是一類顏料,就叫洋彩,是從歐洲進口的。清雍正時期,宮廷造辦處請來景德鎮工匠胡大有等人,開始進行國產化試驗,又將傳統古彩顏料製備工藝融會其中,發明出了許多新彩料品種。

“洋彩”中有一種材料叫“玻璃白”,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砷。將顏料中加入“玻璃白”,就會使原有半透明的顏料變得不透明,“謂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早在康熙朝的紫砂胎畫琺琅器就開始使用“玻璃白”了。

“鬥彩”和“五彩”是繼青花之後的另兩種彩繪瓷器,它們均有釉下青花,又有釉上多種色彩,施彩工藝也頗為相似。

“鬥彩”創燒於明成化時期,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先在胎上畫好圖案的青花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窯焙燒;燒成後,在留出的空白處用低溫彩料填繪,再入烘爐中烘烤,即成鬥彩。青花是構成整個鬥彩畫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點綴而已。由於釉上釉下,給人以豐富的熱烈、鮮明清新之感,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所謂“五彩”又可分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並非五種顏色,而是多種顏色的含意。其彩繪方法與鬥彩的彩繪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燒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種色料,再次經過爐火烘燒而成的。不同的是鬥彩的釉彩多為釉下青花勾畫圖案的輪廓線然後再在輪廓線內填以彩料。而五彩則不然,五彩雖有釉下青花,但它不僅是用以勾畫輪廓線,多數還繪成完整或部分圖案,並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為圖案的線描。另外,還有一種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為線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黃、紅、綠、紫、蘭等顏色所組成。

專業送拍,目前國內業務有送拍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國嘉德;海外業務有送拍澳門中信,香港皇室貴族,中國藝海,臺灣中正,香港勞倫斯,新加坡金沙,美國大聯盟,阿聯酋迪拜拍賣等,承諾送不進去全額退款,根據各拍賣行歷史成交記錄為您選擇您藏品適合的拍賣行合作上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