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罗卓英?

ou-zhou


抗日战争时期神州大地上烽火遍地,在战火的磨练下,一个个肩负辉煌战绩的抗日名将们纷纷横空出世,如王耀武、杜聿明、薛岳、张自忠等名将都在抗日战场上用日本人的鲜血为自己书写了荡气回肠的抗日之歌。

但是大家在很多时候都会忽略的一个人、一个在抗日战争中战绩绝对不亚于这些名将的人,此人就是陈诚最信任的军事伙伴罗卓英。


罗卓英毕业于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将领摇篮保定军校,和蒋介石手下的小委员长陈诚陈辞修是很要好的同窗同学,他们二人因为在保定军校中有过硬的交情,所以罗卓英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陈诚的提携下,于派系严重的国民党渐渐走上了荣耀之位。


保定军校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

在这里有必要跟大家简单说一下保定军校,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只知黄埔军校,不知保定军校的,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中,保定军校的意义却绝对不亚于黄埔军校。

我们都知道的白崇禧、薛岳、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很多重要的民国将领都出身于保定军校,保定军校的学生几乎遍及了中国早期的军阀混战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

(薛岳)

在黄埔军校学生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时,保定军校的很多学生们早已经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金字塔顶端,成为了统筹大局的大将,正是因为凭借这样过人的资历和关系,罗卓英在抗日战争刚开始爆发的时候,才能没用几个月的时间就一跃成为了集团军的总司令,开始走向决策层。

在关系和能力的双重作用下,罗卓英慢慢走向了人生巅峰

不过罗卓英的晋升虽然与陈诚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他的军事能力却也是非常不容忽视的。

在国民党投入了绝大多数精锐部队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淞沪战场上,罗卓英率领第18军在罗店这个著名的血肉磨盘上死死坚守了下来,在武器有着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就这么将日军主力的前进路线生生打断了,由此建立下了大功。


在往后的抗日战争中,罗卓英游走在各大战场上,率领大军统筹起了对日作战的大局,他先后历经了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仁安羌大战、平满纳战役等这些非常重大的抗日战役,用非常服人的战绩铸就了自己的英名。

所以在战绩的成就下,他的位置也一步步高涨了起来,最后更是成为了第九战区的副司令、远征军的总司令、军令部的次长。

罗卓英名气不大的尴尬

不过也因为他这些总揽全局的位置,使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能合理地被凸显出来。

人们往往会将目光盯在最高位置如蒋介石、何应钦、陈诚等这些人上,或者将目光投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如王耀武、孙立人等这些名将之上,像罗卓英这样居中在这两个行列中的人,往往就会遭遇到名气不足的尴尬。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高会战,上高会战是抗战中一次很重要的会战,在意义上不亚于台儿庄战役所获得的胜利,而罗卓英就是当时的总指挥官,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却只记得了王耀武和74军的辉煌,而忽略了罗卓英在这场会战中的重要作用。

名不配功的罗卓英

在上高会战中,王耀武凭借着非常辉煌的战绩使74军获得了抗日第一铁军的称号,也彻底折服了日本人,74军名下的两支师更是在此会战中分别获得了蒋介石颁发下来的海陆军武功状,风头可谓一时强盛无两。


(王耀武)

虽然74军惊人的战斗力是此次会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但是罗卓英对大局的总揽以及对各军的协调却也是非常重要关键的。

不过像罗卓英这样站在战斗背后的关键人物于舆论大潮中是没有太大市场的,所以他的名气远远不如王耀武,甚至还比不上当时只是74军一名副师长的张灵甫。

而在缅甸战场上,虽然罗卓英也是中国远征军的总司令,但最后却因为很多事情,人们只记下了如孙立人、廖向辉、戴安澜等奔赴在第一线的名将。


所以说在我看来罗卓英的功名与名气是远远没有达成正比的,他在抗日战场上建立下了非常卓著的功勋,这些功勋是完全可以使他成为被历史铭记的抗日英雄、成为被历史浓墨重彩描写的抗日名将的,但是世事总是如此,人们要么记住最高位者,要么记住最闪耀者,像一些中流砥柱者就常常会遭遇尴尬,罗卓英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孤客生


陈诚的军事集团“土木系”也有四大金刚:罗卓英、林蔚、郭忏、周至柔,林蔚的最高军职是“国防部作战厅长、次长”,深为蒋介石倚重,而郭忏的最高军职是“联勤总司令”,周至柔的最高军职是“空军总司令”,由此可见,排名四大金刚之首的罗卓英应该是什么样的份量,他几乎就是土木系的灵魂人物,下面还有个“土木系十三太保”,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是一个抗日功绩被严重低估、大兵团指挥能力又被过于高估的将军。



指挥部设于长沙的第九战区首任司令长官是陈诚,1939年2月上调重庆时,却没有按惯例将职务传接给罗卓英,是非常耐人寻味的。须知从第11师、第18军到第19集团军,都是陈诚一旦高升,接任军事主官的第一顺位继承者,一定是罗卓英。惟独这个第九战区司令,陈诚举荐了薛岳,而以罗卓英为副司令长官兼第19集团军司令。

作为保定军校的同学,罗卓英与陈诚可谓是莫逆之交,共同打造了国民党中央军“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势力最大的土木系,陈诚为人刻板严肃,土木系军官如果与陈诚发生不愉快,一概请罗卓英出面转寰,以儒将闻名的罗卓英都能最后上下摆平,说明性格温厚。而恰恰是这份温厚,使罗卓英缺少某种“杀伐决断”的领袖气质,是个好的副手或参谋长,不是个好统帅,恐怕这也是错失第九战区司令的主要原因。



确实,罗卓英打满抗日全场,从淞沪会战开始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抗日战争所有发生在华中和西南的战役几乎都有罗卓英的身影,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三次长沙保卫战,罗卓英都是薛岳离不开的重要副手,因为国民党军队派系实在太多,既然中央军土木系二号人物都遵守号令,其他各派系各部焉敢再不从命?为第九战区的指挥顺畅,为湖南和江西成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主战场,罗卓英功不可没。

第19集团军主要驻防赣北,南昌会战之后罗卓英所部多次击败日军的进一步侵略,将南昌日军牢牢地压缩在周边,保证了湖南战场不被迂回,保证了赣南不致沦陷,保证了第九战区和第三战区的陆上联系通道,薛岳的“天炉战法”即脱胎于罗卓英的“后退决战”军事思想,此间尤以上高会战最为精彩,一举打残日寇两个师团,毫不夸张地说,罗卓英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确实功在民族。



1942年初出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位于蒋介石之下、杜聿明之上的中间位置,再加上盟国英美的参与,复杂的军事指挥系统使远征军无所适从,罗卓英不够强势的缺点再一次暴露出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终至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嗣后奉调回国,出任军令部次长和东南训练团教育长及全国知识青年编练总监,为1944年的滇西和缅北反攻做出相当贡献。

全国抗日十大战区,罗卓英至少征战过五个以上,如果再加上南京卫戍区、武汉卫戍区和滇缅战场,守土抗日绝对的高级将领第一人,民国元老于右任评其“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绝非虚誉。抗战胜利后主政家乡广东,曾经三进南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国府曾经指定一岛名为“南威岛”,就是纪念罗卓英接收之功(罗卓英号慈威,人如其号)。

1946年晋升陆军上将,1961年逝于台北。



恭录罗卓英将军《上高会战奏捷》:

“又报前线战鼓催,寇气直犯上高来。

休夸扫荡侵三路,且看包围奋一锤。

诸葛阵图终有价,临淮壁垒不容开。

应知万马埋轮日,莫使虾夷片甲回。”


度度狼gg


在派系林立,内斗剧烈的国民党内部,才华横溢的人比比皆是,但这这并不能成为其脱颖而出的原因。跟对人,才是在国民党内成功的最大秘诀。而显然,罗卓英就是跟对人的最好范例。


国民党最大的粗腿当然是蒋介石。但是想抱蒋介石大腿的人太多了,蒋介石也不会都接纳。众所周知,蒋介石用人的两大原则是:或为浙江老乡,或为黄埔出身。很遗憾,这两者罗卓英都不是。

罗卓英,字尤青,1896年生于广东大浦县,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是不是很熟悉?没错,第八期炮科的同学,还有大名鼎鼎的陈诚陈辞修。

如果说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人,那么陈诚最信任的,就是他的同学兼得力助手罗卓英。作为陈诚嫡系“土木系”的大将,罗卓英几乎跟随着陈诚的脚步,一步步成为国民党陆军上将。

能被号称“小委员长”的陈诚所信重,罗卓英当然很有两把刷子。虽然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比比皆是,但是单论教学质量和正规程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远强于更类似速成学堂的黄埔军校。而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罗卓英,虽然不能与粟裕等开挂般的军事奇才相比,但罗卓英的军事素养在国民党将领中名列前茅。

罗卓英早在广东革命政府期间就参加了东征、北伐,北伐胜利后,罗卓英又再次参加了军阀混战和“剿共”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卓英已积功成为第16军团军团长兼第18军军长,罗卓英率部参与了淞沪会战,被称为为“血肉模仿”的罗店争夺战,就是罗卓英指挥的抗日首战。罗卓英指挥若定,始终将日寇据于防线之外,显示出其优秀的军事才华。



在其后八年抗战中,罗卓英历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总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五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前敌总指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等职,先后率部参与了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远征军在缅甸的对日作战等等战争。罗卓英以坚定的民族意志和无畏的精神,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无愧其抗日名将的威名。


罗卓英作为高级军官,几乎参与了所有对日的重大作战。“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对罗卓英的赞誉,也是对罗卓英抗日战场表现的最好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入住,应成为广东省政府主席,宁在1946年晋升为国民党陆军上将。国民党在大陆全面失败后,罗卓英也撤至台湾,1961年,由于糖尿病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战功彪炳,罗卓英在担任广东省国民政府主席期间,还是是收复南海诸岛,确定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最大功臣。


鸢飞九天2018


罗卓英虽然不是黄埔系出身,却成为黄埔土木系的灵魂人物,虽然不是浙江出生,但是依然成为国军重要将领,罗卓英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抗战名将,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黄埔土木系的灵魂人物

国民党内一直有:“学非黄埔,省非浙江,做官无路,泪眼汪汪”。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罗卓英。

罗卓英是广东省大埔县人,1922年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毕业,与国民党大佬不仅是同班同学,还是同桌,两人因此成为莫逆之交。

1923年罗卓英开始从军,任少校参谋,但是没干几天就辞职了,直到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征回广州,罗卓英正式进入军界。

作为保定军校炮兵科毕业的罗卓英是经过系统性的军事教育的,不像黄埔,基本就是短时间的集训。在第二次东征的时候,作为炮兵连连长的罗卓英指挥炮兵出色的完成对目标的打击,立下战功。

在北伐,各个战场,罗卓英都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因为屡立战功,再加上和陈诚的关系,罗卓英逐渐升迁,从连长(1925年)升到第十八军副军长(1928年),罗卓英只用了三年。即使黄埔中的天子门生胡宗南也没有如此迅速吧!

陈诚之所以重用罗卓英,完全是将罗卓英看成自己的心腹,后来罗卓英也用自己的实力使自己成为土木系的灵魂人物。

罗卓英的抗战生涯

罗卓英的抗战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在日寇侵略我中华,罗卓英带领十八军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也谱写了自己的辉煌。

淞沪会战中,十八军在罗店与敌军进行殊死奋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此战役中,罗卓英先后升任第十六军团长,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并且大破日寇想要包围上海的计划,使主力部队能够撤退到南京。

罗卓英随后在澎湖战场与日军进行游击战,在战场上歼灭了大批敌军,并且多次打断日军在湖口一带登陆的企图。罗卓英参加了南昌会战,罗卓英指挥49军,97军,74军歼灭敌军三十四师团,毙伤敌寇2.4万人,罗卓英也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除此之外,罗卓英还创造了开战以来最精彩之战,即上高大捷,该役中,毙伤日军1.5万余人。以及在远征军在国外创造的最具国际影响的战役,仁安羌大捷,该役罗卓英指挥孙立人以一千士兵,救出七千多英军和记者,轰动国际。

可以说,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我们所知道的那些著名精彩的战役,很多都是出自罗卓英的手笔。

关于罗卓英的评价

中国在抗日战场,正是有像罗卓英这样的人,才使得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十四年的奋斗,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八年抗战期间,罗卓英自淞沪会战开始即首当其冲,继而转战常熟广德,拱卫首都南京,指挥保卫武汉,组织反攻南昌,获取上高大捷,乃至三次长沙会战,一度缅甸远征,直至最后胜利,可谓南征北战,几至无役不与。

在抗战胜利后,罗卓英升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在此期间罗卓英对南海诸岛进行了主权维护。罗卓英曾经表示:“吾国为太平洋之大国,为求太平洋之太平,必须共同维护。我们必须稳站此南海三大群岛,方能负起和平之使命。此为义务,亦为责任,更为安定太平洋、保障世界和平之基础。”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罗卓英随陈诚到台湾。

1961年罗卓英逝世后,陈诚亲自撰写祭文:“假令论及昔年报国,与其谓诚稍有贡献,毋宁悉以属之于兄。”


史论纵横


国民党中的老资格将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陈诚关系匪浅,堪称莫逆之交。在他的军事生涯前期,几乎和陈诚如影随形,一个当正的,一个当副的,而陈诚的发家部队十一师乃至后来的十八军其都担任过统帅,所以说罗卓英是陈诚土木系的二号人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于要塞凡尔登抗拒德军有过一场血战,双方伤亡近七十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而在抗日战争中,也有过一场血战,日军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但在淞沪战场上,双方于罗店展开反反复复的争夺,使日军半个月推进了三公里,此战被称为“血肉磨坊”,抵抗日军的便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便是罗卓英。



所以说,罗卓英是一名极其优秀的将领,他从东征北伐之时,便英勇善战,而抗战爆发后,他率部各处御敌,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从武汉会战到远征缅甸,无论从作战次数还是战绩来说,他都无疑是一位抗日名将。



后来因为国民党的败退,其他国民党派系更有杀陈诚谢天下的说法,所以陈诚下台后被蒋介石派往台湾,而罗卓英也随其奔赴台湾,后协助陈诚经营台湾,整编国民党残兵败将。

后于1961年病逝,老蒋授予其“忠贞为国,殊堪旌扬”的旌忠状。


历史之绝唱


“儒将”或“愧对革命圣地”


罗卓英的抗战功绩,是谁都不能否定的。每每讲到抗战中的人与事时,罗卓英均能成为人们热烈谈论的对象。但是,抗战后罗卓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时,他得到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呈现两极分化之势。

一位名叫段德澍的记者,写了一篇《记罗卓英先生》的文章,文章首先说:

“我此次来到广州,初看到他穿着一身整洁的青色中山服,比起从前戎装佩剑,风度已显然的不同,容易给人以新的感觉。现在他虽是从政了,但仍是一个军人的神情。以我的揣测,罗先生亦必将他的军中生活,作为他生活历程中最宝贵最重要的一环”。

接着,便以动人的、纪实的手法,将罗卓英自从军伊始,到抗战结束这一段人生经历描绘出来,塑造出罗卓英风度翩翩、智勇双全的“儒将”形象。末尾,作者写道:

“现今,罗先生虽是主持省政,其用人标准,仍着重操守与朝气,对于青年寄以无限的希望,鼓励人家不避艰险,力图进取,底于成功。无论他从军也好,从政也好去,其为人治事仍是一贯的作风,即是以愉快的心情,脚踏实地的去做艰巨的事业。他常常以’任务中研究,乐观中奋斗,积累中成就’三语自勉并以勉励同志,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作风来!”

作者最后更是号召大家,要向罗卓英的这种精神学习,其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景仰一个人,就要学习他的精神与长处,从其艰苦奋斗的过程中体会他所以成功的秘诀。因此我们在这里特别请出罗先生来,为我们青年做一个楷模!”

但是,同时期的不同报刊的不同记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笔名浅之的记者写了一篇《宋子文主粤侧影》的文章,尽管主要是讲宋子文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前后的政治丑闻,但也不可避免的谈到了宋的上任主席即罗卓英主粤时期的情况,他说:

“广东省原来的局面是怎样的呢?在罗卓英主持下的广东省政府,一向有‘客家天下’(罗是客家人)之训,在人事紊乱,用人不当之下,省县级政治都弄得一团糟,强徵兵,强派粮,以致人民怨恨,蜚声载道。上次粤省宿将李福林晋京谒主席(蒋介石)时,主席曾问他:‘广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李氏乃痛陈粤省政治之腐败情形,并谓:‘如不速加整顿,实在对不起革命圣地。’其后广东省民政厅李某也于谒主席时饱受训斥,返粤后乃大加整顿,撤换了许多贪污渎职无能无守的县长,但却因此与罗主席起了冲突。”

言外之意,罗卓英似乎与当时众多的搞帮派、玩政治斗争而腐败无能的官吏相差无几,言及罗卓英必称其搞“客家帮”云云。

罗卓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笔者摆出这两幅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实只是想说明,历史人物面向的多维度,如同万花筒般,从不同的角度看便会有不同的形象。诚然,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合理的价值判断,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放弃从多元的视野考察历史人物,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包容这多元的视野,那么我们所谓的“理智”又从何说起,我们只是选择自己所相信的材料,那么历史的真相又将该如何还原呢?欢迎大家拿出更多的材料,去讨论罗卓英。


回答不易,喜欢的读者朋友烦请点个赞,谢谢!另外可关注本人头条号(ID:连阳标统)及微信公众号(ID:架势堂关防),我将带给大家更精彩的内容!


连阳标统


谈起远征军,为什么要说孙立人入缅,杜聿明入缅。为何不说罗卓英入缅,郑洞国入缅呢?(况且孙立人的功劳也不如郑洞国,两人不是一个级别;攻克密支那后,郑洞国的新1军才分编为孙立人的新1军和廖耀湘的新6军)无它,因为现在孙立人,杜聿明更有名。罗卓英其实当时的职位很高,也有名,只是现在很多军迷没那么熟悉。



罗卓英打仗不少,也许协调关系更擅长吧。松沪南京武汉长沙罗卓英都打的不错,上高南昌会战就是罗卓英指挥的。(上高是大捷)



再看从1942年开始,罗卓英出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手下数万精兵(知识青年多),并以大兵团作战序列跨出国门,驰骋缅甸,协同英美盟军。后来他率部转入印度,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负责在蓝姆伽训导抗日将士。



罗是广东人,但并没有去黄埔军校,而是去了保定军校。和陈诚是一个学校的,有同窗之谊,二人关系也很好。而陈诚深受老蒋器重,罗当然也受信任了。民国元老于右任曾盛赞罗卓英“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罗也无愧于这句话,经历和战功皆可。



我们来看一份名单,你就知道他的资历了。在罗卓英的帐下,有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廖耀湘等名将,能带领及协调这些出征,足见罗卓英的威望之高,资历之深。罗去台后任战略顾问,1961年11月6日,因患糖尿病逝于台北。


李三万的三万里


陈诚是小委员长,那罗卓英就是小辞修。土木系的核心大佬。

罗卓英,1896年生,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抗战期间参加多次对日大会战,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并在缅甸战场对日作战,扬威异域。抗战胜利后晋升为陆军上将。

1、乡谊与同学谊

罗卓英第一不是黄埔教官,第二不是黄埔学生。这就得让我们认真梳理他当时的人际关系。

1918年,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没有考上;1919年,考上该校第八期炮科,与同学陈诚结为莫逆之交。大致接近于王柏龄与何应钦的关系。

(英气)

毕业回家后,在老家大浦中学办学,和军界关系不大。

1923年,被老乡邹鲁推荐到潮梅军,虽然辞职,后来进入军界应该也有这位老乡推荐。要知道邹是同盟会元老,《民报》案重要人物。

2、在军队发迹

相对于王柏龄烂泥扶不上墙,逢打必败。罗卓英显然不是如此,在东征惠州战斗中,发挥其专业素养,开炮轰破垛口,打开缺口,为破城立下大功。

之后主要就是跟着陈诚东征西讨。

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21师参谋处长(陈诚为63团团长)、参谋长(师长陈诚)。

1928年,任浙江警备师上校团长(陈诚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

1929年,任第十一师参谋长(陈诚为十一师师长)、第三十三旅旅长、第十一师副师长、第十一师师长。

1930年,提升为第18军副军长(陈诚为军长)。

嗣后,在历次“围剿”红军战斗中,也一直是陈诚的副手。

当然,罗将军不可能一直是影子,在军事上多任前敌指挥,独当一面,到“两广事变”已经负责方面任务,冉冉升起的将星

3、抗战军功

罗店争夺战的核心作战部队就是18军,其帐下黄维等死战不退。与日军反复较量

1937年8月至11月淞沪会战中的罗店争夺战是其率部参与的抗日首仗。他时任国“三来三往”,“十荡十决”,“一个子弹一个敌,一寸河山一寸血”,堪称“血肉磨坊”

先后参加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尤其是上高会战:

1941年三四月,其率军在江西上高击败日军创造抗日战争中 “变内线被包围为外线反包围”的成功战例:完胜日军的两个师团及一个混成旅团。是与台儿庄、昆仑关、万家岭媲美的战役。

(罗卓英、王耀武都是上高会战功臣)

在远征军进入缅甸时,任第一路军司令;后来任驻印军副总指挥。在抗战末期,任训练总监。(因其蓝姆伽经验)。扬威异域。

到抗战结束后,因功升为上将。

总结

罗卓英将军有儒家之称,很有文化底蕴,自然为人所喜。同时罗将军在军事技术、军事指挥、军队训练方面也是行家,无可挑剔。

罗的四大有点值得我们学习:爱国浩然之气,不忘学习,专业过硬,人事处理能力极佳

参考文献:

王自军.南昌会战始末[J].同舟共进,2017(04):53-56.

隆鸿昊.上高会战胜利原因另探[J].兰台世界,2015(34):111-112.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他才是抗战第一将,罗卓英,此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和陈诚是同窗,当然,陈诚和他关系也是相当不错,陈诚担任18军军长后,他的11师就让罗卓英接任。在国民党最负盛名的18军将领中,先后有过5个一级上将,陈诚,罗卓英,周志柔,桂永清,高奎元,而这些将军基本都是罗卓英一手带出来的。

在14年的抗战中,罗卓英没有一日是不在战场上的,其中最早的淞沪会战,罗卓英率领的一个团的兵力守住了罗店,惨烈程度让日军都胆寒。之后罗卓英担任战区司令。之后日军大面积进攻中国。

罗卓英总是出现在战场上最该出现的地方,比方说长沙会战,宜昌战役等,被誉为蒋介石的救火队长。在上高战役中,罗卓英以两万人的伤亡歼灭日军1,5万人,此战是近代中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而且也是自己损失最少的。被誉为最经典的战役。

在之后的远征军出征中,总司令就是罗卓英,麾下有孙立人,杜聿明,戴安澜,廖耀湘,郑洞国等人,这些赫赫有名的将军居然都是罗卓英一手带出来的。可见此人能力之高。民国元老于右任曾盛赞罗卓英“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但是这么一个能打的将军却没有出现在解放战场上。

有人说是被蒋介石冷藏了,不止如此,罗卓英同时期的将军,卫立煌,关麟征也很少在解放战场上显露,解放战争期间,罗卓英一直待在南京,之后又去了台湾和陈诚一道主持台湾军务。

不过老蒋对于这些抗日名将还是不错的,罗卓英在后来糖尿病逝世,孙立人遭到蒋介石囚禁了33年,白崇禧也是心脏病突发逝世。


历史大家


罗卓英,广东大埔人,薛岳的老乡,蒋介石的师弟,陈诚的同学。而这4个名字,都与保定军校联系在一起。他成长于东征、北伐,建功于中原大战,扬名于抗日战场。在围剿红军和解放战争中,反倒没有更多建树。

1.抗战立有大功。

从参加淞沪会战,到率远征军挥师印、缅,罗卓英的抗日脚步转战五个战区、三个国家,历经大小战二百余次。其中,上高战役和前三次长沙会战,罗卓英的第19集团军建功最为卓著。

2.为人处事低调。

罗卓英没有成为“网红”,甚至不为世人所共知,主要原因是他行事低调,不喜吹擂。在抗战时期,他早已是军长、军团司令、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但时值今日,他的名气似乎还没有一些当时的军长、师长、旅长名气大。比如方先觉、王耀武等,都早已声名鹊起。


3.内战不愿出力。

以罗卓英抗日之战绩,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能打敢打的将领,但是,从参加苏区五次围剿,到解放战争供职东北行辕(副手,正职陈诚),从来看不出这是一个笑傲疆场的斗士。尤其是三年解放战争中,罗卓英的名字似乎被陈诚的影子雪藏了。

4.培养多员大将。

罗卓英出身陈诚的土木系,即11师、18军(十一为土,十八为木),这个以11师为老班底的18军是蒋系五大王牌之一,共走出4个参谋总长,2个海军司令,1个空军司令,1个陆军司令,还有20多个军长。而这些人,大多是罗卓英一手培养出来的,比如桂永清、高魁元、周至柔这三位海陆空总司令,罗卓英都亲手调教过。

5.晚年黯然收场。

由于跟陈诚走得近,罗卓英在解放战争末期跟着陈诚去台湾经营,做好败退准备工作。之后,就没再带过兵,偶以顾问之职前线督战观战。这说明,蒋介石把罗卓英看得透透的,认定他是一个忠而不诚之人。在担任几年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虚职之后,罗卓英因糖尿病逝于台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