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南京有多少「雞地名」,最早的竟然來自南朝

人類很早就將雞馴化為家禽。在南京的地名寶庫和城市歷史上,也有很多和“雞”有關的掌故。從本期開始,“老南京”將陸續和您講述南京歷史上的“雞文化”。這一期,我們先來說說南京的“雞地名”。

北極閣最初叫做“雞籠山”

“南京歷史上出現過的,和‘雞’相關的地名,我搜集到的有十幾個之多!”喜歡研究南京地名的南京文史愛好者劉小平告訴記者,他給記者列出了雞籠山、雞鳴寺、雞鳴山莊、雞婆山、雞冠山、鬥雞閘、雞鵝巷等十幾個,“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南朝之前!”

“老南京”:南京有多少“雞地名”,最早的竟然來自南朝

北極閣古觀象臺遺址

劉小平介紹,南京歷史最悠久的“雞地名”,應該是雞籠山,也就是南京人常說的“北極閣”。雞籠山海拔62米,位於北京東路西段北側,是紫金山伸入南京市區的餘脈。此山山勢渾圓,好似雞籠,因此在南朝之前,人們就將它稱之為雞籠山。南朝劉宋元嘉年間,因為“黑龍”屢屢在玄武湖內出現,此山位於湖邊,改名“龍山”。明代時又改名為雞鳴山,因為當時的司天臺、觀象臺設於山頂,又叫做欽天山。清代,山上建萬壽閣,民間俗稱“北極閣”,後來索性以“北極閣”作為雞籠山的名稱。“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北極閣的原名其實是雞籠山了!”

南朝的那聲雞叫傳到了現在

那麼,為什麼雞籠山後來要改叫雞鳴山呢?劉小平推測,這可能和雞籠山靠近玄武湖的一段堤壩——雞鳴埭有關。在古漢語中, “埭”就是“土壩”的意思。相傳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一天早上,齊武帝蕭賾帶著隨從去鐘山射雉(野雞),走到這段堤壩時,聽到雞叫了,因此稱這裡為雞鳴埭。《建康實錄》、《同治上江兩縣誌》中均採用這個說法。南朝蕭梁年間,雞籠山上建起了同泰寺,篤信佛教的梁武帝先後四次在這裡捨身出家。侯景之亂中,同泰寺被毀。到五代時,原址上建成臺城千佛院,後來又歷經淨居寺、圓寂寺、法寶寺的演變,到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命崇山侯李新督工擴建,正式地名為“雞鳴寺”。明清兩代,雞鳴寺成為南京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雞籠山也一度改為“雞鳴山”。

“老南京”:南京有多少“雞地名”,最早的竟然來自南朝

在雞籠山最高處的憑虛閣遠望市區及玄武湖

當年,雞籠山的美景“雞籠雲樹”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由雞鳴寺,還衍生出雞鳴寺路、雞鳴山莊等名,每年櫻花怒放的季節,雞鳴寺路是南京著名的賞櫻勝地之一。

雞鵝巷竟是“軍統”辦公處

雞鴨鵝是中國人離不開的食材,在中國古代,南京城內就有專門飼養雞鴨、出售雞鴨的場所,由此也衍生出一些地名,“比如雞鵝所、雞鵝巷,雞鵝巷就有兩個!”劉小平說。

“老南京”:南京有多少“雞地名”,最早的竟然來自南朝

劉小平介紹,位於城南雙橋門附近,曾有一個居民區叫做“雞鵝所”,這裡是明代飼養雞鵝等家禽的地方;雞鵝巷則有兩個,一個位於城南上浮橋附近,後來改為小彩霞街,如今已經拆遷併入玉帶園; 另一個位於洪武北路北段東側,西起洪武北路,東至一枝園。明代時,南京市場繁榮,專門售賣單一商品的市場就有幾十個,這兩個雞鵝巷,就是當時買賣雞鵝的地方。為了區分,城南的雞鵝巷還曾經叫做“南雞鵝巷”。

“洪武北路的這個雞鵝巷很有故事。”劉小平介紹,南明時期的權相馬士英就住在這條巷子裡。民國時期,雞鵝巷53號是“中華復興社特務處”,這個神秘的組織,正是“軍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前身。據《南京民國建築》一書記載,雞鵝巷53號是一棟舊時樓房,前後兩個院子,在1934年之前,戴笠主要就是在這裡辦公。

“鬥雞”熱潮催生的南京地名

鬥雞,是中國古人熱衷的一種遊戲,據史料記載,南朝時生活在南京的那些王公貴族就熱衷於鬥雞,鬥雞的風尚歷代不衰,因此多個南京地名中因為“鬥雞”而產生。

“南京有兩個鬥雞閘,都與鬥雞活動有關。”劉小平介紹,第一個鬥雞閘在城南,本來叫做“鬥雞柵”,1993年拆掉,併入仙鶴里居民小區;第二個鬥雞閘,位於如今漢口西路的西段,據史料記載,這裡是六朝貴族們鬥雞的地方。1934年,漢口路拓寬,併入其中。鬥雞閘4號是民國政要何應欽的公館,現保存完好,位於南京大學北園內。

在雨花臺區板橋街道的古雄村,有個地名叫做“柿子樹”,看似和“雞”無關,其實原名叫做“死雞樹”。這裡也是古代的一處鬥雞場所,相傳鬥死的雞就直接扔在樹下,人們稱此地為“死雞樹”。後來因為“死雞樹”名字不雅,取了一個諧音叫做“柿子樹”。

此外,在江寧、浦口、溧水等地,還有雞兒崗、雞冠山、雞婆山、雞頭山嘴等小山。劉小平說,這些“雞地名”要麼外形似雞,要麼流傳過金雞出沒的傳說,都和雞有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