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關係具示範和引領意義

【歐洲時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日在柏林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了中德第五輪政府磋商,見證了兩國一系列合作協議的簽署,聯合舉行了記者招待會。

從磋商議題,到協議內容,再到兩國總理在記者會上的表態,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如何向著更高、更廣和更深的方向發展,脈絡清晰,對中歐關係發展、新型國際關係的建立,有著巨大的示範和引領意義。

中德關係的示範意義之一,以“頂層設計”指導全面發展。中德關係保持著最頻繁的高層來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一個任期兩次對德國作國事訪問,總理李克強這次已是第4次訪德。德國總理默克爾創下了西方領導人訪華的最高紀錄,至今已經11次訪華,並表示要將一年一次訪華的節奏進行到底。2016年3月時任德國總統高克訪問中國,現任總統施泰恩邁爾計劃於今年內訪華。高密度的高層接觸,推動著中德關係從“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到“戰略伙伴關係”、再到“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不斷提質升級。

今年5月,習近平在北京和默克爾會晤時指出,中德兩國要做合作共贏的示範者、中歐關係的引領者、新型國際關係的推動者、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再次為中德關係發展指明瞭方向。中德兩國建立了東西方國家之間絕無僅有的政府定期磋商機制,為兩國各領域的務實合作,打造了一臺”超級發動機“。以政府磋商為最高機制,兩國之間各領域、各層級的對話合作機制多達近80對,數量之多在中歐之間遙遙領先。中德不僅政治關係穩固,經貿往來密切,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也非常活躍。兩國總理在記者會上都表示,兩國之間可以無話不談,包括人權問題,雙方也將經常對話。

中德關係的示範意義之二,開拓“互補性”,帶來互利雙贏。中德兩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贏家,中德經貿關係是互惠雙贏的典範。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中德兩國貿易額已達到1860多億歐元,佔中歐貿易額的三分之一,相當於中國和英法意三國貿易額總和,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100倍。德國連續43年保持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伙伴地位,中國則超過德國的美國和法國等傳統西方盟友,連續兩年成為德國在全球的最大貿易伙伴。

德國是歐洲對華最大投資者,德國對華投資技術含量高,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但同時也使德國企業獲益匪淺。據統計,構成達克斯指數(DAX)的德國30家各行業最大企業,其平均15%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作為德國國民經濟支柱的汽車和化工等行業,在華銷售份額佔比更高,德系車佔據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其中捷足先登的大眾,在華年銷汽車400萬輛,甚至超過了本土銷售。2008年起,美國的金融危機對西方經濟造成巨大沖擊,而德國經濟卻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在中國市場的巨大增長。

互利雙贏來自於需求的互補,而這一互補,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壯大、生產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不斷孕育出新的機會。中德經濟的互補,從最初的產品和市場的互補,到產品和生產的互補,再到生產和創新的互補,互相的需求和依存,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日益增強。本次在汽車領域的一系列合作協議的簽署和合作成果的展示,便是最好的例子。過去,中德汽車生產合作是一邊倒的德國輸出產品和技術,中國提供生產和市場,而現在,中國在自動駕駛和電動汽車生產方面,卻對德國的傳統汽車工業,形成了補充。

中德關係的示範意義之三,以求同存異推進務實合作。中德兩國因為政治體制的不同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對許多問題存在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這是完全正常的。也正因如此,兩國關係在總體不斷向好的同時,也時不時地產生摩擦。但兩國總能本著務實精神,尋找迂迴之路,找到新的契合和增長點。“成為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既是對過去成功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今後努力方向的指導,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意義。

特別是今天,在美國“唯我獨尊”挑起史上最大貿易戰的國際環境中,中德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務實合作,對全球的穩定與和平,對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的重建和維護,有著特別的意義。歐中關係如果能以德中關係為楷模,使世界兩大經濟體擰成一股繩,無疑將為穩定全球經濟作出特殊貢獻。

李克強在記者會上再次表明了中國擴大改革開放、願以更加開放的市場維護自由貿易的決心。我們期待德國總結德中關係的成功經驗,在全新的國際環境與複雜經濟形勢下,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各領域務實合作,引領歐洲和乃至世界,向著更加健康、穩定、安全的經濟與政治秩序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