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的腳粘土,羣衆的心才不堵

6月29日,中央文明辦發佈2018年6月“

中國好人榜”,碭山縣紮根基層12載、讓後進村變“領頭雁”的選派幹部袁傑光榮上榜。

幹部的腳粘土,群眾的心才不堵

2006年11月,作為全省第三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袁傑被組織選派到曹莊鎮回民許莊村,任黨總支第一書記,這一干就是12年。12年來,袁傑和村兩委頑強拼搏、攻堅克難,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共同建設美好鄉村,成為堅強有力、團結進取、開拓創新的戰鬥集體。回民許莊村先後被評為“宿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宿州市美好鄉村示範村”、“安徽省美好鄉村示範村”,2016年榮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2017年榮獲“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2016年袁傑也獲得了“安徽好人”稱號。

行至碭山縣曹莊鎮許莊村,條條寬闊的道路縱橫交錯,棟棟嶄新的樓房錯落有致,張張笑臉寫滿幸福。太陽能路燈、文化廣場等現代化公共設施一應俱全,好一幅美好鄉村的美麗畫卷!更為特別的是,不少建築物都有高突的拱形和飽滿的穹頂,透著濃郁的民族風情。

幹部的腳粘土,群眾的心才不堵

“幹部的腳粘土,群眾的心才不堵”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十年前。2006年11月,作為全省第三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袁傑被組織選派到曹莊鎮回民許莊村,任黨總支第一書記。一聽說是許莊村,袁傑的心裡“咯噔”一下,早就聽說,那村經濟發展落後,基礎設施缺乏,而且幹群有矛盾,是個名副其實的“後進村”。駐村後,他看到的現實比“聽說”更無奈:有的地方連最基本的水、電、路都不通。袁傑犯了難,一連幾天睡不著覺。作為一名老黨員,面對困難時又怎能打退堂鼓?“只要信念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袁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許莊村幹出個樣來。

“群雁高飛頭雁領。” 袁傑覺得,當務之急是加強班子建設。由於歷史遺留問題,現任領導班子幹勁不足。袁傑以誠心換真心,主動放棄休息時間,一連幾天走村入戶,和班子成員逐一深談,擴大“朋友圈”。“水、電、路不通不可怕,可怕是咱們和群眾的心不通啊!”“咱可不能辜負全村老少爺們對咱的信任。”飽含真情的話語,字字戳中心底。班子成員的思想通了、心齊了、氣順了、幹事創業的勁頭也有了。袁傑又趁熱打鐵,完善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村“兩委”班子正式開動起來,許莊村今後的發展有了“領頭雁”。

村集體經濟落後,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許莊村的“窮帽”戴得堅挺。袁傑深知,只有全力幹事業,一心謀發展,帶著群眾脫貧致富,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認可。說千道萬,瞄準一流去實幹。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先從改善基礎設施上入手,把“修路、通電、引水”三項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協調關係,整合資源、監管施工……袁傑事事衝在最前面,再苦再累也沒有一句牢騷話。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水、電、路的“三通”,更有群眾的點贊:“俺村的幹部真做到了先幹一步。”那段時間,天天泡在工地的袁傑,人曬黑了,也累瘦了。特別是那雙運動鞋,始終沾著一層厚厚的沙泥,甩都甩不掉。有人開他的玩笑:“袁書記,你這天天一腳泥,哪還像個縣城人?”袁傑給“頂”了回去:“幹部的腳粘土,群眾的心才不堵……”

搞養殖一直是許莊村的老傳統。經過走訪調研,袁傑發現,家庭式散養成不了規模,賺不了大錢。只有盤活現有資源,實現養殖產業化,才能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一方群眾致富。想好就幹。袁傑一邊帶著養殖戶遠赴內蒙古等地學習先進技術,一邊廣籌資金,建立現代化養殖區,積極引導養殖大戶進駐。許參是老養殖戶,以前靠老法養羊,費勁不少,掙錢不多。自從遷入到養殖區,收入步步高。“俺家幾代都養羊,就俺這輩才嚐到了高科技的甜頭。”摸著一隻壯實的小羊羔,他喜滋滋地說。

在袁傑和村“兩委”一班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下,目前,許莊村已成立了五家養殖合作社,養羊戶有174戶,年出欄量25萬隻,發展養牛60多戶,年出欄4000多頭。許莊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專業村。傳統行業的升級換代讓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增,更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人均年收入達到9400元。

幹部的腳粘土,群眾的心才不堵

“只有盡不到的情,哪有焐不熱的心”

  由於回民群眾居多,從上任第一天開始,袁傑就把維護民族團結當作開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有空,他就翻閱介紹回族文化的書籍,並把回族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禁忌銘記在心。和回族群眾在一起時,他更是小心翼翼,時時處處尊重回族群眾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咱們就是回漢和睦相處的橋樑和紐帶。只有回漢一家親,咱們村才能有大發展。”袁傑不止一次告誡漢族村幹部。

村裡有個建造多年的老清真寺,歷經多年風雨侵蝕,早已破敗不堪。袁傑回憶說:“到了下雨天,外面下大雨,裡面就下小雨。”絕不能讓回族群眾開展宗教活動受到影響。抱著這個堅定決心,袁傑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協調,多方籌集資金200餘萬元。資金到位後,他又牽頭抓總,統籌各方力量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只用了三個月,一座大氣、漂亮的清真寺就建成了。建築面積比原來增大好幾倍,可容納近500人開展宗教活動。清真寺有一位來自外地的阿訇,孩子在老家上學。為了能照顧孩子,他希望孩子轉學來碭山。由於地域限制,轉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盡力幫回族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袁傑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多次向上級反映問題,帶著阿訇辦理各種手續,幫助其子順利解決了入學問題。父子得以團聚,阿訇很是感激:“多虧了袁書記!”

推進美好鄉村建設,房屋拆遷與安置工作是個考驗幹部智慧和擔當的“燙手山芋”。袁傑不打怵,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工作進展得很順利。由於風俗習慣不同,回族群眾只能就地安置。這也難不倒袁傑,很快安置房就建好了,大家都開心地住了進去。真正讓袁傑他們犯難的事來了:個別村民過於顧及自身利益,堅決不搬。真不好辦!工作人員的心都涼了半截。“化解矛盾,就要靠群眾近一點,多替群眾想一點。”袁傑安慰他們說。那幾天,他多次給“釘子戶”耐心細緻地講解有關政策。一次不行,就來第二次、第三次……終於,袁傑用十足的誠意解開他們心頭的疙瘩。“袁書記真為俺們好,俺們還能不搬嗎?”在袁傑的帶領下,整村推進順利。目前,已建成住房547套,並取得“零上訪”的工作成績,有力維護了回漢民族團結。

“只要群眾願意,我會一直幹下去 ”

袁傑現在的身份有些“尷尬”。早在7年前,袁傑的選派期就結束了。那五年,袁傑紮根基層、一心為民、辛勤工作,村民的心裡都有數。“袁書記是幹實事的,這幾年,俺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他是做了大貢獻的。俺們可不想讓袁書記走。”村民許華民的話代表了大家的心聲。他依然記得那天袁傑回城,被堵在村部辦公室的情景:老少爺們把辦公室圍得個水洩不通。而袁書記則眼含熱淚,一個勁地說“謝謝!”袁傑也捨不得走,“在這幹了五年,我早已把自己當成許莊村人了,這裡的群眾都是我的親人。”袁傑也有苦衷:父母年邁,急需他這個兒子在身邊照顧。家裡的大事小情都是妻子操持,作為丈夫,他幫不上一點忙。可是,一想到組織的重託,群眾的期盼,他把對親人的愧疚深埋在心底,義無反顧地留了下來。2011年 7月,經過組織安排,袁傑掛任曹莊鎮黨委委員,專門負責許莊村的工作。

袁傑生活節儉。他的房間裡只有幾件簡單的擺設,最顯眼的就是那張陪他多年的舊沙發。對自己,袁傑很“摳”,對困難群眾,他總是提供無私的幫扶。每逢過年過節,袁傑總是不忘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只要有時間,他就到村裡幾戶困難戶裡走走轉轉,打掃一下房前屋後,和他們聊聊家常。雖都是小事,卻暖人心。

有一年冬天,碭山遭遇多年不遇的大雪,不少村民的養殖大棚和廠房都被壓得搖搖欲墜。鵝毛大雪還在下,袁傑早已心急如焚,“照這樣下一整夜,群眾的損失一定不小!” 他立即帶領村幹部,踏著厚厚的積雪,不停查看大棚和廠房,想盡一切方法,把房頂的積雪除掉。雪下了一夜,袁傑他們也是一夜沒閤眼,一直嚴密監視著雪情,及時消除隱患。許多村民深受感動,紛紛送來熱水,向他們表示感謝。那一夜,村裡的孩子睡得香甜,袁傑和村幹部都熬紅了雙眼。一年的掛職任期很快又到了,在群眾的再三挽留下,袁傑又幹了一年,緊接著一年又一年……就這樣,袁傑和許莊村的情緣整整延續了十年。

“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安徽省美好鄉村示範村”、“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安徽省選派幹部優秀標兵”、“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一項項榮譽見證著袁傑多年來以一顆滾燙的赤誠之心,紮根基層、敢於擔當、重在實幹、無私奉獻,全身心地投入到促發展、惠民生、促進民族團結上。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回族群眾的尊重和愛戴。

最近這段時間,袁傑一直在思考許莊村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推進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利用民族村特色優勢,做大做強旅遊業…… 有人“嚇唬”他:“老袁,你的任期續了又續,真走不了嘍!”袁傑飽含真情地說:“我的心早已融入這片土地。只要組織許可,群眾願意,我會一直幹下去!”

宿州市文明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