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南向通道:甘肃新机遇

新加坡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部长张志贤日前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兰洽会”)开幕式暨丝绸之路合作发展高端论坛上表示,新加坡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与中国主要有四方面的合作,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互联互通、第三方合作、专业服务合作。其中,张志贤对新加坡与中国的甘肃、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区市共同打造的中新南向通道表示高度肯定与支持。

从本届兰洽会有关专家和甘肃等中新南向通道所涉省区市传递出的信息来看,中新南向通道作为一条前景广阔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被各方寄予厚望。

南向通道成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张志贤说,“来甘肃之前,我访问了广西和重庆。他们正和新加坡合作,扩大南向通道的‘朋友圈’,让中国西部地区能直通海洋。”

据悉,中新南向通道是以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合作推进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性项目为基础,以甘肃、重庆、贵州、广西为重要节点,由中国西部相关省区市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通过区域联动、国际合作,利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从西北的甘肃向南经贵州等地,通过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及东盟主要物流节点,进而辐射南亚、中东、澳大利亚等区域的复合型国际贸易物流通道。亦可向北与中欧(渝新欧、兰州号)班列连接,利用兰渝铁路及甘肃的主要物流节点,连通中亚、南亚、欧洲等地区。

近年来,在贵州、四川、甘肃、重庆相继参与建设南向通道后,云南、四川、青海也加入该行列,中新南向通道“朋友圈”逐渐扩大。

本届兰洽会期间,“兰州·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国际合作对话会”在兰州举行,来自新加坡、泰国、越南及中国各地政府、企业、专家代表共商中新南向通道建设发展与创新。“一年多来,南向通道成为西南、西北省区南向出海的一条便捷通道,也是一条复合型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更是未来深化区域产业合作发展的一条综合性战略通道,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甘肃省商务厅副厅长马琨表示。

出席对话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向通道是中国西部与东盟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物流通道、多式联运通道、经济走廊,是市场驱动、地区经贸往来、国际合作深化的必然结果,它对接了“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相关省份的战略需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巨大的想像空间。南向通道建设有利于转变西部经济发展模式,增强西部地区连接世界的能力,加大开放开发力度,有利于形成2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甘肃对参与南向通道寄予厚望

甘肃作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尤其是借助兰渝铁路开通带来的契机,积极参与共建南向通道并对此寄予厚望,着力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兰州中川机场航空口岸、兰州铁路口岸相继封关运行,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进口冰鲜水产品及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进境木材监管区进口业务今年陆续启动。

去年8月31日,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四省区市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的框架协议》。甘肃省自跻身南向通道“朋友圈”以来,积极调动各方资源、集聚各种要素、破解发展瓶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强与东南亚、中亚、南亚等区域经贸合作,构建了开发开放新格局,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长江经济带的有机连接,推动甘肃及兰州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作为甘肃省对外开放的平台,把促进中新南向通道国际货运班列长期、稳定、安全、高效发运作为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突破口和有效载体,与南向通道沿线省区市联系紧密,积极建设协调一致、高效运转的合作机制。自2017年9月29日中新南向通道国际货运班列成功首发以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已累计发运15列426组,货重约12409吨,货值约13927万元。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组织发运的中欧、中亚、南亚和南向国际货运班列总计165列,货值约35亿元。

兰州市市长张伟文表示,兰州和兰州陆港具备较好的战略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功能优势、产业优势,希望兰州市能够充分发挥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的独特优势,与南向通道所涉省区市一起合作,打通对内连接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对外连接东南亚、中亚,并经中欧班列连接欧洲的南北大动脉,在共建“一带一路”,畅通“南向新通道”上形成更大共识,开创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发展新格局。

据马琨介绍,甘肃正着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产业特点、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靶向型产品和出口导向型产业,着力壮大产业体系。马琨表示,甘肃省将充分发挥区位、市场、政策等叠加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重要交通枢纽物流集散功能,搭建对外开放大平台,着力发展通道经济、口岸经济。继续加强与广西、贵州、重庆、四川、青海等省区市的经贸合作、产业对接,推进南向通道铁海联运、跨境公路运输和国际铁路联运协同发展,开展集拼集运业务合作,共同寻求政策支持,联合开拓东盟国际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