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按工龄发放深得民意,政策为何不照此实施呢?

企业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成了职工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于没有一定的固定资产、存款,以及儿女经常不在身边的老人群体来说,养老金的多少直接决定生活质量。

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职工个人和公司共同缴费、多缴多得的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于2014年10月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是由财政负担的,养老金的多少跟职工工作年限、职级直接相关,工龄越长,养老金就越高。

很多企业职工还停留在以前的思想意识层面,并实时关注:2018年养老金会按工龄发放吗?今年养老金会增长多少呢?

养老金按工龄发放深得民意,政策为何不照此实施呢?

现行职工退休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确实有过一段以工龄决定退休工资的时期,按照现在很多退休职工的说法,10年工龄1000元,20年工龄2000元,30年工龄3000元。这样计算养老金貌似很合理,但明显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也没有考虑到职工工作价值的差异性。因此,按照工龄计算养老金是不太合理的,社保部门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

我国现行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大致是一样的,部分地区根据有一定的补贴(国家奖项、独生子女、特供待遇、孤寡待遇等)。

  •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60岁的养老金计发月数为139个月)

  • 过渡性养老金=1.4%×(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指数化月平均工资)÷2×视同缴费年限

  • 退休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养老金按工龄发放深得民意,政策为何不照此实施呢?

企业退休职工养老待遇发展如何?

我国从2005年开始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已经连续上涨了13年,也被称为“养老金13连涨”。人社部曾公布,我国退休职工养老金平均水平已经达到了2362元,比2012年增长好几百。事实上,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事实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是达不到2362元的平均水平的。

由于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实在事比较低,政府曾提出“多项养老”方式,其大致意思是企业退休职工除了依靠养老金以外,还可以考虑银行理财、商业保险、投资等方式养老,鼓励并支持企业设立企业年金,拓宽养老渠道。

这种本意是好的,但这种“隔靴搔痒”的指导性政策实际上没有半点作用:能考虑银行理财、商业保险的退休老人,根本不用考虑养老负担问题;能设置企业年金的经营性单位,必定是金融、保险、科技、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员工本身就有较高的薪资待遇。相反,那些经济效益差的、规模小的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按照最低标准缴纳,又怎么可能为职工设立企业年金呢?

养老金按工龄发放深得民意,政策为何不照此实施呢?

企业职工究竟该如何养老、防老?

关注养老问题的个人,一般都是已经退休的老职工,或者即将退休的私企员工,他们很大一部分的养老金只有1000多元,部分地区能拿到2000多元,在物价、生活负担日益高涨的今天,这点钱基本上是不够用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按照“开源节流”的思想养老、防老,是比较合适的,既然不能“节流”,那就只有“开源”了。

已经退休了的职工,可以去当地社保部门咨询一下是否有“一次性缴趸”类似的政策,如果有,那就赶紧办理。没有退休的职工,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尽量选择经济发达,薪资待遇高的城市;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可以考虑一下国企、事业单位,毕竟这两者福利相对较高,竞争不是特别激烈。

养老金按工龄发放深得民意,政策为何不照此实施呢?

按照工龄发放养老金是不现实的,今年不会,明年也不会。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好过”一点,那就只能提升自己,增强技能和知识储备。“杯水车薪”的政策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自己钱包“鼓起来”才是最实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