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上週六,上海國際電影節又創歷史新紀錄,線上開票5分鐘出票量達15萬張,一小時不到就超越了去年首日的總出票量。這一方面依賴於穩定的線上支付系統,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國內觀眾對電影節越來越高漲的熱情。

從1993年第一屆開始,到今年已經整整25年,上影節的國際影響力和權威性不斷提升,組委會成員也早已經歷了滄海桑田,就連這座城市,也多多少少的在為她而變。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6月16日 - 6月25日

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SIFF)在滬舉行

又一場長達十天的影迷狂歡即將來臨

500多部海內外電影佳作

超過1500個放映場次

全市45家電影院53塊銀幕參與

預計觀影總人次將突破45萬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 去年電影節排隊購票的觀眾

影院:8 → 45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 2004年第七屆電影節期間的上海影城外景

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市政府重要文化舉措,由老一輩電影藝術家張駿祥、徐桑楚、謝晉、白楊、秦怡、吳貽弓等倡議舉辦,經國務院審批同意後,又籌備了一年有餘,世界各國1100餘名來賓出席了這場國際電影盛會,起點很高。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秘書長應邀出席了電影節,並按各項國際標準進行了嚴格的實地考察,於1994年認可上海國際電影節為國際A類電影節(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並非等級),每逢單年舉辦一屆。

當時電影節的主會場設在上海影城,大光明等8家電影院為分會場,共計11塊銀幕,167部影片參加展映。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 深夜的大光明電影院依然燈火通明

到了今天,不僅舉辦週期調整為一年一屆,全上海更是已經有45家電影院53塊銀幕積極參與電影節展映。二十多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呈爆發式增長,商業影院建設速度領先全球,同時也在藝術電影這塊淨土上有所反映。

對更多沒能參與電影節的影院來說,這依然是個不能放棄努力的無上榮耀,商業與藝術兼顧,是影院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觀眾:0 → 50+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 今年開票首日在上海影城取票的老影迷

隨著電影節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這幾年的參賽、參展影片數量都維持在500部左右,並且含金量越來越高。

今年大熱的《小偷家族》《迦百農》《冷戰》三部影片,都與戛納實現了零時差,更多一批影片領先全球首映。這不但產生了巨大的放映需求,也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上海及周邊地區觀眾的觀影熱情。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 《小偷家族》劇照

最開始的幾年,電影節所有售票場次只在參展影院現場銷售,很多市民知道上海有電影節,卻不知道自己可以觀看電影節的影片,對很多人來說,這個電影節“與我無關”。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 第1屆上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無言的山丘》劇照

而在票務電商(起初為本土品牌「格瓦拉生活網」)把電影節場次引到線上銷售之後,SIFF開始真正有了自己的影迷群。

這些人從一開始的0部電影節觀影歷史,漸漸發展到“每年不看個十幾部就無法過夏天的”狂熱影迷,不少人專門請假連刷電影節,最高記錄有人一屆看了50多部電影,完全是“吃住在電影院”的狀態了。算一算60到120元不等的平均票價,這可真的是“痛並快樂著”了。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 去年《晝顏》見面會開場前美琪大戲院門前的人群

能撐起如此火爆市場的,當然除核心影迷之外,也少不了普通市民,以及長三角各城市觀眾的參與。官方數據顯示,今年首日售出的38萬餘張電影票中,來自浙江和江蘇的影迷線上購買的電影票總數均超過萬張,而北京和廣東的訂單總和也有近萬張。

可以說,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前提下,上影節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的電影消費觀念。

市場:寒酸 → 搶手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 著名的排片老兵四眼老王,來源見水印

國際A類電影節的標準是展映、評獎和市場3個要素皆備,前兩者不算個難題,但市場這一塊,據電影節老兵「四眼老王」透露,一開始是“很寒酸”的。

老王回憶稱,當時來參加電影市場的廠家非常少,上影廠、北影廠、八一製片廠,還有一家海外的片商,也是唯一一家來自海外的廠家。“就在會議室搭幾個架子,佈置一些海報,再放一些桌椅,一個電影市場就這麼建立了。”

到第三屆時這個狀況已經明顯好轉,像華納兄弟、索尼、福克斯這樣的美國大公司也加了戰局。而在二十多年後的2016年,已經吸引到243家國內外展商參加,海外展臺比例超過40%,吸引全球專業人士16000人次,展位面積19000平方米。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 如今,電影交易市場每年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

2007年,上影節增設了電影項目創投(SIFF PROJECT),旨在溝通產業資源,扶持華語新銳影人,促進中外合作。截至今年,已促成52個電影項目的拍攝製作,其中不乏在各大影展上摘金奪銀的作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到電影行業中。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 項目創投洽談會現場

與此同時,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票房也在逐年創新高。原本以追求電影藝術水準為目標的電影節,並未想過要靠票房盈利,卻終究無心插柳柳成蔭。

「電影節獨家售票平臺」變成一件名利雙收的事,2015年淘票票以高額票房保底,接手了上影節線上票務銷售工作,格瓦拉生活網失去了重要的品牌業務,並在接下來的資本鬥爭中敗下陣來。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影院周邊商圈發展

每年6月,上海的小龍蝦銷量都會暴漲,這一方面是由於夏天本就是吃小龍蝦的最佳季節,但真正把“龍蝦啤酒”推上「宵夜王牌」寶座的,正是上影節。

如果你恰巧是電影行業從業者,或者身邊有一批狂熱影迷,那麼電影節期間被約出去“搓”幾頓小龍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大家白天都忙著跑電影市場、做發佈會,或是趕場看電影,只有到夜深人靜時,才有時間在影院附近找個還在營業的館子,吃上一頓像樣的晚飯。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上海影城邊上的新華路小龍蝦一條街,就是這樣火起來的。大光明電影院東側的黃河路小吃一條街,每年夏天也格外熱鬧,路口國際飯店的招牌蝴蝶酥,在電影節期間每天也總能多賣幾十份。

願大家度過一個精神和肉體都豐足愉悅的電影節。

辦到第21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點點改變了這座城市!

▲ 《芬妮與亞歷山大》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