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引發世界原油市場再平衡難題

從世界石油市場的角度看,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攪動了正在尋求的再平衡。從伊朗方面看,伊朗的應對態度雖然較為強硬,但行動較為理性,試圖挽回不利局面。從伊朗原油進口國的角度看,將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需要承受國際市場供需失衡所導致的高油價風險;另一方面,需要尋找新的進口原油資源以滿足對原油的需求。

5月8日,美國高調宣佈退出伊核協議併發布聲明稱,將對伊朗重啟制裁,對伊朗能源、石化和金融等關鍵經濟領域產生重大影響。6月26日,美國政府進一步明確希望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所有國家在11月4日前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否則將面臨美國製裁。同時,有美國高級官員表示,此事已被定為美國國家安全層級最高的事項之一,不會給予任何國家豁免。受此影響,全球原油價格猛烈上漲。這成為正在謀求再平衡的世界原油市場的最大攪局事件。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引發世界原油市場再平衡難題

伊核協議簽訂之時就已經埋下美國退出的種子。《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即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伊核協議。該協議於2015年7月由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伊核問題六國經過長達9年的長跑談判而達成,被國際社會視為歷史性的協議,對解決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具有示範意義。該協議簽訂之後,雖然經過聯合國安理會的一致通過,但當時的奧巴馬政府鑑於共和黨控制美國國會並沒有尋求國會批准而使其成為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大大降低了對美國政府履行協議的力度,以至於在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期間就有多位競選人表示,當選後將廢除伊核協議。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成為總統之後宣佈退出該協議就在情理之中。

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協議的主要考慮有三個原因。一是美國與伊朗是政治上的“死敵”。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新成立的伊朗政府扣押了美國大使館人員作為人質,引發了兩國的根本性對抗,併成為兩國之間不可逾越的“舊仇”。敘利亞危機之後,鑑於伊朗與敘利亞阿薩德政府同屬於伊斯蘭什葉派,伊朗在敘利亞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抗中扮演了支持阿薩德政府的角色,再加之俄羅斯對敘利亞現政府的支持,使敘利亞問題久拖不決,美伊之間再填“新恨”。二是伊核協議被認為美國做出了巨大讓步,而伊朗是最大的贏家。從協議的條款看,並沒有全面禁止伊朗的核活動,並在未來為解禁對伊朗的武器禁運確定了時間表。為了美國在中東地區及其盟國的安全利益,特朗普政府希望永久限制伊朗鈾濃縮活動,而不是協議規定的從2025年起部分放鬆,並將限制伊朗彈道導彈項目和伊朗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動作納入核談。三是在伊核協議簽訂之後,伊朗從石油出口中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伊朗的石油出口從協議簽訂之前的100萬桶/日恢復到210萬桶/日左右,沒有受到歐佩克達成減產協議的任何影響,多獲取的石油收益超過千億美元,穩定了伊朗的經濟形勢,並使伊朗有能力介入敘利亞戰爭和也門內戰,被美國認為對中東地區國家加強了什葉派的滲透,影響中東地區地緣政治形勢的發展和演變。一旦伊朗在中東地區做大,將對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產生重大影響。

但是,從世界石油市場的角度,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攪動了正在尋求的再平衡。在協議達成的2015年,世界石油市場正在經歷慘痛的低油價,原油供給超過需求,市場嚴重失衡。低油價使產油國飽受衝擊,經濟陷入低迷,貨幣嚴重貶值,國家財政收入銳減,民眾社會福利降低,產油國政府感受到了極大的維持經濟社會穩定的壓力。沙特阿拉伯政府開始尋求其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的上市,俄羅斯政府尋求向國際資本市場減持其持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的股份……各產油國使出了渾身解數。為了促使油價走出低迷,歐佩克與俄羅斯等主要非歐佩克產油國在2016年艱難達成原油減產協議,促使國際油價出現了較快回升。但是油價上漲之後,為美國頁岩油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美國頁岩油產量持續增加,超過700萬桶/日,佔美國原油產量的比例達到65%以上,導致美國實現了追求已久的能源獨立,解除了1975年制定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國原油出口量屢創新高,日前已達到創紀錄的300萬桶/日,較2017年平均出口150萬桶/日實現了翻番,成為僅次於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國,大大擠佔了歐佩克的原有市場份額,抵消了歐佩克成員國減產的效果,引發了歐佩克內部終止實施減產協議轉而增產的巨大爭論。恰恰在此時間點,特朗普不斷抨擊歐佩克的減產政策,指責歐佩克操縱國際油價,推高了國際市場價格,要求歐佩克增產100萬桶/日。而在歐佩克艱難達成增產協議之後,美國宣佈,所有國家應在11月4日前停止進口伊朗原油,否則將對進口伊朗原油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引起了國際原油價格的快速上漲。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對於其制裁伊朗的政策應做過評估,試圖通過施壓歐佩克增產而抵消因制裁伊朗所導致的國際原油市場供應量的減少,以維持國際石油市場和油價的基本穩定。正是基於這樣的邏輯,美國已經為即將到來的11月4日全面禁止伊朗原油出口做準備,這就是日前媒體透露特朗普與沙特達成增產原油200萬桶/日的重要原因。這表明,美國正在對制裁伊朗進行全面的準備和政策效果評估,需要沙特等有閒置產能的產油國能夠增產以彌補制裁後國際原油市場供應減少形成的巨大缺口,儘可能減少因制裁對世界原油市場和全球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獲得伊核協議其他五國,特別是英法德三個國家的支持,編織完整的制裁網,實現全面制裁伊朗的預期效果。這將對當前正在尋求再平衡的國際石油市場產生巨大沖擊,有可能使國際原油市場從供過於求突然間轉變為供不應求。

按照美國目前的制裁目標和公佈的制裁口徑,最終要使伊朗的石油出口降至零,這標誌著美國要對伊朗實施全面的石油出口禁止性制裁。按照伊朗《金融論壇報》的報道,2017年在歐佩克和其他原油生產國家減產、去庫存時,伊朗出口原油和天然氣凝析油近10億桶,平均262萬桶/日。伊朗出口的原油62%銷往亞洲、38%銷往歐洲。一旦實施制裁,將對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主要進口國產生較大影響,需要積極研究和應對。

從伊朗方面看,應該意識到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可能對伊朗產生的嚴重後果,所以目前伊朗的應對態度雖然較為強硬,但行動較為理性,正在與協議其他五國謀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試圖挽回不利局面。但實際上,如果參與協議簽署的英法德三國迫於壓力向美國傾斜,將使伊核協議真正的名存實亡,伊朗不得不預防性地抬高調門,聲稱將重啟核設施,並不惜封鎖石油運輸咽喉要道霍爾木茲海峽截斷中東地區對世界原油市場的供應,頗有破釜沉舟之勢。而一旦果真這樣實施,則可能引發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深度介入,甚至不排除發生戰爭的風險,嚴重打擊全球原油市場。

從伊朗原油進口國的角度看,將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需要承受國際市場供需失衡所導致的高油價風險;另一方面,需要尋找新的進口原油資源以滿足對原油的需求。如果依然進口伊朗原油,將面臨美國實施的二級制裁,使其不能進入美國主導的SWIFT(環球同業銀行結算系統)美元結算系統,增加進口企業經營風險,對這些企業使用美元開展國際貿易產生深刻影響。如果英法德三國參與制裁,則意味著歐元結算通道也不再暢通,進一步增加了進口伊朗原油企業所面臨的風險。這需要進口伊朗石油的國家需要從政治上做出決斷,是完全配合美國實施的對伊朗制裁,還是另闢蹊徑,研究實施人民幣等其他貨幣結算、建立專門從事進口伊朗原油業務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加強貨幣互換等央行之間的協作等措施,擺脫美國製裁,支持本國企業繼續開展與伊朗的石油貿易。

總之,美國與伊朗是一對延續了幾十年的“宿敵”,加之雙方對中東地區利益和影響力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具有較強的國內民意基礎,美國對伊朗實施全面制裁幾無更改可能。只不過由於歐洲與伊朗的貿易關係更強,美國希望英法德等歐洲國家能夠配合實施伊朗制裁,以編織成完整的制裁網,使歐洲不對伊朗出口的原油提供航運保險,以及將伊朗排除在美國主導的SWIFT系統之外,不能開展美元和歐元國際貿易結算,徹底堵死伊朗開展國際貿易和向國際石油市場出口的結算路徑。美國製裁如果得到嚴格實施,國際原油市場供應將銳減,嚴重打擊正在尋求的再平衡,而不得不迫使沙特等原油產能閒置的國家實施增產以彌補供應缺口。面對這樣的形勢,伊朗幾乎沒有更好的良策可以有效應對,而伊朗原油的主要進口國需要未雨綢繆,早做決斷,做好預判和預案以有效應對。(作者:馮保國,為能源戰略學者)本文由(石油聘oilpin.net)小編髮布在今日頭條號,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