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有何不同?

我最開始是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說實話,這門學科帶給我許多收穫,也不像社會所流傳的一樣就是單純洗腦的學科,通過這門學科我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也帶給了我更多的反思。最近一直在找比較教育的資料,看到了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教育,新加坡的教育做的非常出色,我突然又想談談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當然在這個國家,一般叫做公民教育或者道德教育。

新加坡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有何不同?

新加坡這個國家可以說是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典範,政府始終把“反覆灌輸相同的基本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放在首位,他們高度重視對國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加坡地少人多,資源缺乏,人種複雜,宗教信仰多樣 ,只有人力資源豐富和地理位置重要這兩個優勢。新加坡地處歐亞兩洲交通要衝.經歷過約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統治後1965年獨立。新加坡政府認為,在這樣一個人種、信仰、道德價值觀念都是多樣化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首先應該培植公民的國家意識,使人民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都能和平共處、團結合作,形成凝聚力。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內容、原則,它的走勢與現狀,都與獨立後面臨的問題有關,與治國理論相一致。在這樣的前提下,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從一開始就具有了很強的政治目的性,對於整個思想政治教育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國內民族、宗教問題尖銳複雜,妥善處理這一問題,關係新加坡國家政權的穩固與否。其文化上呈現出極其複雜的多元化色彩。如:語言上,僅官方語言就有4種,即馬來語、華語、泰迷爾語和英語;再加上馬來語、華語中各自的多種方言特色,使新加坡成為世界上語言結構最為複雜,多元化最為突出的國家之一。宗教上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只有280多萬人口的島國,然而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宗教大觀園,除了擁有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興都教、耆那教、錫克教等各大教派外,還擁有最古老的猶太教、拜火教等。

因為人口70%是華人及其後代,承揚華人文化傳統和儒家價值,進而在全社會建立共同價值觀成為新加坡治國治世的靈丹。新加坡是個法制社會,更是個倫理社會。在推廣儒家倫理方面,進行了成功的實踐。新加坡在謀求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得不依賴西方科學技術。而伴隨著西方科技引入而來的是西方腐化與頹廢的價值觀和風尚的入侵。犯罪、吸毒、色情、植皮、離婚、墮胎等隨之而生,造成了社會道德危機,導致了東方優良傳統和價值的失落。針對這種道德危機,李光耀倡導了一場“文化再生”運動。他在1978年國慶獻辭中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先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的價值體系。”1982年春節,李光耀號召新加坡人要保持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雖然和中國的儒家文化有密切關係,新加坡和大陸的關係很多時候並不友好,雖然我們在廉潔政治和一些教育學習她,但新加坡這個小國有小國的危機感,也不願意成為中國的附庸,並且在諸多政治觀點上保持異見,實質上同種不同心。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現代化的總任務的,隨著國家現代化在不同階段上的要求來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新加坡政府是本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者、設計者、施工者和推動者。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工作途徑分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性教育,一般來說這也是各個國家主要的途徑。在新加坡進行政治教育或者思想教育,主要有兩種行動可以歸納出來:

新加坡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有何不同?

一是新加坡社會認同工程,主要是“家’’觀念的形成、種族和諧政策和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養成三領域,在種族和諧政策中包含了語言、宗教文化、少數民族、混居以及倡導新加坡的特色文化,所以不要以為只有我們倡導特色文化,新加坡也是一個倡導特色文化的國家。

在1991年,經反覆討論,新加坡國會批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制訂了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眾均能接受的國家意識: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植,尊重個人;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並且很有特色的就是,新加坡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提出“八德”的概念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賦予這些古老的儒家思想現代意義;所謂“忠”就是愛國,忠於國家,就是把國民培養成為具有強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才敬賢;“仁”與“愛”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愛精神,要關心他人;“禮”和“義”就是講究禮貌和禮節,對外國人不要卑躬屈膝,對同胞應一視同仁;“廉”就是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規範,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員樹立為國、為眾人服務的思想,要有為國為民犧牲的精神;“恥”就是指人們的羞恥之心,號召國民堂堂正正做人,為社會進步、富國強民做貢獻。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傳統思想,更便於被各族人民所認同。比較起來我們倡導的什麼“八榮八恥”反而像是忘掉了自己的文化一般,守著金山而不知,反而追求大而化之的套話。

二是新加坡的文化再生運動,文化再生運動的主旨是反對全盤西化、倡導東方價值觀。“只有挖掘自己的歷史才能發現新的亞洲”,通過發現和倡導“亞洲價值觀”來擺脫殖民統治造成的西方文化的陰影,樹立新加坡在文化上的自信。新加坡倡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的思想,在上個世紀新加坡進行工業化的同時,在不斷加強思想教育,要守住新加坡的“根”———“東方價值觀”,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新加坡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有何不同?

說實話,研究中國和新加坡思想教育的文章檢索出來不少,大多都有點牽強,為了扯上關係而扯上關係,原因就在於文章為了不重複就只好開闢新的角度,有些角度就很過分了,反正好不好都能借鑑,寫出來就行,這也是這門學科的一些缺陷,特別是看“思想政治研究”“思想教育研究”上面的一些文章,作為權威文章但仍然經不住考驗,還記得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反對黨八股”嗎?我清晰的記得幾條,一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二是裝腔作勢,藉以嚇人(借當權者的話來當聖旨);三是無的放矢,不看對象,記不住了後面還有幾點,應該這三點在今天還是具有批判力的。

還是談到新加坡的政治教育,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在這個多元的國家培養新加坡人,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新加坡實行的政治觀念是西方的一套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塑造就不是特別濃厚。反觀國內的這個方面,比如加強意識形態、核心價值等等,就比較重視,原因也有外部的環境制約,在比我們發達的和比我們不發達的主要國家,實行的都是另外一套的政治意識形態,當我們接觸到其他的世界的時候,就只有一種信息被傳播過來,那就是西方的一套理論,當許多國人在我們現行的一套理念下成長,突然接觸到另一世界的思想,會不會產生一種思想震驚而導致意識形態的變化呢?這些可能所謂加強意識形態的原因。在宣傳的“四個自信”中,很多時候看來,是的確不夠自信,如果自信,還擔心什麼民眾被西方的理論、制度、文化毒害嗎?所以要加強。新加坡就在於它能夠直接藉助西方的主流文化和東方的文化來融合,公民教育自然就能夠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這也是美國的特色,美國也是通過公民教育和宗教教育來宣揚他們的政治思想的。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如此,首先不考慮誰優誰劣的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共同體來說,都希望在這個政治共同體之下奉行所期望的一套思想,這套思想和這個政治體制是密切掛鉤的,任何國家都會在教育中貫穿主流的價值觀念,東西方社會都是如此。在之中的個人,就需要自我判斷力了!

[戊戌年 五月初八 夏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