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第一首詩歌,讓後世帝王憎惡,卻能從原始社會流傳至今

4000餘年前,帝堯在位,天下太平。一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在田間勞作。老人心情舒暢,用鋤頭敲擊土壤作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詩歌被記錄下來,流傳至今。《擊壤歌》是我國最早的一首詩歌。帝堯之前,虛無縹緲,縱有詩歌傳世也難證真假。

中國的第一首詩歌,讓後世帝王憎惡,卻能從原始社會流傳至今

諸子百家中,道家是最樸素的一家,也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家。儒家是古非今,總想著“先王治世”;道家更甚,它所向往的是原始社會人們矇昧的時代。原始社會,人類剛剛超脫於動物,無機巧、無知識,行事多依本能。所謂本能,便是天性。道家所希求的也就是天性。《擊壤歌》就是一首上古先民所作,充滿道家思想的詩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先秦之時,普遍一日兩餐。吃完早飯去幹活,收工歸來吃晚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自己打井自己喝、自己種田自己吃,人們間交流極少,正反映了“小國寡民”的狀態。帝力於我何有哉:帝王和我有什麼關係?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下,和外人的確沒什麼關係。

中國的第一首詩歌,讓後世帝王憎惡,卻能從原始社會流傳至今

而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階級開始分化,國家出現。人們分成了兩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土地上的一切人,都成為君王的私產。此時,“帝力於我何有哉”就是絕對的政治錯誤。

到了封建社會,集權制出現,君主的權力進一步增強。漢朝,冒犯皇權便是“不敬”之罪。到了唐朝,更是將“大不敬”列入“十惡”,不赦之罪。“帝力於我何有哉”這句冒犯皇權的話自然被皇帝們厭惡。

中國的第一首詩歌,讓後世帝王憎惡,卻能從原始社會流傳至今

那麼,為什麼這首《擊壤歌》可以流傳至今呢?因為此時的統治思想是儒家,而儒家一貫“是古非今”,把堯、舜、禹當作上古聖君。帝堯時代的《擊壤歌》自然受儒家保護。皇帝們再厭惡也無可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