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漁業通信變奏曲:從無線電通信到手機即時掌握

這是一幀拍攝於1975年夏天,被家中小孩剪切的照片,已經43“週歲”了。照片背景的大樓是建在東山島城關鎮(今銅陵鎮)大澳漁港附近山坡的閩南漁場指揮部。照片中的人物兩位是本部電訊科維修人員,其他五位都是電臺報務員,除了靠前戴手錶的筆者是本部報務員,其他四位是兄弟指揮部來協助工作的。

東山漁業通信變奏曲:從無線電通信到手機即時掌握

閩南漁場指揮部無線電臺岸臺(統稱總檯),日常負責對在閩南漁場(北起福建省晉江圍頭,南至臺灣深淺灘)作業的各地漁船電臺發佈漁情、天氣預報和通知等,並接收各個電臺發來的漁情、險情等。

那時距改革開放還有三年,東山島上三層樓很少,這座辦公樓建成後一時成為引人注目的建築物。一天,幾位同行工作之餘,剛好有一位好友照相機剩有幾張膠片,就叫他貢獻出來給我們留影。每當與這幀老照片對視,總會勾起筆者對昔年漁業通信的回憶,40多年前敲擊電鍵的聲音彷彿又在耳畔迴響。

1974年3月筆者被選調到省水產廳轄下漁業電臺當報務員,也是從那時起,才真正對無線電通信在國計民生中的地位、作用有較多認識和體會。無線電通信以其迅速、準確、無誤的特點,在漁業生產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一次,東山島銅山公社好幾艘漁船開往澎湖海區捕撈作業,漁船開航不久,筆者就接到生產科送來最新漁情通報,說是有個海區黃花魚旺發。當時我剛關機下班,按規定必須1個小時後才發報。我想如果再耽誤1個小時,所有漁船離魚發海區就越遠,若折回去不但要耗費大量柴油,而且貽誤捕魚的有利時機。筆者果斷請示臺長並徵得同意開機呼叫,及時將這份有價值的漁情發了出去。幸好有部電臺抄收到電報。那時船與船之間特別強調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通過大家互相轉告,很快有一些漁船掉轉船頭趕赴魚發海區捕撈。漁民們個個喜笑顏開地說:“如果沒有無線電及時通報漁情,就沒有這次大豐收!”

東山漁業通信變奏曲:從無線電通信到手機即時掌握

那個年代在漁船上收發電報很麻煩,不但手段原始,而且要克服風浪顛簸、人員暈船等困難,最主要的是漁業通信設備鳳毛麟角。有一次,一艘機器發生故障的臺灣漁船在東山島澳角村南面海域漂流了整整一個晝夜,不巧又遇上大風。海浪湧進了船艙。船上五名漁民命懸一線,無奈地跪在船板上燒起香來,祈求天公保佑。危急關頭,正在返航中的澳角村漁民小郭發現了險情,立即前往搭救,並招來一艘大船,經過一番搏風擊浪,好不容易把臺灣漁船拖進了漁港維修。臺灣漁民噙著淚花,道不盡千恩萬謝但又不無遺憾地說:“要是通信設備發達,就能更迅速更及時地投入搶險救災。”

終於盼到這一天,改革開放後,漳州各漁區逐漸用上在當時算是“先進”的船用無線對講機。1988年3月21日,東山縣閩東漁1203號燈圍漁船在海上被土耳其一艘萬噸貨輪碰撞後沉沒,及時通過對講機向漁業信息站呼叫,並由信息站緊急呼叫周邊漁船迅速趕赴事故發生地施救,使該船人員全部脫險。1993年東山島實現全縣電話程控化、傳輸數字化,並在漳州市率先實現村村通程控電話,通信的發展給東山島海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成為小康建設的“信息橋”。

東山漁業通信變奏曲:從無線電通信到手機即時掌握

東山島是福建重點漁區,過去由於氣象預報手段比較落後,特別是海上作業氣象實時信息獲取困難,給安全生產、及時出海救生等留下許多隱患。2002年7月15日,由東山縣氣象局投入12萬元與東山移動通信公司聯合開通移動“121”氣象聲訊臺,依託移動通信公司通信網絡以及該公司投資250多萬元在兄弟島開建的福建首家海上移動通信基站,實現海陸無縫覆蓋外,在閩南漁場作業的漁民只要用手機撥打氣象聲訊臺,就可以獲得實時及近期的天氣、海浪、颱風等氣象預報,使風雲不再莫測,有效地保護漁民生命財產安全。2010年初東山縣電信部門在東山投資2350萬元,新建3G功能基站78個,成為全省第一個實現村村開通電信3G網絡的縣,信號覆蓋閩南、臺灣淺灘、粵東漁場,漁民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上,可隨時通過手機視頻與家人或水產品購銷商聯繫。這猶如給海上作業的船隻安上“千里眼”“順風耳”,讓商船、漁船在海上能隨時掌握“三情”(風災情、魚汛情、市場行情),對促進漁業生產、產品銷售、確保漁民船員生命和財產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40年來,東山漁業通訊工具早已鳥槍換炮。與當年使用的電臺比較,當今的手機堪稱一部超高級的微型電臺,千里之遙打電話、發微信須臾可達。海洋漁業通信的發達,不但方便了漁家人,而且使他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捕金撈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