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历史

中华养生源远流长,注重养生,才能远离疾病,获取更多养生知识,请点击右上方“关注”

“吃”的历史

《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按照传统的“五行学说”,“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均对应中医的木火土金水、青赤黄白黑及肝心脾肺肾等。无论是谷物还是肉类或是蔬果,都是饮食构成不可缺少的物质,就像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是大千世界的组成要素一样。

古时的这些养生理念,与现代营养学所提倡的全面而合理的膳食营养观不谋而合。

“吃”的历史

传统意义上的“五谷”有一种说法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广而言之,谷类、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都可以称为“五谷”或“五谷杂粮”。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黄土地孕育了我们的文明,所以谷物对于中国人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谷物不仅是自然赠与百姓的食物,也是构成我们血肉之躯的重要物质,是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果”最初指枣、李、杏、栗、桃等古人常见的果实,随着时代变迁,各种水果、坚果都可以被统称为“五果”。李时珍说,五果“辅助粒食,以养民生”,可见也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助”即佐助、帮助的意思。

“五畜”原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肉类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可以增补五谷主食营养的不足。古人说“五畜为益”,就是指血肉有情之品对人体有补益作用。

“五菜”最早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现在其中的很多已不再被人食用,而“五菜”的概念也随着人们餐桌上品种的变化而不断扩大。现在,五菜泛指所有的蔬菜。“五菜为充”说的是蔬菜能够对人体健康起补充作用。

“吃”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老祖宗提出的这一观点,至今仍被人们认为是十分科学的,它强调了饮食成分必须互相搭配,相对平衡,不可偏食,否则易生疾患。如平素经常大鱼大肉,水果、蔬菜吃得少,长久以往就会出现便秘、“四高”等病症。

说起用餐,远古是有什么吃什么,因为食物数量经常得不到保障,时常会忍受饥饿。直到夏商周时期,人们定时吃饭,出现了一日两餐制。第一顿饭称为“朝食”或“饔”(yōng),在上午 9 点左右就餐;第二顿饭称为“食”或“飧”(sūn),大概在下午 4 时左右用餐。

那我们现在的一日三餐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据李春光《吃的历史》一书的考察,一日三餐制始于汉朝,时称“三食”。

“三食”中的第一顿饭为早餐,一般是天色微明之后,时称“寒具”;第二顿饭是午饭,时称“中饭”“过中”,一般在正午时刻;而第三顿饭则为晚餐,又叫“晡食”,大约在下午 3 点~ 5 点。今人的一日三餐与汉代的三餐除了午餐时间相同外,其余两餐的时间晚了 2个小时。

“吃”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