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内江两处糖业遗址,追寻甜城糖文化遗韵

今属资中辖地的银山镇,建置历史久远。隋义宁二年(618年)在今银山镇置银山县。宋乾德五年(967年)废后并入盘石县,改名银山镇。因地理位置重要,历为军事、巡检、驿站、邮政要冲。

探访内江两处糖业遗址,追寻甜城糖文化遗韵

民国时期,银山糖酒工业兴盛,远近闻名。代表性的遗存物今存两处:其一,镇附近狮子山高氏糖房为代表的传统家庭作坊式糖房、漏棚;其二,以生产高浓度,可替代航空动力原料的资中酒精厂。对于“甜城”内江来说,糖业虽已渐渐远去,但其遗留下来的文化却越来越受到市民关注。

探访内江两处糖业遗址,追寻甜城糖文化遗韵

▲俯视高氏青瓦糖房屋顶

从内江市东兴区公安分局退休的高华仲,为内江民国时期糖房业主高代兴(雅称高百万)的孙辈。高代兴为内江开办糖房的成功人士之一,先后在内江双才镇花子坪、资中银山镇开有糖房、漏棚。高华仲对祖父搞糖房、甘蔗种植等较为熟悉,遂退休后闲暇之余,还担负了参加撰编内江《高氏族谱》的族内文化建设之事,其祖父的糖业兴族史亦属收集范围。

此次银山之行,同道的有内江师范学院孟光全教授和文史爱好者刘玉江。车过银山镇区,再过金紫桥,顺右手一条刚修建的土胚子“村村通”公路上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边的小山丘上的几砣巨石,名“五块石”。因扼古成渝大道,邻沱江水道,此处,明代曾被作过航空标记,也曾设置银山巡检司的检查点。不远处,见山腰一片黑瓦房,那就是高氏糖房遗址地

探访内江两处糖业遗址,追寻甜城糖文化遗韵

▲原高代兴旧糖坊遗址

环视四野,糖房依山面水,水、陆运输极便。房后为酷似侧卧狮子头像的山头,前方视野开阔,有山、有水、有久远的糖酒文化,自然景色与人文历史相融,置身于此,心情愉悦。其景,美不胜收。

其间,高华仲向我们讲述了他祖父高代兴在银山创业时的故事

上世纪30年代,资中驻军为川军师长王瓒绪,他主持筹资修建成渝公路资中段时,采取变卖宫、庙、祠……等公共设施,将所得资金用于筑路所需。勤俭持家、善管理的高代兴在开办的内江便民乡(今名双才镇)花子坪糖房获利后,闻资中银山镇的银山寺卖庙产信息后,将其庙产300亩地买下。在交付购地资金时,一次付清款,王瓒绪见后,称“此人必有百万资产。”“高百万”名,不胫而走。

探访内江两处糖业遗址,追寻甜城糖文化遗韵

▲高氏糖房后辈(左一)向来访者讲述糖房旧事

之后,高代兴自行设计并亲自督工,历时3年,花巨资,按糖房、漏棚,兼俱居家、养殖于一体,相对完整又各自独立,二横三进,四合院的思路,建成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庄园式建筑群。

探访内江两处糖业遗址,追寻甜城糖文化遗韵

▲残存高大石方柱

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遇一次意外火灾,将正堂屋部分房屋烧毁,片瓦不存。这就是糖房遗址现场所见房屋中部裸露房屋石柱。其余两侧各类房屋由于火灾后无人居住,已显破旧状,但从尘土中依然能读出其辉煌的过去。

探访内江两处糖业遗址,追寻甜城糖文化遗韵

▲上世纪90年代,一次火灾高氏糖房部分房屋烧毁

房屋形制为川南民居式,用石柱加土木穿逗串架结构,显大庄园气象,乡土地域建筑文化特征明显。其支撑主要建筑房梁的是五六米高,宽40至50公分的石柱,可见房屋的高大、坚固,这也是我们今日能见其房屋轮廓的原因,石柱能抗火。与造房主的建筑风格一致,先于此房的内江双才花子坪高氏糖房残留的原牛圈房,还幸存有两根支撑房屋的石质方柱。时年八旬的高华仲老师记忆力不减,在现场为我们讲述了糖房的主要建筑八角亭:八角亭用16根高2*5米,直径约50公分的石方柱,其余用沙木横梁,房顶为尖形,屋顶实际是用的一口大缸反扣上,即为亭顶,既美观,又防雨水,简易、实用。

探访内江两处糖业遗址,追寻甜城糖文化遗韵

▲双才镇花子坪高代兴糖房旧址

正堂屋的两边分布的是主人的居室、藏贵重物品的密室,以及灶房、糖业工人住处……还有其他配套设施。堂屋左侧,一间约10余平方米的房屋,高华仲说这就是祖父居室。屋室显狭小,似乎与主人开双糖房的身份不相符,但从侧面亦可看出“高百万”生活的质朴、勤俭,居室的简约。此房屋门的后面,有一方形洞,是主人储藏金银、契约等要物之处。出于好奇,我们几位分别都伸手进洞内试摸了一下。该洞的左、右、下三个方向都开凿较深,便于藏物品。这是那个时代富有人家必备防范措施,因时有匪劫现象发生。

穿行于旧糖房遗址中,原糖业工人住处、堆放甘蔗地、糖成品库房及牛棚、猪圈……依稀可见。

宅院前的一口石砌深池,池塘具有观赏、养鱼和洗农具以及为糖房提供用水、防火灾等多功能。池塘旁原有一个大型花园,植四季花木,环境幽雅。

探访内江两处糖业遗址,追寻甜城糖文化遗韵

▲遗留的古井

银山寺高氏糖房,内江资中农村糖业主的原始遗址幸存地,是一处十分珍贵的糖文化遗产。在传统制糖作坊纷纷被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取代的今天,高氏糖房遗址的意义,不言而喻。

银山镇主街上的资中酒精厂,抗战时期为国家生产急需的高浓度酒精作为航空燃料而闻名。其名,亦因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到厂考察并向世界宣传而名传世界。资中酒精厂始建于1939年,次年3月正式生产糖蜜、酒精。1945年后,该厂改名资川酒精总厂,辖8家省内酒精厂,成为当时四川重要的核心生产基地。

高华仲告诉我们,他在银山高氏糖房祖父处生活的时间较长,多次看见祖父参加酒精厂修储备糖浆的糖池:用的是条石砌筑,为保证浆液不泄漏,池底和池周均用三层条石码叠,最后用水泥嵌缝。池为能容近万吨的大池子,真是百年大计工程。另还参加了建筑酒精高塔、水池等。水池长30米、宽10米、深4米。池塘内常年储足水,以应糖房、酒精生产所需。

资中酒精厂广募社会资金,高代兴即为股东之一。提起参股一事,高华仲老师说是以“荣华”号入的酒精厂股。查高家族人,并未有此名者。究其族内秘:是以字辈,即高代兴下一辈为“荣”字辈;再下一辈为“华”字辈,以两辈人的“荣”、“华”两字入股,其寓意,盼高氏一族的家业能二代、三代……延续发达。

高代兴共有9子。长子高荣森,高荣森即为高华仲之父。高荣森的糖号为“荣森祥”。

在酒精厂旧址,高华仲四处寻找他少年时的记忆:糖库房已经风化的四壁;酒精车间高楼依旧……在石砌糖库房旁,一棵儿时所见的黄桷树已长成枝叶繁茂的大树了。他与孟教授两人牵手围了一下,刚好合围。

这人、这房、这树,就是70多年前为抗击日寇而努力生产战时急需酒精的见证。这里弥漫于空气中的酒精气味,勾起了高华仲老师对记忆中当年酒精厂生产酒精时火热的场景。

酒精,也是内江、资中近代工业的肇始标志。

银山古镇,遗留见证内江从传统制糖走向机械化制糖及制造酒精的两处重要糖酒生产现场遗址,非常珍贵,应该好好保护并加以发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