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塹壕內部結構是怎樣的?

武器裝備秀


一戰的殘酷性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雙方總的傷亡數量在1000萬人以上,如此空前的戰死人數正是因為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擁有以塹壕為依託的火力投射能力大大超越了進攻方的防護能力,而與此同時,科技卻無力支撐進攻方進行作戰方式的變革。

上圖為一戰塹壕的總體火力配置圖,其縱深可達數公里之多,各種步槍、機槍、火炮火力分梯次配置。

最前線會設置三到四層鐵絲網,敵軍士兵進攻到此必被鐵絲網所阻攔,如果使用工具破拆勢必要停留很長時間,這個時候戰壕中的步槍以及後方的機槍巢會有充足的時間發揚火力。在陣地的最後方佈置有大口徑火炮陣地,其實在很多戰鬥中,步兵根本衝不到鐵絲網位置就已經被炮火覆蓋掃平了。

除了最前線的步兵戰壕,後方還設置有多道備用戰壕,以及交通壕和戰備壕。一旦前沿陣地被突破,士兵可以順勢撤到第二道防線逐次抵抗。交通壕保證前線兵力不足時及時補充兵員或者將前線人員根據作戰情況及時調配到最激烈的作戰地點。戰備壕中儲存有大量的食品和彈藥,是整個戰壕體系的有力支撐。

具體到單個戰壕的修築,其設計是非常科學而合理的,深約三到四米,足夠的深度使防禦炮擊成為可能,不至於兩三輪炮火打過來,戰壕被抹平這一現象出現。但帶來的問題是士兵無法直接站在戰壕中開槍,於是在面敵一側設置了射擊臺,這個射擊臺高於戰壕底端,高度正好可容一人探出頭來射擊。

背敵一側設置防炮洞,很多夥伴可能有疑問,為什麼不放到面敵一側,這樣對炮火的防護能力豈不是更好?事實上放到對側之後對防護能力的提升有限,關鍵是影響胸牆的穩定性。而放到背敵側,在敵軍炮火結束之後,向前跨一步就可以直接進入射擊位,更加方便。

成噸的混凝土和成品鋼材以及木材組合建造了堅不可摧的戰壕,沒有一定工業能力的國家斷然無法支撐這樣現代化的龐大戰壕體系。塹壕戰打的仍然是國力。


武器裝備秀


塹壕戰,是利用低於地面,並能夠保護士兵的戰壕進行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西線戰場上,塹壕戰給交戰雙方,造成了極為慘重的傷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的戰壕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上的塹壕,規模可以說是非常龐大。這裡的戰壕,從空中來看,都是彎彎曲曲的,呈鋸齒形,所有接近於直線部分的戰壕,長度都不會超過十幾米(戰壕內的士兵向自己兩側看,只能看到範圍幾米內的情況,再遠就被戰壕擋住了)。這樣做的目的是,萬一炮彈或者炸彈落到戰壕內,戰壕會限制破片和衝擊波的覆蓋區域。另外一點就是,萬一敵人攻入戰壕的話,無法在短時間內佔領整個一條戰壕,甚至己方士兵會依託鋸齒狀的戰壕,將敵軍打退或者消滅。

從空中俯拍交戰雙方的戰壕(圖片左下方為德軍的戰壕,圖片右上方為英軍的戰壕,中間是無人區)

戰壕的挖掘方式有三種,這三種分別為地面式,延展式和隧道式。地面式,就是士兵站在地面向下挖掘,這種方法的速度最快,因為它允許許多士兵同時挖掘,但是士兵們會暴露在地面以上(容易遭到敵方打擊),所以這種方式只能在安全的時間地點使用(例如遠離一線或者是晚上)。延展式,就是從戰壕的一端向外挖掘,雖然挖掘戰壕的人不會暴露,但這種方法只允許一到兩人同時挖掘。隧道式,挖掘方式類似於延展式,不過在挖掘時,戰壕上方還有一層是需要先保留,在挖掘完成後去拆掉。在壕溝建造完成之後,它還經常需要維護,以防止天氣或炮火降低它的強度。

英國步兵手冊中的壕溝建造示意圖

戰壕,一般至少需要挖掘2.5米深,這樣是為了士兵們在裡面活動時,就算直立行走也不會被敵方攻擊。而它的寬度,則是上寬下窄,從橫截面來看是一個近似倒三角的樣子。戰壕面對敵人的一側,叫胸牆,背對敵人的一側叫背牆。背牆的作用是,防止士兵們的後背,被落在戰壕後方的炮彈破片所傷。壕溝的兩側會用沙袋,木架和鐵絲網進行加固。地面通常會分為兩層,一層是射擊臺,士兵站到射擊臺上後,就可以看到戰壕外面進行射擊。而第二層,要比射擊臺低,是戰壕的最低位置。士兵在這裡行走或站立時,是無法看到外面的(除非使用潛望鏡)。最低的一層,通常會鋪上木板,在木板底下,作為排水渠使用。

交通壕內準備作戰的英軍士兵

當時的戰壕,分為前線戰壕和支援戰壕,在支援戰壕中,除了按照上述方法挖掘以外,還要挖掘士兵的掩蔽洞。這個掩蔽洞位於支援戰壕的後部。英國的掩蔽洞通常有2.6至5.3米深。而德國的掩蔽洞要深得多,距地面最近也有4米深。


歷史救生圈


一戰由於武器限制所以戰壕非常講究,在防近距離火炮基礎上,主要是應對沖鋒為主,具體體現在深溝高磊,每個戰壕寬度為2.6米左右,一般人很難縱身越過,同時,還有第二級戰壕,才是真的步兵藏身之所,二級戰壕和一級戰壕相通,方便阻擊之後的撤退。但,也為佈防帶來一定準備的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