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走向成熟的合作機制

□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 劉明禮

■提要

7月5日至8日,李克強總理訪問保加利亞並出席第七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此訪顯示,6年前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創造性共同建立的“16+1合作”機制,契合各方共同發展的願望,更加務實和富有成效,成為中歐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6+1合作”機制運轉6年後,在各方已經大幅增進彼此瞭解的基礎上,更多精力用於能夠產生實際成果的具體問題。

7月5日至8日,李克強總理訪問保加利亞並出席第七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保加利亞也成為中國新一屆政府成立後,李克強總理首次訪問歐洲的首站。此訪透露出的信息顯示,6年前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創造性共同建立的“16+1合作”機制契合了各方需求,不斷結出果實,日益走向成熟。

首先,“16+1合作”契合各方共同發展的願望。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東歐地區由於並不處於世界經濟的中心位置,一定程度上被主要經濟體和重要國際經濟合作機制所忽視,這一地區期待進一步發展的願望並未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重視,也沒能得到有效滿足。

在“16+1合作”機制誕生後,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這一地區似乎煥發了更多的經濟活力,其經濟發展潛力也比以往得到了更多發掘,更多地得到了全球經濟的關注。

從中國的角度看,中東歐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地區,是連接歐亞地區的紐帶,對於包括中國自身在內的歐亞地區的繁榮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通過“16+1合作”機制促進互聯互通和自由貿易,不僅會助力中東歐地區的發展,也會惠及自身,實現互利共贏。“16+1合作”機制誕生以來,受到關注的程度越來越高,各方參與積極性越來越強,充分顯示了這一機制的活力和吸引力,也說明各方都有在這一機制下實現共同發展的願望。

其次,“16+1合作”機制更加務實和富有成效。6年來,隨著各方溝通頻率和次數的增加,對彼此的需求都有了更充分的瞭解,這為具體合作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在這一機制下,事實上已經出臺了200多項具體合作措施,而且有理由認為,未來的務實合作會繼續增加。

這種趨勢從此次李克強總理訪問期間的情況也可以看得出來。7月6日,李克強總理與保加利亞總理鮑裡索夫會談時,發生了“資深外交官也從未見過”的一幕,兩位總理相鄰而坐,對著一張地圖進行了一個小時的會談,內容都是具體的合作項目。這一定程度顯示,在“16+1合作”機制運轉6年後,在各方已經大幅增進彼此瞭解的基礎上,更多精力用於能夠產生實際成果的具體問題。

此訪期間中保兩國的《聯合公報》中,公佈了大量的具體合作領域和項目,以及簽署的十份“備忘錄”等文件。在“16+1”領導人會晤結束後,也出臺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索非亞綱要》,各方簽署了20餘項合作協議。

第三,“16+1合作”已經成為中歐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由於歐洲國家多和歐盟決策機制複雜的特點,中歐之間有多個交流和合作機制,“16+1合作”由於近年來取得的進展和成績,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此次李克強總理出席“16+1”領導人會晤後,隨即將訪問德國並主持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之後7月中旬還將在北京舉行第二十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歐高層會晤的緊密安排也顯示,各項合作機制也在相互協調和補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促進整個中歐關係發展。此訪期間,保加利亞總統拉德夫還提議建立“16+1合作”索非亞研究中心,研究各方規劃規則,尋找歐盟政策與“16+1合作”的多贏。李克強總理也認為成立這一研究中心是銜接“16+1合作”與歐盟法律法規的重要途徑,有助於向外界解疑釋惑。

此外,“16+1合作”機制的創建、運轉、發展以及取得的切實成果,也可為中歐之間其他的溝通和合作機制提供有益的參考。

總的來看,“16+1合作”機制的日漸成熟是各方秉持互利共贏理念共同努力的結果,服務於各方共同利益,也有利於促進中歐關係的整體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