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老街紀事》之二

《湛江老街紀事》之二
“法華學校”舊址(現赤坎工人文化宮)

碧海銀沙網訊(圖文/霍自強編輯/文 和 稜 楓)赤坎的中山二路是赤坎的一條傳統商業街,抗日戰爭時期因其“廣州灣”城市的特殊性奠定其相對繁華而延續至今,見證了時代變遷的風風雨雨。在這條老街上,當年遠近聞名的南華大酒店、中南百貨公司(現赤坎郵政)、六國酒店(不夜天)、歐亞旅館、寶石大酒店等等舊建築物至今仍保留相對完好,彷彿默默地提醒著人們要注意到它們的存在。

《湛江老街紀事》之二
“南華大酒店”與“中南百貨公司”
《湛江老街紀事》之二
“六國酒店”舊址(不夜天)

至今為止,常見到的中山路往事史料數不勝數,多有強調其是一條傳統的商業街道。而每每此時,中山二路傳統商業街之外的另一個要素時常卻被忽略,即使提及,也會被歸類到其他載體。筆者認為:中山二路作為湛江一條代表性的商業繁華街道,除了商業本身要素的作用,這裡面,學校要素的作用也很大。

從權威資料來看,中山二路的舊路名有“法國大馬路”和“學堂街”;從時間來看,“學堂街”的路名最早,這路名應該與位於此路的“法華學校”有關聯。據相關資料記載,“法華學校”於1920年由“廣州灣”當局所辦,從其所開設的課程和科目來看,這是一間“廣州灣”時期最早時間和最具規模的現代教育學校。“廣州灣”光復後,“法華學校”變為“湛江市立中學”,學校的舊址現是赤坎工人文化官。上世紀九十年代前,赤坎工人文化官是赤坎鬧市中不多的公共文體活動場所,內有一個露天燈光球場和一個露天劇場。如今,露天燈光球場已改作他用,露天劇場也不再露天,靠原“勝記飯店”一側的幾間舊平房也早被改建為一幢綜合大樓。慶幸的是,“法華學校”時的二層主建築至今仍在,並且得到過妥善的修葺,原貌依舊的法式風格會讓人若有所思對其倍加珍惜。

《湛江老街紀事》之二
“人民廣場”(現南華廣場小公園)
《湛江老街紀事》之二
南華廣場小公園是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前段時間,曾在“湛江市立中學”讀過書的岳母說起在這間學校讀書的往事,還記得她的課室是現“天官電影院”的位置。岳母說起她讀書的學校,筆者才知道湛江曾經的體壇風雲人物王經國先生還是岳母的體育老師,也令筆者回想到,前兩年出版的《赤坎古商埠》一書中提及的“湛江市立中學”1943年秋的開辦時間就有誤。因為,1943年秋還是“廣州灣”時期,而“湛江”的地名則是1945年後才出現的。如果該校開辦時間是該書所說的這樣,校名就不可能被冠以有“湛江”字樣,反之,其開辦時間就不準確。不過有一點,筆者自認很有必要弄明白,為何法國人會將“廣州灣”第一間最早時間和最具規模的現代教育學校開辦在這條傳統商業街之中?這有待研究“廣州灣”史料的專家學者對此作進一步的挖掘了。另外,“廣州灣”時期分佈於“法國大馬路”周邊的各類學校,例如,位於高州街高州會館內的“培才小學”,位於現新華路(曾稱卓英路、反帝路)的“培智小學”、“贊化中學”小學部,位於現光復路(曾稱巴士基路、紅光路)的“慈光小學”等等,都應該對“廣州灣”時期中山二路傳統商業街的形成和繁華有直接推動。現在,上述地址或附近仍保留或新辦有學校,如市四小、原市二小、市十九小、市二十六小等等公辦學校。

《湛江老街紀事》之二
現中山二路中段街景
《湛江老街紀事》之二
“寶石大酒店”舊址(現寶石商場)

“文革”前的“中山路”是沒有廣場的,“文革”中,為了方便集會的需要,原來的街心小公園被清拆改為“人民廣場”,廣場現已恢復為街心小公園。據查閱相關資料得知,現街心小公園靠市婦幼保健院前面在赤坎開埠後建有一間“雙忠廟”,相傳是一潮州商人所建。1958年,“雙忠廟”所在地周圍開闢建設街心花園時拆除,原址留有一口古井,“文革”期間,原街心小公園被拆除闢為廣場時,古井也得以保留至今。筆者在市八小讀小學時,上學放學都經過街心小公園,那時的街心小公園是沒有圍欄的,整個街心小公園呈一個圓狀,由三圈植物綠化帶分隔而成。小公園東南西北各有一個出入口,植物種類稀少,三圈植物綠化帶的植物只認識有“大紅花”,另一種是筆者不懂名稱的熱帶棕櫚科灌木類植物,園內還種有幾棵臺灣相思樹。

那時候,小孩讀書後都是獨自來回學校的,鮮有家長接送的現象。這種情況足以證明當時的社會風氣好,現在大家擔心和憎恨的許多負面事情實在是太少太少。過去有一首兒歌,歌名叫“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吧,不怕笑話,筆者就做過這樣的事。只不過,筆者撿到一分錢的地方不是在馬路邊,而就是有放學回家經過的小公園。一分錢也不是交到警察叔叔的手上,而是跑到了臨近小公園中興街的中華派出所交到了警察阿姨手上。

《湛江老街紀事》之二
現中山二路局部街景

這事之所以印象深,是因為後來這位警察阿姨來過筆者的家,也知道了她是媽媽的老鄉,名字叫“超英”,媽媽則叫她為“高德妹”,因為她是北海市的高德鎮人。媽媽還說過:林成烈士是“高德妹”的初戀,她原來的崗位不是在中華派出所,是因為懷念林成才要求調動到中華派出所的。當時,大家都知道林成犧牲後,當時中華派出所的前廳牆上就掛上了林成的遺像,“高德妹”要求調動到中華派出所,就是想經常看一看林成的遺像。怪不得呢,筆者至今記得當時入到派出所前廳時,看到“高德妹”此時就是在默默地望著牆上的林成遺像,直到筆者叫了一聲“阿姨”,她才回過神來。當時,筆者把在小公園撿到的一分錢交給“高德妹”,她把一分錢投進了一個類似現在常見的捐款箱內,還拿出一本筆記本認真地記下相應事項。

現在,每每經過南華廣場時,“文革”初時這裡經常出現的一些熱鬧景象依然記憶在腦海裡。在這裡,筆者曾與許多大人小孩一樣,手捧用別在紅綢布上的各式毛主席像章互相交換;當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的消息傳來,筆者和眾多的中、小學生一起淹沒在廣場的人海里,每人都抬起頭仰望著遙遠太空中劃過的那道美妙的亮光,聆聽從那道美妙的亮光中傳來的東方紅樂曲聲。

還是在這裡,筆者匯入一眾集郵玩家中,在四喇叭手提錄音機反覆不停的“八十年代新一代”的歌聲中來回穿梭,此時,交換郵票又成為了一種時尚消遣。自然,廣場的行人,甚至是騎自行車的市民都會是被追逐的對象。

過了十多年,當中山二路成為了一條步行街時,廣場已經迴歸到街心小花園狀態多時,這裡一度又成為各類商販出沒和聚集的“自由市場”。尤其是每到夜晚,各式各樣的本地小吃,如煎堆、炸蝦餅等等香氣撲鼻,令人口水直流。如果只看這些傳統的美食,不看周圍人們的衣著打扮,彷彿時光倒轉重新回到昔日的舊時光。

隨著赤坎城區的不斷擴展,新的商業中心層出不窮,中山二路傳統商業街的影響力已是日落西山。但是,老街固有的魅力仍在,也不斷在延續。畢竟,城市的生命如同人的生命一樣,需要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物件一起組成,一起發揮功能;城市需要老街,城市也離不開老街。中山二路,曾經讓我們認識了“廣州灣”,也讓我們見證了港城的變遷,更會讓我們有更多更美的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