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美国经济哪个强?

为难的孤独


美国的经济实力一直都比日本强,即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曾经一度有赶超美国态势,但日本都没有超过美国,日本经济总量占美国的比重最高的时候,也就70%左右。



目前日本的经济实力和美国已经不在一个档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GDP为798654亿美元,其中美国以193906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的24.3%,中国大陆以122503亿美元位居第二,约占世界的15.3%,而日本经济总量为48721亿美元居第三位,约占世界的6.1%,美国经济总量约是日本的四倍。虽然日本在海外拥有巨额资产,但即使日本把海外资产算在内,日本的总产值也都没达到美国19.39万亿美元的GDP,况且美国的海外资产也不弱。

人均GDP方面,2017年美国人均GDP为5.95万美元,而日本人均GDP为3.84万美元,美国人均GDP是日本的1.55倍。


1995年可以说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顶峰。当年日本经济总量54548亿美元,美国经济总量为76640亿美元,日本经济总量约占美国的71%,人均GDP更是美国的1.6倍。但此后日本经济经历持续低迷,直到2010年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被中国取代,到了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日本的2.5倍。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形成了许多强大的财团,比如三菱、三井、住友、富士等,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本土企业。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例,看看日本当时有多强。199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以以149家企业屈居第二,虽然美国五百强企业仍然排第一,有151家企业上榜,但仅比日本多出2家企业而已。


当时全球前十大企业中,日本就占了6家,而且前四大企业都被日本包揽,全球前十大企业美国仅有3家而已。

而2017年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仅有51家企业上榜,前十大企业中,日本只有排名第5的丰田公司上榜,而排名日本第二的本田汽车在五百强里位居第29。而美国则有132家企业上榜,仍然位居第一,第二的位置已经是中国,有115家企业上榜。前十大企业美国4家,中国3家。由此可见,这20多年来日本经济确实发展得不怎样,“失去的二十年”并非空穴来风。

日本经济实力虽然不及美国,但日本仍然是经济大国、强国。目前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短时间内还没有哪个国家能挑战日本的经济地位。日本和美国但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美国的体量远大于日本,所以日本在经济实力方面一直没有赶上美国也是正常的。


锦绣中源


一、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大大动摇,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为了维持其霸权地位和冷战的需要,负担了沉重的经济援助和军费开支,因此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从60年代初开始不断恶化,国际市场多次出现美元危机。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开始改变经济政策,于1971年8月和1973年3月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自此西方各主要国家的货币同美元的比价,由固定汇率制变为浮动汇率制,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崩溃。 它标志着战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德国的马克、日本的日元继美元之后成为国际货币。

第二,美、欧、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大经济中心确立。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在70年代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的同时,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却得到了高速发展,美国称霸的局面开始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确立。西欧从1951年建立煤钢共同体起步,到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欧共体的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日本经济在60年代高速增长,成为美国越来越难对付的竞争对手,到20世纪70年代初,更是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贸易方面,西欧、日本与美国的矛盾和摩擦愈演愈烈。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1985年,美国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1975年举行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战后苏联经济地位的变化。 由于战前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坚实基础,因此战后苏联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和发展。到70年代初,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尤其在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美苏战略武器平衡的局面。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相对封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到80年代初,苏联经济陷入了停滞、衰退的境地,1987年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被日本所取代。 第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6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拉美崛起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新兴力量,其中的代表包括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国家。但是,进入80年代,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加之发展战略失误等原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 8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激烈动荡和低速增长的新阶段,迫使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都开始了经济调整与改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货币供应学派的经济政策取代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也进行了调整,其中中国开始实行全面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苏联东欧国家由于改革失误和固有弊端积重难返等原因,使得经济发展一落千丈,有些甚至走向国家解体,使社会主义事业毁于一旦。

四、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加快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政治发生剧烈动荡,两极格局瓦解。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激烈竞争,直接推动着北美、亚太、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的新格局。 1.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现有25个成员国。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着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 1999年1月1日欧元的如期启动,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大的变革,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的竞争格局,从而对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2000年2月,欧盟首脑会议确定五年发展目标,提出要建立政治联盟,包括外交和安全联盟,使经济集团化发展又向前迈进一步。2004年5月1日,欧盟成为拥有25个成员的国家集团。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大刺激了其他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美国和加拿大1987年10月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1994年吸收了墨西哥而组成的统一市场。1992年10月,美加墨三国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于1994年5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为整个拉美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因为美国成功地将拉美大国墨西哥纳入以自己为龙头的自由贸易体系,无疑为美国同其它拉美国家的经济合作树立了一个典范,增强了这些国家与美国合作的信心。 3.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地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民族宗教传统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因此一体化进程显然落后于前两个地区。20世纪60年代日本首先提出建立“太平洋共同体”的倡议,但直到80年代末,面对欧洲、美洲等区域经济的发展,经 澳大利亚提议,首次亚太经济合作于1989年11月在堪培拉举行,美、加、澳、新、韩、日六国以及东盟参加了会议,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1993年6月,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名称,每年召开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其后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智利、俄罗斯、秘鲁、越南相继正式加入,目前该组织拥有21个成员国。中国于1991年加入该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宗旨是广泛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和贸易政策,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技术交流。目标是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APEC的协调机构是高层会议,该组织常设秘书处在新加坡。同其他两个组织相比,亚太经合组织有很多独特之处。从发展阶段上看,它仍然属于一个政府间合作的经济论坛;从成员国来看,它包括经济水平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组织原则上看,它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即在承认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互利、协商一致、自愿、灵活、渐进的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