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际门户枢纽,成都别无选择

建国际门户枢纽,成都别无选择

文|西部君

《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成都近日发布的这两大重磅文件,引发了诸多关注和讨论。

昨天的推文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成都能拼过重庆和西安吗,西部君主要分析了成都在建设对外交往中心方面的比较优势。今天,我们再简单谈谈,成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1.向西开放——将区位劣势转为优势

《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其实蕴含了成都的两个定位——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和服务者。

先看第一个。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门户枢纽的城市,放眼全国其实都很少。四大一线城市当然不必说,无论有没有枢纽城市的定位,都在事实上一定程度担负了门户的角色。

新一线城市中,除成都外,杭州是为数不多的一例。不过,两大城市的定位明显有差异。杭州是要加快建设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而成都,虽同样强调是国际门户枢纽,但主要是着眼于欧亚。

成渝城市群规划,对成都有“立足西南、辐射西北、面向欧亚”的开放定位。去年提交的成都总体规划草案,则有更明确阐述:

2020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203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这次的发布的文件,实际上是对以上目标又进行了分解:

成都市要围绕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建成“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4个发展目标发力,到2022年,努力把成都建设成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城市,推动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换种更通俗的说法,可以表述为是要建设中国内陆城市中的对外门户枢纽。

成都瞄准这一定位,首先当然还是由自身的地理区位决定的。不同于东部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战略,成都要打好手中的牌,就必须要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在对外开放上,身处内陆的区位,对成都而言当然是劣势。但“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则为成都向西开放打开了广阔天地。

这一机遇窗口下,成都适时提出建设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既契合了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也是将自身发展融入全球版图的一种主动尝试。

2.“一带一路”——成都必须抓住的开放机遇

“一带一路”规划的18个省市中,西南地区只有广西、云南、西藏三省加作为内陆城市的重庆,并不包括四川。

但成都入选十大节点城市。考虑到成都在四川的综合权重,成都入选其实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代表整个四川在“一带一路”中的站位。不过,“一带一路”终究不同于某一个区域的规划,节点城市较多,包含的区域也比较广,成都要把这种战略机遇和政策赋能用足,就必须更主动。这也是确保四川最大程度参与“一带一路”的需要。

上述情势下,成都提出打造国际门户枢纽来为“一带一路”服务,既能够明显与其它城市在“一带一路”中的角色区分开来,也实现了自我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完美契合。

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摸高,就必须准确找到并适时刷新自己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典型如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上海,都是如此。过去,成都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城市,是大后方,现在国家战略转向国际化,成都再次紧跟并调整步伐,这种战略意识很重要。只有主动融入国家大势,城市发展才能如虎添翼,永远处于风口。

说到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成都还真不是只调整战略和定位这么简单,行动上更能体现。蓉欧快线在目前各个城市开通的往返欧洲快铁中,班列是最多的;定位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新旗舰、中国西部对外交往、对欧全面合作新平台的"中国-欧洲中心",也已于去年投入使用;另外,还将建“一带一路”大厦等标志性建筑与国际合作平台……

放眼全国,已拥有如此多“一带一路”印记的城市,估计只有成都了。这些平台虽然还未必成熟,但足以说明成都对参与“一带一路”的重视程度。

3.对外交往中心——增强城市综合功能的必须

作为副省级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在国内城市版图中的地位,无论是从经济体量,还是区位看,都不言而喻。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都市,必然得具有综合性功能。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一座城市要具有全球影响力,其对外交往、参与全球事务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素养。

基于这一点,成渝城市群规划中,其实已经赋予了成都建设对外交往中心的定位: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层次。

至于建设对外交往中心,在西部地区为什么选择的是成都,昨天西部君的推文中已经详细梳理过成都的软硬件水平。

从成都自身角度,建对外交往中心,实际也是建设门户枢纽城市、深度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所以,这两份文件一起发布并不是偶然的。

建设枢纽城市、服务“一带一路”,如果不能提升对外交往能力,那必定是句空话;而建设枢纽城市,服务好“一带一路”,也有助于成都提升对外交往水平。两者其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小结:

虽然国内有关于“第四城”之争的讨论仍很多,成都在川内一城独大的局面也不乏争议,但就国内城市的评价体系而言,成都的优势和地位就在那里,这是再怎么争论都无法忽略的。

对成都来说,要让城市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借助外部机遇快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真正在世界城市版图中增加存在感,或许是城市从量变到质变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儿。所以,建国际门户枢纽和对外交往中心,成都其实别无选择。

好在,自贸区、“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等内外机遇就在眼前,成都只要把这些难得的机会抓紧用足,未来值得期待。

大城就必须要有大视野大规划。在这个意义上,成都已经迈出了战略上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