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众生的本来面目

编者按:有着“经中之王”之称的《金刚经》,属于般若类经典。《金刚经》与种族、年龄、性别、爱好、职业没有任何关系,尤其与信仰没有任何关系,它超越了信仰,不是佛教宗教信仰者的专属。它是哲学经典、修行经典、智慧经典,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习《金刚经》并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2012年,潘麟先生在净土宗祖庭终南山香积古寺,讲授千古第一经《金刚经》。《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一书即由先生此次授课录音整理而成。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首次从生命科学角度,引领读者直探《金刚经》之本义,重新认识东方文化的内涵与本质。2017年1月,此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正在“生命与国学”头条号专栏连载中,敬请关注。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佛陀是众生的本来面目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品之品题应该是这样读:“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佛对须菩提说,你不要有那样的念头。什么念头呢?“我当有所说法。”“我”是释迦牟尼的自称,就是说,你不要有“我有所讲法”这样的认识。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谤佛”之“谤”,是诽谤之义。佛陀认为众生智商不够,把佛的话理解不透,就会不自觉地对佛所说之法产生了误解、曲解,从而认为佛是有所说法的。若是这样,就是诽谤了佛之义趣。“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里再次示现了《金刚经》之措辞特点,即立即破,即破即立,方合佛之真意。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开始的经文处称须菩提为“长老须菩提”,在此处又称其为“慧命须菩提”。为何叫慧命呢?因为经过前面佛陀从很多角度进行的开示,须菩提智慧大长,见地大增,比之前更加理性,更加睿智,故而改称“慧命须菩提”。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此句在之前已经出现,在第六品“正信希有分”中,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在此处又重新问了一遍,说明此句之重要性非同寻常。

佛陀两次的回答有何不同呢?

上次佛陀回答说:“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佛陀是众生的本来面目

此处佛陀的回答略有不同:“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后世有众生者,能够于《金刚经》一闻之下即生出希有信心,此众生就已经不再是众生了。因为就在此人听闻此经以后,生出希有信心的那个当下,他就是佛了,已经不是众生了,即为“彼非众生”。但是“非不众生”如何理解?佛陀成佛了以后,从外表上看他还是不是人了?还是不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他当然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故而他肯定是众生,至少从外表上看他是众生,但是内在看他又不是众生而是佛了。所以,这是一个内与外的关系。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有普度众生能力(非众生)的释迦牟尼是混迹在众生当中,所以“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再进一步理解佛陀背后的意思,即人、狗、蚂蚁等每种生物,其实都是经过伪装而成为了众生,而本质上他们都是佛,都有佛性,只不过是堕落后、迷途后的佛,一旦回归了本性,就会转成佛,这就是众生。

照此逻辑,既然众生都是伪装的佛,那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众生成为众生的呢?就是那个“让”,就是佛性之本身。在基督教里,是谁让我们成为人的呢?是上帝。哪天上帝把我们收回来了,我们就成为他怀抱中的孩子了,与他合二为一了。让我们成为凡人的是上帝,不让我们成为凡人的也是上帝。在《金刚经》里,“上帝”一词则换成了“佛性”,即让我们堕落的是佛性,不让我们堕落的也是佛性,这一切跟我们的这具肉身没有什么关系。

站在终极视角来理解众生时,佛说:“每一个众生都是有佛性的,我只是给他起个名字而已,你们不要着实了看这个名字,要灵活地、辩证地去理解。每一个众生都是佛,只是迷糊了一段时间才变成众生。哪一天不迷糊了,就会回归佛性。”从这里再联系第三品,佛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非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众生等着我去救度,每个众生都是佛,都有佛性,只是有时候走偏了,迷路了,我只是给他指指正路而已。不是释迦牟尼让哪一位众生成佛的,而是众生本有的佛性让他成佛的,佛陀才是众生的本来面目。

佛陀是众生的本来面目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的作者:潘麟先生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