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衆生的本來面目

編者按:有著“經中之王”之稱的《金剛經》,屬於般若類經典。《金剛經》與種族、年齡、性別、愛好、職業沒有任何關係,尤其與信仰沒有任何關係,它超越了信仰,不是佛教宗教信仰者的專屬。它是哲學經典、修行經典、智慧經典,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學習《金剛經》並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2012年,潘麟先生在淨土宗祖庭終南山香積古寺,講授千古第一經《金剛經》。《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一書即由先生此次授課錄音整理而成。本書內容深入淺出,首次從生命科學角度,引領讀者直探《金剛經》之本義,重新認識東方文化的內涵與本質。2017年1月,此書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

《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正在“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專欄連載中,敬請關注。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佛陀是眾生的本來面目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此品之品題應該是這樣讀:“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佛對須菩提說,你不要有那樣的念頭。什麼念頭呢?“我當有所說法。”“我”是釋迦牟尼的自稱,就是說,你不要有“我有所講法”這樣的認識。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謗佛”之“謗”,是誹謗之義。佛陀認為眾生智商不夠,把佛的話理解不透,就會不自覺地對佛所說之法產生了誤解、曲解,從而認為佛是有所說法的。若是這樣,就是誹謗了佛之義趣。“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裡再次示現了《金剛經》之措辭特點,即立即破,即破即立,方合佛之真意。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開始的經文處稱須菩提為“長老須菩提”,在此處又稱其為“慧命須菩提”。為何叫慧命呢?因為經過前面佛陀從很多角度進行的開示,須菩提智慧大長,見地大增,比之前更加理性,更加睿智,故而改稱“慧命須菩提”。

“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此句在之前已經出現,在第六品“正信希有分”中,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在此處又重新問了一遍,說明此句之重要性非同尋常。

佛陀兩次的回答有何不同呢?

上次佛陀回答說:“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佛陀是眾生的本來面目

此處佛陀的回答略有不同:“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後世有眾生者,能夠於《金剛經》一聞之下即生出希有信心,此眾生就已經不再是眾生了。因為就在此人聽聞此經以後,生出希有信心的那個當下,他就是佛了,已經不是眾生了,即為“彼非眾生”。但是“非不眾生”如何理解?佛陀成佛了以後,從外表上看他還是不是人了?還是不是人類社會的一分子?他當然是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故而他肯定是眾生,至少從外表上看他是眾生,但是內在看他又不是眾生而是佛了。所以,這是一個內與外的關係。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有普度眾生能力(非眾生)的釋迦牟尼是混跡在眾生當中,所以“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再進一步理解佛陀背後的意思,即人、狗、螞蟻等每種生物,其實都是經過偽裝而成為了眾生,而本質上他們都是佛,都有佛性,只不過是墮落後、迷途後的佛,一旦迴歸了本性,就會轉成佛,這就是眾生。

照此邏輯,既然眾生都是偽裝的佛,那究竟是什麼東西讓眾生成為眾生的呢?就是那個“讓”,就是佛性之本身。在基督教裡,是誰讓我們成為人的呢?是上帝。哪天上帝把我們收回來了,我們就成為他懷抱中的孩子了,與他合二為一了。讓我們成為凡人的是上帝,不讓我們成為凡人的也是上帝。在《金剛經》裡,“上帝”一詞則換成了“佛性”,即讓我們墮落的是佛性,不讓我們墮落的也是佛性,這一切跟我們的這具肉身沒有什麼關係。

站在終極視角來理解眾生時,佛說:“每一個眾生都是有佛性的,我只是給他起個名字而已,你們不要著實了看這個名字,要靈活地、辯證地去理解。每一個眾生都是佛,只是迷糊了一段時間才變成眾生。哪一天不迷糊了,就會迴歸佛性。”從這裡再聯繫第三品,佛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無非是說根本就沒有一個眾生等著我去救度,每個眾生都是佛,都有佛性,只是有時候走偏了,迷路了,我只是給他指指正路而已。不是釋迦牟尼讓哪一位眾生成佛的,而是眾生本有的佛性讓他成佛的,佛陀才是眾生的本來面目。

佛陀是眾生的本來面目

《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的作者:潘麟先生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