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竞赛|为何我们爱比较?

恐怕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会同意,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方式。不管人们承不承认,比较总是在被动或者主动地发生着。就算再佛系,听多了“别人家小孩”的故事,也不禁要想一想“我到底差在哪里?”

比较不仅无处不在、历史久远,还跨越不同物种。比如雄性鸟类在求偶时会通过婉转鸣叫和展示羽毛来“炫耀”自己优良的基因,唱得好听又长得好看的雄鸟将获得与雌鸟交配的资格;即使是看上去很佛系的大熊猫,也会为了求偶大打出手。相较于其他物种,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早已不局限于求偶这一个目的,它的背后也蕴含着更丰富的心理需求。

社会心理学家 Leon Festinger 在1954年提出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他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将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与他人作比较,从而获得更准确的自我评价。

社会比较理论在广告界应该是人尽皆知,广告往往通过营造理想化形象来影响消费者对自己的认识。比如,广告和媒体营造人人都应该追求的美的“标准”,人们不断“被迫地”将自己与广告和媒体中的“完美形象”作比较,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不够瘦、不够好看、不够聪明等等,从而开辟大家对自己产品的“需求”。

我们为什么与人比较?

自我评价(Evaluation)

如前面所说,在Festinger(1954)最开始的理论中,评价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是两项社会比较的基本动机,我们为了更了解自己所以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较。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希望知道“我做的怎么样?”和“我应该怎么想或感觉?”

但是很显然,人们不仅仅比较这些。在后续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提出人们还会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性格、拥有的东西,甚至是……亲朋好友。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总有父母说“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多能干”了,他们其实不是在拿你和别人作比较,真正的较量其实存在于他们和那个孩子的父母。举个言简意赅的例子,你就像是你父母的皮卡丘,他们希望你打赢另一只皮卡丘或者喷火龙,其实只是想证明自己是一名优秀的“神奇宝贝训练师”。

自我改善(Improvement)

在了解了自己的情况以及和别人的差距之后,人们才能开始寻求改变,这也是比较的另一个目的(Taylor & Lobel, 1989)。就像在你的父母了解到自己是一个不够优秀的“训练师”之后,他们就会开始加倍“训练”你,可是一般会拿自己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作比较的父母,通常不会有一个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所以他们所谓的加强训练其实就是——更频繁地用错误的方式来教育你。(嗷,我可怜的皮卡丘!)

自我强化(Enhancement)

将自己与他人的比较第三个目的是增强自我和自信,你对自我强化的需要决定了你是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还是和比自己差的人比(Wills, 1991)。换言之,当你缺乏自信的时候,你可能会选择和那些你觉得不如自己的人去做比较。比如:你考了60分,你可能会安慰自己,虽然你的分数不高,但是比那些考不及格的人,你还是不错的。

什么样的人爱比较?

研究发现,某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倾向于进行社会比较(Gilbert et al., 1995)。你也许遇过一些人,他们可能好看又有钱,好像已经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但是他们依然乐于比较,一遍遍尝试“碾压”身边人的自信心。他们可能不必或者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他们拥有什么,他们这样做其实只是在填补自己内心的需要,但是很显然社会比较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如前述,人类具有了解自我的本能动机。并且人们倾向于通过客观、非社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但是当他们无法获得这些信息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拿自己与他人作比较。因此,对自我的不确定感是人们热衷于社会比较的核心原因。当人们无法从内在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时候,便会向外去寻求反馈和参考依据,以此来判断自己的样子和位置。但是通过社会比较来了解自己,宛如刻舟求剑,你可能永远都找不到那个“丢失的自我”。与对自我的不确定感相关的特征还包括:低自尊、不确定的自我结构、抑郁状态、过渡敏感等,具有这些特性的人更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

向上比(upward comparison)vs.向下比(downward comparison)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你考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成绩,兴致勃勃地回家将试卷展示在父母面前,自豪的表情定格在你的小脸蛋上1秒、2秒、3秒,你没有获得期待中的赞许,换来的是“还有努力空间”,当你想为心中失落努力争取说“我的成绩在班上算很好的了”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要向上看,不要向下看”。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例子,来了解“向上比”与“向上比”的不同。

社会比较的方向服务于我们的需要,如果你想要改善自己,你会想要比你更好的人去比较。你可以通过比较了解你们之间的差异,学习他们的优点,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一些家长叫孩子向上比,是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同时这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相反,如果你想要强化自己,比如说你想要提升自信心,你会想要比自己差的人去比较。你可以安慰自己其实还可以,没有那么糟糕,以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大部分在打压式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一般都缺乏自信,会想要通过向下比的方式来建立自信,向父母证明自己。孩子与父母不同的动机造成了“向上比”还是“向下比”的矛盾,一方希望通过比较获得认可和赞许,而另一方想通过比较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很多亲子关系的问题可能就是源自这种“不断地错过”。

简而言之,人们会为了解决问题向上比,而为了解决情绪(获得自信)向下比。其实还有可以兼顾情绪稳定与问题解决的第三条路,这个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方法就是——向上沟通(upward contact)。

如何不去与人比较?

向上沟通就是和你觉得比自己某一方面好的人沟通,如果对方也愿意与你沟通,你可以从对方身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他们聊一聊他们是如何克服苦难、取得成功的?有没有你可以借鉴的地方,从而帮助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听到对方的成功经验,也会让你感到有希望、充满动力和激励人心。

除了向上沟通之外,保持良好的情绪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社会比较的侵扰。研究显示(Wheeler & Miyake, 1992),人们在心情好的时候:

  1. 会更多留意自己好的一面;
  2. 会更多想到自己好的一面;
  3. 朝更好的方向去评判自己;
  4. 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

人在心情好的时候,更倾向于将自己看作是温和、友善和有能力的;而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倾向于将自己看作是反社会、回避、不善言辞和没有能力的。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其实和你的心情有着很大的关系,当你下次烦恼于社会比较时,除了向上沟通之外,你也许可以做一些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开心起来。为自己的生活加一片好心情的滤镜,你会爱自己多一些,也会少一些与人比较~


欢迎大家一起来聊一聊:

你会因为什么与人比较?

与人比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