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歷史數據,A股 「3000點」之後怎麼看?

2018年端午節後的第一天,市場彷彿開了一個玩笑,在3000點徘徊多日的的上證綜指,跌破了3000點,且連續多日在2800點上下震盪。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9日,上證綜指今年來下跌13.9%。而這幾天,更是在2700-2800點間徘徊。

股民的心想點首涼涼,不禁感嘆人生有三大憾事:房價會跌,賭球會贏、股票會漲……

那麼回顧歷史,3000點附近都發生了什麼呢?跟老巴一起來看看。

遙想第一次3000點,2007年2月16日,滬指第一次觸摸3000點,隨後開始了回調。截至當年的2月27日,上證綜指下跌8.84%,可以說當時真的涼了。不過上證綜指很快開始了第二次進攻,成功突破3000點後,行情穩健向上,一直達到達到2007年10月16日的歷史高點6124點,至今這個記錄還沒有被打破。

圍觀歷史數據,A股 “3000點”之後怎麼看?

第二次是在2008年4月22日,上證指數在盤中跌破3000點。更不幸的是,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上證綜指步入下行通道,並在6月11日再次擊穿3000點,從2007年的10月16日的6124點的最高點,一直到2008年10月28日上證綜指最低探至1664.93點才止跌,這也被稱為A股歷史上的股災1.0時代。

圍觀歷史數據,A股 “3000點”之後怎麼看?

2009年7月2日,當時行情從1664點一路高歌,在7月突破了3000點,最高漲到了3478點,但從2009年的8月4日到2011年的4月,上證指數一直在下行通道里,雖然期間多次觸碰3000點,但表現平平。

2011年4月19日,上證綜指擊穿3000點,開啟了A股接近3年的慘烈下跌行情,期間雖有反彈,但始終是一個高點比前面的高點低,一直到2014年12月8日向上突破了3000點,大盤已經經歷了3年多的熊市。

圍觀歷史數據,A股 “3000點”之後怎麼看?

2015年8月25日股災2.0時期,大盤連續下挫跌破3000點,2016年1月4號起熔斷開啟,大盤連續跌停,並在2016年1月11日擊穿3000點,大盤表現疲軟。

如果說到最近一次上證綜指在3000點附近徘徊,是在2016年7月到2016年9月30日,期間上證綜指反覆震盪。直至2018年的6月中上旬,上證綜指還在與3000點開展拉鋸戰。

圍觀歷史數據,A股 “3000點”之後怎麼看?

總結一下,從2007年以來的10年時間裡,上證綜指展開了多次3000點拉鋸戰。比如2007年的大牛市,3000點不是頂;2008年的熊市,3000點不是底;2009年的大反彈3000點附近是頂;2014年的大牛市,3000點也不是頂。反過來看,這次跌破3000點也許並不是那麼可怕。

老巴總結了幾個特殊時點:

第一次:2008.6.11,市場在隨後的6個月內回漲;

第二次:2010.4.21,市場在隨後的3個月內回漲;

第三次:2011.4.22,市場在隨後的2個月內回漲;

第四次:2016.1.14,市場在隨後的2個月內回漲。

而回過頭來看這四次上證綜指跌破3000點,隨後一個月,上證綜指均持續下跌。但跌破3000點後的三個月,除了第一次A股市場由6124點開啟極限下跌模式外,其餘三次上證綜指均企穩回升。

那麼後市怎麼看,順道一起看看券商怎麼說的。

海通證券:

市場累計跌幅已經很可觀,重視大跌後的機會期。2月以來市場已調整近5個月,目前全部A股估值已略低於上證綜指2638點水平。近期貨幣政策也在微調,6月20日國常會指出要堅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金融穩定運行,我們認為這釋放了貨幣政策微調的信號。

從估值看,目前全部A股PE(TTM)16.1倍、PB(LF)1.72倍,均已略低於上證綜指2638點水平,分別處於2005年以來由低到高的27%分位、9%分位。

從盈利看,A股18Q1淨利同比為14.4%,預計18年淨利同比為13.5%,ROE為11%,7、8月中報即將披露,業績等待進一步確認。總體上,目前A股估值和盈利匹配度較好,參考歷史經驗,政策微調可能性較大,市場大跌後短期有望迎來反彈機會。展望未來半年的中期前景,仍需跟蹤後續去槓桿的政策推進情況。

彼得林奇曾經說過,“我告訴自己,股市大跌其實是好事,讓我們又有一次好機會,以很低的價格買入那些很優秀的公司股票。”不妨投資者學習這種精神,面對波動,多點耐心,做個理性的投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