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廁改讓百姓「方便」更方便 環境越來越乾淨,不比城裡差

农村厕改让百姓“方便”更方便 环境越来越干净,不比城里差

本報訊 滿廣宇 通訊員 王強

隨著城鎮一體化逐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改廁工作讓越來越多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茅房變廁所,不僅有了廁所沖洗設備,自己又添加了洗澡設備,現在天氣稍微有點太陽,就能在家洗澡了。”曲阜市王莊鎮辛莊村袁大爺說,農村改廁令他家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變化。

告別蒼蠅亂飛,水衝式馬桶帶來品質生活

記者看到,袁大爺家採用了廁所、洗澡分離的模式進行改造,即左邊是廁所,右邊是洗刷間,兩間房屋中間隔離,房屋下面的化糞池也相繼隔離。“貯糞池上覆蓋著水泥板,幾乎聞不到異味,鑲嵌在水泥地板裡白色陶瓷蹲便器把環境襯托得更加整潔衛生。”袁大爺說,廁所裡面的化糞池相對較小一些,而洗刷間的化糞池相對較大一些,主要用於儲存廢水。

記者瞭解到,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後,各個村子的衛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經過無害化處理發酵的糞肥還可以施肥種地。每家每戶統一規格,統一佈局,看起來整齊、漂亮。在多數村民家中的院子裡,牆角的廁所小房尤其顯眼,水衝式坐便馬桶,旁邊放著廢紙簍和廁所清潔用具,裡裡外外都收拾得乾淨整潔,與以往農村廁所蒼蠅亂飛的景象截然不同。“現在農村變化要比前幾年還要快,環境也越來越乾淨,幾乎跟城裡沒啥區別。”王莊鎮辛莊村村長說,自從廁所改造成水衝式以後,再也沒有那些顧慮了,廁所幹淨衛生,親戚來了也願意多住幾天。

杜絕生搬硬套,汙水處理私人定製

在農村廁所建設方面,主要有省財政給每戶平均300元獎補,市、縣財政原則上按照不低於省級資金同等規模獎補,企業在價格上也儘量讓利,不足部分再由鄉鎮、村、農戶三方分擔,進而努力改善農村廁所環境。

“我市地形相對複雜,山地、丘陵、平原都有,這些差異性決定了改廁模式的多樣性。我市將地處平原或離城鎮近的具備入網條件的村莊,積極納入城鎮汙水管網進行集中式處理。”市住建局工作人員說,而地處山區或遠離鎮區的村莊,則採用了“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自然、生態的處理模式。

市住建局根據地形地貌、農業生產方式、疾病流行特徵和農戶用肥習慣等不同,選擇適合當地實際的最先進、最成熟的技術,防止各地方的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此外,各級政府還與當地企業聯繫,採取合作共贏的扶持方式。如泗水縣,由縣農業局牽頭,為改廁後續管護企業與規模較大的生態園、農業合作社牽線搭橋,簽訂糞液利用協議,既解決了糞液的去處,又滿足了農業種植大戶對有機肥料的需求,實現了綠色、低碳發展;金鄉縣,將糞渣處理與秸稈處理合二為一,採用特許經營BOO模式,引入大型環保新能源企業,利用糞渣、秸稈產出沼氣、肥料,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共贏。

廁所需清理,一個電話清運車開到家門口

衛生廁所安裝好了,後續的維護怎麼辦?我市在鄒城試點推行“農戶+清運隊+種植基地”的模式,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家裡的廁所需要清理,只需一個電話,服務隊就把清運車開到家門口。“在維護方面,有專人負責,也不用老百姓掏錢,很方便。”鄒城市中心店鎮中心三村村民說,清潔員們免費為村民服務,這個不論早晚,只要村民需要,隨叫隨到。

記者瞭解到,清運車採集滿後,將渣液運往種植基地當做肥料進行循環利用。我市將農村改廁後續管護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服務範圍,統一為鄉鎮採購吸汙車輛,鄉鎮負責日常運行管理,為鎮村居民提供改廁後期服務。此外,我市還探索建立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對接生物、制肥等企業和農業種植大戶,將需求進行有效銜接。“我們統籌做好渣液的清運工作,實行市場化運作,將第一批服務車輛全部配發到位,承包到人。在無害化處理上,我們積極協調鎮村種植大戶,將糞渣糞液用於種植基肥,形成了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條。”市住建局工作人員說道,還有一些縣市區充分利用現有環衛一體化運營單位網絡、人員和設備,將改廁後的長效維護、糞渣利用與垃圾處理等有機結合,效果較為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