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留學生的經費是如何籌集的?

文|陳卿美

晚清後期,中國開始向海外派出留學生。到了清末,留學達到高潮。最高時,僅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就有大約1.5萬人。留學歐美的人數很少,但也有幾百人。出國留學,花費巨大。那麼,他們留學的費用都是如何籌集的呢?

今天出國留學的孩子,家庭大都比較富裕,至少是中產,肯定不差錢。而晚清前期則恰恰相反,富裕家庭的孩子根本不願出國。晚清後期,富裕家庭方才有了留學意識。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想出國留學,籌集足夠的錢則是頭等大問題。

首先,當時的出國留學,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官派公費留學,比如幼童留美、庚款留學。一類是私人自費留學,尤其是清末時,私人留學非常多。官派留學相對簡單,經費全部由政府撥付。私人自費留學的經費籌集則五花八門。

比如資助,如果留學能得到別人的資助,不花自己的錢,那再好不過。這種情況下,受人資助者必是家庭條件不好的留學生。先說政府資助,或許這點讓人想不到,政府會資助私人留學生?是的,沒錯。1909年,庚款留學開始,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了專門的遊美學務處。遊美學務處的其中一項職能就是負責資助部分自費留學生。資助標準當然比較嚴苛,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家境確實貧寒,品行端正、學業優秀,並在美國大學本科第二年肄業。每人每年480美元,最多資助三年。想得到政府的資助很不容易,名額有限,第一年只有50名。

晚清中國留學生的經費是如何籌集的?

留學期間的孔祥熙(左)

還有一種資助是教會資助。當時在中國有很多教會組織,有點“外國勢力”的味道。他們都會對一些特別優秀的中國學生進行幫助,鼓勵他們去歐美留學。比如最早的中國留學生容閎等人,就是在教會的資助下赴美留學的。1846年12月,容閎的校長因染病需回美國調養。他在臨走時表示,可以帶三五名學生去美國就讀。是他自掏腰包嗎?當然不是。原來,校長已經與香港基督教教會溝通好,可以向留學生提供兩年的留學經費與父母贍養費。留學還管父母贍養?真是考慮周到。

當時,一起赴美的共有三人,除了容閎外,還有黃寬、黃勝。黃寬在美國學習一段時間後,又赴英國學習醫學。1850年11月,黃寬進入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學習。此時,他又得到了教會的資助。愛丁堡醫學院有個傳教會,原來是醫療援外協會組織,改名為傳教會後,性質發生了改變,其中一項職能就是幫助其他機構開展醫療傳教,及協助更多的傳教點獲得資助。傳教會資助黃寬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黃寬要保證,畢業後要進行醫療傳教工作。

黃寬在愛丁堡學了五年,這個傳教會就一直資助了五年。畢業後,黃寬又在一家外科醫院擔任教授的助手,相當於實習,期間根本沒有工資,傳教會仍然進行資助。返回中國前,黃寬的工作就確定好了,可以到廣州教會醫院工作。為此,傳教會還給他贈送了一套醫學資料與眼科器具。

孔祥熙留學美國也曾是受到教會的資助。與其他人的資助不同,對孔祥熙的資助,就相當於“見義勇為”的獎金。原來,在山西殺害外國傳教士期間,孔祥熙返回老家,積極營救傳教士,併成功救出了三個修女。不僅如此,他對時局的觀察、對中國發展的認識還得到了西方國家的認同。這還不算完,他的學識又得到了李鴻章欽佩。你以為這就夠了?沒有。他在學校的考試中還考了第一名。品學兼優,這樣的人不資助還資助誰?

先是李鴻章掏了腰包,李中堂一出手,自然不會是小數目。另外,經美國傳教士麥美得博士提議,潞河書院也拿出了大筆資金。要知道,潞河書院就是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辦的。正是在他們的資助下,孔祥熙才如願踏上赴美留學之路。

除了資助外,其他自費留學生就真的自掏腰包了。富裕家庭沒問題,比如弘一法師李叔同留學日本,顧維鈞留學美國。這種家庭男人好辦,女人也不行。比如秋瑾,秋瑾在婚後才想到日本留學。丈夫當然不幹,強烈反對之下,又想辦法挽留。丈夫給她買金銀首飾、買名人字畫、買銀狐大衣。知道秋瑾喜歡去戲院看戲,還專門給她租了一輛車,甚至還將秋瑾的衣服、首飾等用品藏了起來。軟硬兼施都不行,秋瑾偷偷把丈夫買的東西裝到一個大皮箱內,委託別人給賣了。拿到錢,秋瑾頭也不回,立即奔赴日本。秋瑾的丈夫只能獨自在風中凌亂。

普通家庭的孩子就需要大家庭集體支持。著名畫家李祖鴻原本想去日本留學,也得到了長兄資助。後又改變主意想去英國,李祖鴻不好意思再開口,因為留學英國的費用遠遠高於日本,僅在蘇格蘭一年的食宿就要600元。朋友教他先斬後奏,先由朋友資助,然後再向家裡彙報。等登上船了,李祖鴻才告訴家裡。怕捱罵,由朋友幫助與他家人溝通,最後終於獲得諒解,哥哥與弟弟也同意資助。李祖鴻為此非常感激朋友與家人。

當然,勤工儉學也是一個好的方法。比如容閎等人,他們本出身貧困家庭,家裡根本拿不出錢。教會資助也只能幫助兩年,其餘困難都需自己想辦法克服。比如買木炭生火,就是冬天一筆固定的開支。容閎就邊打工邊上學的,當時他利用週末時間為美國家庭做家政服務,薪水是1.25美元。這筆錢在當時已經夠用了。

在德國留學的蔡元培也是勤工儉學的模範。當時的蔡元培壓力不小,一邊是國內的妻小需要撫養,一邊是自己的學費、生活費。蔡元培德語進步很慢,他想聘請專門的德語老師補習,但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經人介紹,他為唐紹儀在德國的兒子、侄子擔任中文老師,每月薪水100馬克。同時,他還為國內的商務印書館編書。就是這樣“半工半讀”,蔡元培才完成學業。

籌集留學費用這事,至少能看出一個人的智慧與能力。官派留學靠政府資助,並不能看出他們的生存本領有多強。即使靠別人資助也要學孔祥熙,當然你能像蔡元培一樣,那就更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