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戀愛,粉絲瘋魔,明星與粉絲關係之間的一念天堂與地獄

【中華網文化頻道綜合】“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我女朋友”,鹿晗的一條動態,幾秒種後,微博癱瘓了。

在短短一個小時內,鹿晗那條公佈戀情的微博就有了近30萬轉發,40萬評論和100多萬的點贊。截止昨天中午,這條微博已經有近100萬轉發,200多萬評論和500萬的點贊。

鹿晗戀愛,粉絲瘋魔,明星與粉絲關係之間的一念天堂與地獄

鹿晗,目前中國最火的青年藝人之一。甚至可能不是“之一”。或許你從未看過或聽過鹿晗的作品,但你很可能知道他。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娛樂新聞裡的頭部位置總會出現鹿晗。

上輩明星,如劉德華、張國榮等,他們通過傳統媒體和作品為公眾所熟知,但以鹿晗、吳亦凡、李易峰、楊洋、TFBOYS為代表的流量天王卻不是如此。他們即便沒有代表作,粉絲的力量讓他們家戶喻曉。這意味著,原來的明星是否流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影視公司和傳統媒體,但現在變了,粉絲成為了直接的主導力量。

鹿晗戀愛,粉絲瘋魔,明星與粉絲關係之間的一念天堂與地獄

明星是如何誕生的?大家應該都知道,所謂的第一個明星,弗洛倫絲·勞倫斯,是被製造出來的。在她的新片上映前,先是宣告她意外死亡,幾天之後,又闢謠,說一切都是惡意攻擊,她依然健康的活著,並且在首映禮華麗登場,受到眾人簇擁。

從這位所謂第一個明星誕生的過程,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她並非是靠作品、演技,成為一個明星,而是靠的話題。

鹿晗戀愛,粉絲瘋魔,明星與粉絲關係之間的一念天堂與地獄

放到今天來看,這一點也不稀奇,每個明星都需要不斷的話題,提醒大眾他們的存在。不過,弗洛倫絲·勞倫斯能夠短暫閃亮,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神秘主義的原因:她之所以被大眾追捧,是因為她居然死而復生。

當然,本身這個死亡就是一個假象,但是這個假象在大眾眼中,更像是一種幻想。大眾在這個幻象裡,有一個起伏很大的心理運動軌跡,正是歷經了這個軌跡,讓弗洛倫斯·勞倫斯得以一個神化的形象。

鹿晗戀愛,粉絲瘋魔,明星與粉絲關係之間的一念天堂與地獄

現代人崇拜明星,和遠古時期的人,膜拜神明,在心理層面,是有極大的相通性。人為什麼崇拜神明?一方面是對於世界有未知的恐懼,另一方面,也是對力量的敬畏。

要成為明星,所需要的兩個重要品質:超乎普羅大眾的外在和才華。人們所崇拜的,是明星的外在和才華為他們帶來的心靈慰藉。

鹿晗戀愛,粉絲瘋魔,明星與粉絲關係之間的一念天堂與地獄

人們可以從明星符號化的形象上,獲取自己所渴求的東西,或說得到一種生活方式的模仿導向。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明星的穿著和造型,能夠引領一個時代的潮流。


一個明星所呈現出的形象,是因大眾的需求而製造出來的,但這個形象又可以凌駕於大眾之上,成為大眾的引路人。

鹿晗戀愛,粉絲瘋魔,明星與粉絲關係之間的一念天堂與地獄

從粉絲的角度再推導到明星,粉絲是明星的製造者之一。就很像是一種集體許願,某一個群體需要適合他們的神明,於是就會有一個這樣的明星出現,滿足他們的祈禱。

粉絲和明星的關係,倒不是說像人和神那麼疏遠,但至少是有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也是雙向的,明星需要保持神秘感,粉絲對偶像有敬畏之心。但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明星和粉絲之間,又形成了一個宗教式的等級關係。

鹿晗戀愛,粉絲瘋魔,明星與粉絲關係之間的一念天堂與地獄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鮑曼就預言了消費主導型社會的來臨。在這樣的社會里,個體必須以消費行為來獲取身份認同,否則自由化個體會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下陷入“無能和焦慮這樣的感覺”。這時的都市男女亟需一個精神慰藉緩解孤獨感,甚至渴望重建一個集體——哪怕這個集體充滿虛幻。


集體需要一個用來統和或者接受供奉的符號,於是一個個以偶像為中心如同宗教般的粉絲帝國便拔地而起。在外人看來,這些一會兒鎖場、一會兒訂製飛機、一會兒拉幫結派,甚至為了偶像要生要死的人們不可理喻。但在他們內部看來,他們保持理性、秩序井然,而偶像的點點滴滴已然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維護偶像,就是在維護他們的生活。

鹿晗戀愛,粉絲瘋魔,明星與粉絲關係之間的一念天堂與地獄

一種虛幻的意義感在帝國中絢爛。由於偶像是最高的意義指向,且帝國內部構成了一個個緊密的群體,而外部則是被塑造出的“敵人”——那些冒犯偶像的人。於是,在粉絲們高度理性的行為中存在極度狂熱的熱情,這種熱情有時是溫和的,有時卻充滿“被迫害感”,彷彿敵人就要迎上前來,帝國內的人們應緊密團結、奮勇禦敵。


中國“粉絲文化”的大興可能要追溯到21世紀初選秀節目的濫觴,這是中國粉絲經濟發展中里程碑式的意義。數以萬計的粉絲們通過投票、購買應援商品將自己的偶像送上了舞臺的中央,包括經紀公司、電視臺、製作公司在內的娛樂產業,也因為粉絲們的瘋狂得到了利益上幾何式的增長。自此之後,粉絲的角色已經從“愛慕者”成長為了“共謀者”,偶像的製造離不開粉絲經濟所帶來的巨大效益,也就建立了粉絲評判經紀公司業績的合理性。

鹿晗戀愛,粉絲瘋魔,明星與粉絲關係之間的一念天堂與地獄

粉絲經濟總是與應援文化如影隨形。這個源於日本體育界的名詞,最初指粉絲支持偶像的行為,比如在看臺上組成啦啦隊,唱歌跳舞喊口號,以示加油。流傳到娛樂圈後,其含義得到進一步延伸,變成了一切支持、聲援偶像行為的總稱。作為舶來品,應援文化在中國伴隨著養成型偶像的本土化實踐過程,深刻地改變了粉絲追星的傳統方式。在應援文化的指導之下,購買明星的演出門票和周邊產品只算入門級別。很多粉絲開始把偶像當家人、戀人般看待,豪擲千金,呵護備至,從日常吃穿住行到參演作品挑選,從影視劇拍攝宣發到個人輿論風評。為了讓偶像獲得更好的資源,一些粉絲深度參與規劃藝人事業發展,甚至不惜與經紀人或媒體進行對抗。某位“小鮮肉”的前經紀人就曾因不敬業的種種“劣行”,引發粉絲群起而攻之,遭公司罷免。粉絲群體的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從自發的散兵作戰演變成有準備的集團作戰。他們統一服裝、應援物,以高度組織化、專業化的方式參與、見證偶像成長,在集體中實現身份認同。

鹿晗戀愛,粉絲瘋魔,明星與粉絲關係之間的一念天堂與地獄

他們不僅僅是迷戀舞臺上的形象,而是深度參與到了“偶像文化”的生產和流通之中。尤其是當下國內娛樂圈,被廣為詬病的“流量明星”,他們與粉絲之間的情感聯繫更加緊密,因而這個現象也就更加突出。加上這些年輕偶像的粉絲集中在低齡觀眾群體,其社交媒體的表達也趨於感性和衝動,才會使得最終的結果呈現如此瘋狂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