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情·报纸缘」李开周:《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

「开封情·报纸缘」李开周:《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

「开封情·报纸缘」李开周:《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
「开封情·报纸缘」李开周:《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开封情·报纸缘」李开周:《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
「开封情·报纸缘」李开周:《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

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

「开封情·报纸缘」李开周:《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

李开周

20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刚参加完高考,录取通知书还没下来,但是已经估完分数。按照我和我老师的估计,上名校肯定没戏,普通本科应该没问题。当时高校学费正在上涨,就算在省内读大学,每年学费至少也要两三千元。而我父母都是农民,除了十亩薄田,没有别的挣钱渠道,为了供我上学,家里早就穷得叮当响了,万一录取通知书下来,去哪儿筹措那几千元学费呢?

我跟父母商量了一下,为了锻炼自己,也为了能挣到一点点学费,我跟着我们村的包工头来到开封,开始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农民工生涯。

「开封情·报纸缘」李开周:《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

我们村离开封只有80公里,但那是我第一次到开封,也是第一次到“大城市”,满眼灯红酒绿,处处汽车轰鸣,心里慌得很,仿佛被扔在外星球,除了工地里几个同村的民工,不敢跟任何人搭讪。在工地上的日子也单调得很:每天早上6点从竹笆和稻草铺的床上爬起来,吃包工头亲戚为我们煮的大锅菜,吃完饭就上工。我是新手,只能干力气活儿,扛钢管、背铁扣、用小推车运水泥袋子和仿瓷涂料。干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两腿发软,吃过晚饭,倒头就睡,没时间读书看报,也完全忘了人世间还有读书看报这回事儿。

我们头一个工程是翠园小区的墙面装修,十来天后转移到某单位办公楼,继续干墙面装修。这时候,包工头跟甲方闹纠纷,经常停工,有时候一停就是两天。工头厚道,即便没活儿,照样管饭,工钱当然不能照发,但是每天却有5元的补助。我闲着无聊,手上又有点儿小钱,突然产生一股强烈的阅读冲动。我听说西边几站地有一个中原书城,两层楼,里面有很多书,但不敢去看,因为那时候既没有手机也没有呼机,万一开工,包工头找不到人,是要挨骂的。所以只能在工地附近转悠,看见路边的阅报亭就停下来,像老干部那样背着双手,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

我读到的,当然是《开封日报》。

「开封情·报纸缘」李开周:《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开封情·报纸缘」李开周:《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

我站在报亭前面,先读副刊,再读新闻,读完新闻,回过头来再读一遍副刊。记得那时候,副刊上还不流行“生活段子”和“城市笔记”这些文体,只有随笔、诗歌和微型小说。副刊上的那些文章,有的很乏味,有的特别有韵味。我不急,有的是时间,一篇一篇地读,每读到一篇好文章,都会忍不住赞叹一句:“真好,真好啊!”《开封日报》版面不大,但是一两篇好文章就能让我沉浸进去,浑然忘记自己是一个民工,浑然忘记时光流逝,暮色将至。

我读高中的时候,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已经很火,班里同学传着看,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记得这部小说有一章写道,孙少平在黄原南关柴油机厂工地上打工,他的高中同学、他的红颜知己、后来成了他女朋友的那个田晓霞姑娘,偷偷送给他一床新褥子,上面蒙了一条淡雅的花格子床单,还有一床绿底白花的新棉被。孙少平忘情地扑倒在床铺上,把脸深深地埋进被子里,流着泪闻着那股芬芳的香味……

「开封情·报纸缘」李开周:《开封日报》,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

20年前的这个时候,当我碰上停工,当我站在报亭前面,当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开封日报》上面的文章,我突然像孙少平一样,产生了一种恋爱的感觉。不,那不是恋爱,那是焦虑被抚平的感觉,那是寂寞被填充的感觉,那是精神层面的幸福,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另外一种幸福。

直到今天,我依然感激工地门口的阅报亭,感激报亭里的《开封日报》。20年前,这份报纸是上天赐给我的温暖,赐给我的“花格子床单新棉被”。

(李开周,1980年生于开封市杞县,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有《武侠化学》《武侠物理》《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过一个欢乐的宋朝新年》《摆一桌绝妙的宋朝茶席》等22部专著,其中3部被译为韩文出版。)

开封日报 ID:kfrbw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