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名师|2018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分析

一中名师|2018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试题的命制,依然承袭着历年高考试题命制稳中有变的发展趋势,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既体现新《考试大纲》的精神,同时又将学科素养全面渗透,从而体现语文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依托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借助基础性、思辨性、综合性的考查形式,实现对考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同时对未来的语文教学也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仔细审视语文试卷的变化,发现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实践 提升语言能力

本次试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考查方式有了重大的改变,2017年全国试卷中的三题各自独立,分别考查成语使用、病句辨析、语言得体三个考点,但今年17、18、19三题由一篇短文组织而成,要求考生完成补写、辨析成语、修改病句等任务。将具体的语言文字应用实践置于文学作品、特定交际的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成为本次试卷的一大特色。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进行语言应用,实际上是增加了解题难度,解题时虽有短文语境的辅助,但同时也增加了试卷的阅读量,并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第20题强调语体风格一致性,第21题强调的内容贴切,它实际上要求考生既要表达得准确、流畅,又要逻辑清晰、严密。虽然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分值没变,但试题考查的形式却更加灵活多样,这也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命制越来越注重实践,越来越注重考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语文理解与运用能力。

二、注重阅读 提高鉴赏能力

高考试卷中阅读能力的考查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多文本阅读、经典名著阅读、鉴赏型阅读、探究性阅读等阅读形式出现在试卷中,并且增加了阅读量,考查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这是阅读思维上的挑战,也是对考生阅读涉猎面和各种文体、各种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体现了高考对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视,让考生在鉴赏评价中形成正确地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

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是语言大师老舍的《有声电影》,第4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5题的分值较2017年增加一分,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市民心态,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第6题让考生体会并简析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风格,命题是从专家的视角,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从文艺理论层面设置的,阅读深度难度的加大,是让考生能从更高的层面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同时也能实现对学生精神的滋养和浸润。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本依然是非连续性文本,围绕“知识产权”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图文并重,以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行文逻辑,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的认知。其中第9题,分值较2017年增加一分,增加一问,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三、注重思辨 提升思维能力

全国二卷的作文题与去年相比命题材料有了较大的变化,回归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以逻辑学中的“幸存者偏差”为原材料,引导学生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批判,突显逻辑思维的重要性。题干中“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确定立意”,这类作文需要准确审题,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因果分析、要素分析、价值分析等,关注事件的成因、结果,从而选择最佳立意。正如省教研员张玉新老师分析:“今年在立意方面选择性极小,因而立意层次非常关键。写好这篇作文,关键在于思维方式、认知水平,文采在其次,甚至可以说这仍然是高考流行的哲学小论文的套路。”这样的命题材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逻辑思维的知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发展,提升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四、注重经典 促进文化传承

高考文本的精心选材,让考生在阅读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从去年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到今年老舍的小说《有声电影》,试卷的选材回归到名家的传统篇章,通俗晓畅幽默风趣的语言跃然纸上,语言大师的经典诠释堪称精妙;《后汉书·循吏列传》中的《王涣传》,展现古代廉吏奉公守法、宽猛有度、政绩卓著的形象,为新时代树立榜样;陆游所做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一诗中,诗人醉中作草,书写满腔壮志与英雄豪情,在艺术审美中体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精神;论述类文本袁梦倩的《“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体现大数据时代对保障人权的反思,充分展现时代精神风貌与思想素养;语言文字运用中对“戏曲”的解读,又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从高考的文本选择上,充分体现了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注重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语言的感知和思维的构建是语文素养的底层根基,文学的审美和文化的传承是高层构建,一张语文试卷不但能体现命题人对高考考纲的践行,也展示了国家对于高考语文试题改革的决心。学科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全面呈现,将引导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将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融汇在教学之中,以求得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让语文发挥更大的价值。

高考作文

剑走偏锋 所向披靡

16级10班:元祥渊

思维的私教是认知的误区,遮拦了透视的犀利与审视的冷静。把自己捆绑在固执和偏颇的十字架上,永远也难以企及智慧的圣餐。

人们单刀直入,因而忘记了思考;人们胸有成竹,因而忘记了反思。飞机上弹孔少的地方才是致命伤,因为击中了那里的,大多都没能够回来。大家以为观察幸存飞机上的完好或损坏就已足够,这是理性错误,他们没有勇气另辟蹊径、剑走偏锋地思考。

辩证性的思考,是弥补惯性思维缺陷的有效手段,打通了局限性的心理盲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理智,也没有毫无理由的客观。人们应当永远相信,也当永远怀疑。相信是信念,而怀疑是智慧。

普朗克着手处理黑体的辐射数据时,被推出的结论吓坏了。荒谬到自己都不能相信的结果,违反了所谓人们公认的自然公理的公式,惶惑的他终于辩证批判了“自然界的过程都是连续的”想当然的定论,跨出了物质世界量子性质的第一步。

不迷信于权威的锐利独到的思维,阔斧开山奠定新学的勇气,在学术成功与社会推进中必不可少,像普朗克对儿子说的那样:“我的发现要么是牛顿以来物理界最伟大的发现,要么就是彻头彻尾的荒诞无稽。”

生活的尺寸不狭隘,思想的深度不浅薄,成果的标值不廉价。

辩证性的思考分别出主观世界的失误,而反向的思维更说明了智力的高效以及灵活运用的重要。

数学中的反证法是经典演绎手段。它先假设了正确结论的错误,从而推导出推理的过程,最终得出其自相矛盾,间接地证明了原结论的正确。二战中敦刻尔克的大撤退中军方评估的战机需加强的位置不是千疮百孔的机身,而是完整无缺的引擎。因为引擎中弹的英国战机都葬身在防波堤几千码外的滚滚海浪中了。

白昼是看,黑夜是思。人总得给自己留下一点三思的时间。不必蛮干,正难则反。多想想,多品品。我们的世界,缺失了的就是灵活的想和深入的品。

此外,透过现象看本质更补全了辩证的偏激与思考的左倾。

艺术的发展由古及今由表及里。宗教画中浅近易懂的对神性的诉求;到印象派中光与影的渲染烘托、描摹铺陈;抽象派《格日尼卡》中解剖了人性的躯壳,挖掘了罪恶的根源,剥离了表观的枷锁;中国画里瘦劲秀逸的竹,美的从来不是因为“像”,而是因为“神韵”。

也许本质与内在的分界没有那么清晰,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独具慧眼。然而一个深层次思考的习惯更有助于发现事情的真相。

剑走偏锋,无敌是因为角度的独特;所向披靡,正是胜在了出其不意。

打破思维局限,赢得完美人生。

语文教研组长

李花分析高考卷

一中名师|2018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