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焦|毛国典传

转自 中原书法报

毛国典传

王幅明

一、漫长的高考

2015年12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毛国典高票当选为中国书协副主席。毛国典是河南省上蔡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他还任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美术院副院长、江西省政协常委。荣获中宣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刚过知天命之年,即有如此骄人的成就,不少人猜想他一定有常人不具有的“背景”。可要说出真正的背景,会使你大跌眼镜。

背景一:1964年12月9日,毛国典出生在上蔡县邵店乡卜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妹六人,其父母均为文盲,家境贫寒。背景二:为报考艺术院校,毛国典花费了四年光阴,连续三年参加高考,终被周口师范专科学校录取。他的故事,无异于另一个版本的“丑小鸭”。

毛国典自幼热爱书画,缘于乡亲的影响。同村的毛建设和朱军是卜庄村的书法名人,与他们接触多了,便渐渐爱上了书法。毛国典的大舅在信阳明港部队当兵,任电影放映员兼画幻灯片。二舅在家务农,是一个手工画手。毛国典小时候经常去姥姥家玩,看到两个舅舅的画和绘画方面的书籍,心生羡慕,就比照着他们买来的蜡笔画书临摹。涂鸦得到家人和邻居的夸奖,使他对画画的兴趣更加浓厚。回首这些往事,毛国典颇多感触。小时候家里虽然穷,但那些写字、画画的日子,给他带来无比的快乐和满足,也奠定了他以后的人生方向。

上初中之后,毛国典没有间断过写和画。当时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也没有美术课和书法课,毛国典就凭自己的感觉涂鸦。升入邵店高中之后,学校有了两位会画的老师,一位是耿耀先,另一位是张振华,这让毛国典异常兴奋。利用假期,毛国典分别拜访了两位老师,向他们自我介绍说:“我叫毛国典,是今年刚刚入校的学生。我很喜欢画画和写字。能否拜您为师学习?”两位老师慨然应允。就这样,毛国典向两位老师学习绘画和书法,直至高中毕业。因为心思用在书法和绘画上过多,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的成绩。毛国典没有参加高考,毕业后就回家务农。

一个高中生突然成了农民,身份的转换造成毛国典内心极大的反差。他对生活的前景近于绝望。1981 年,经人介绍,毛国典到邵店公社电影院画电影海报,每月工资28元。这个工作除了画电影海报,还要放映电影、卖电影票、进场检票、守门等。在电影院干了几个月后,毛国典感到枯燥,便辞去工作。毛国典在家乡干了四年农活。在这四年里,毛国典拉着架子车到几百里外的新密县卖生姜,每次夜宿草垛旁。他还干过河工,挑河泥挑断过几根扁担,肩膀上磨出血泡。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人生的路多么坎坷,毛国典都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他给在山西太原当铁道兵的大哥写信,说想参军入伍,大哥没有同意。后来毛国典说自己想报考有美术专业的大学,得到大哥支持。

考大学谈何容易。毛国典无助的时候,想到了本村同族的叔叔毛金山,让他帮助打听一下学习绘画可否考大学。身为记者的毛金山带毛国典去见县文化馆的一位画家王朝宾。王朝宾并非美术专业,但他介绍毛国典与家在上蔡县文化馆、即将报考美术专业的吴力相识。后来,吴力又带毛国典拜见了在上蔡县一中任教、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油画系的冯芒。在吴力的帮助和冯芒老师的开导下,使毛国典的眼界大开,增强了他考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他没有想到,追求艺术之路如此坎坷。毛国典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代价。1982年、1983年连续两年高考落榜;1984年,他第三次参加高考,最终被周口师专(后改为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录取。

两年之后,分专业时,毛国典选择了油画专业,自学水彩画。毛国典任班长。班长只干了一年,他觉得太占用自己的学习时间,便主动辞职了。他珍惜每一天,要么在教室里画油画,要么临摹美国蛋彩画家安德鲁•怀斯的干笔蛋彩画,同时坚持每天临帖。1987年,毛国典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校址在开封市)工作。

二、遇到恩师

在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毛国典从事设计基础课的教学,讲授素描、水彩画、基础图案设计、装饰风景、字体设计等课程。工作虽忙,但毛国典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拿出一定时间用于临帖,凌晨两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毛边纸临完了,他就找来报纸临,报纸临完了,就在房间水泥地上用毛笔蘸水临写。有一天晚上,山水画家、时任学校教务处处长倪凤祥到他宿舍,目睹了毛国典在地上用功练习书法,感叹不已,提出帮他联系一位书法老师。毛国典听说,激动万分,连连道谢:“正苦于拜师无门啊。”开封是河南书法重镇,名家辈出,倪凤祥引荐他到德高望重的书法名家李逸野家中拜师。李逸野很高兴收下这位谦恭的弟子。

李逸野是毛国典从学校毕业之后第一位书法恩师,也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贵人。他常到李逸野府上请教。李逸野总是耐心解答他的问题。毛国典当时在学习唐楷,到底哪种字体更适合他,心中并不知晓。李逸野看了字后问他:“你准备专门研究唐楷吗?”毛国典说:“没有。”“如果专门研究,可写;如果不是,我建议和你最好写隶书,从汉隶入手。”毛国典听从了恩师的话,把重点放在隶书上。临了多种汉隶后,又爱上汉简。经过多年的临摹创作和研究,最终,他在隶书上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受到书界瞩目。李逸野对弟子如对子女,和蔼可亲,想人所想。一次毛国典带自己的叔叔去见老师,李逸野主动提出给他叔叔写字,令他十分感动。1990年,学校搬迁到郑州,毛国典离开开封,到郑州新校区工作。随行前,他到李逸野家向老师告别。李逸野怕他到郑州不方便求人,专门用毛笔给他写了一个长条,让他去找李强。

到郑州后,毛国典拿着老师的字条到同是学美术出身的书法家李强家求教,受到李强的热情接待。一次,毛国典带着临刻的印拓,找李强点评,李强谦虚地说自己不搞篆刻,又引荐毛国典去见篆刻名家李刚田。毛国典难抑兴奋,因为李刚田早已是他心中的篆刻家偶像。在郑州工作期间,毛国典还到省文联、省书协拜访了张海、周俊杰、宋华平,后来又接触到云平、吴行等书法名家。他感觉郑州的书法氛围特别好,自己能够身临其中是一种幸运,更幸运地是他总是遇到贵人。他在篆刻上没有走弯路,是因为一开始就受到大师级篆刻家李刚田的悉心指导。而多年后他之所以能够在江西书协作出成绩,不少经验直接源于李刚田和宋华平的影响,当时,宋华平任河南省书协秘书长,毛国典经常在书协帮忙,宋华平有条不紊的工作思路他都了然于心,耳熟能祥。

在郑州,他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多次专程回到开封看望恩师李逸野。

他沉浸在内心钟愛的书法、篆刻与绘画中,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同事发现,毛国典的宿舍每天总是最晚一个熄灯。每到春节,别人都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中团聚,而酷愛艺术的毛国典总是独自背着相机,带着干粮,到黄土高原上去搜集创作素材,捕捉创作灵感。他固执地认为,陕北的农民及地理风光特别适合入画,与他想表达的东西十分接近。黄土高原成为他的艺术之源。每次到陕北,毛国典都会自己掏钱买礼品,走村串户,看望当地父老乡亲;有时在路上遇见赶毛驴的老汉,他也会照样掏钱慰问,以示尊重。

爱好有些多,但毛国典对书法、篆刻、绘画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忍割舍;绘画是大学学的专业,是立身之本;书法、篆刻又是他的至爱。为此,他为自己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循序渐进全面发展,第一步,先让书法打开缺口;随后,把篆刻拿下;第三步,再来攻克美术。

经过多年的牢固训练,他终于等来了一展身手的时机。1993年,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新人新作展面向全国征稿并在郑州展出,毛国典创作了一幅用《爨宝子》风格的中楷作品投稿,顺利入展。这是他第一次投稿,一炮打响。1994年,全国首届楹联展征稿,毛国典又用一副《张迁碑》风格的隶书对联入展。之后,又入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第二、三届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隶书展,全国第六、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1995年,首届国际篆刻交流展征稿,在李刚田的指导下,毛国典用三周时间刻了20余方印稿,去郑州市文联找李刚田老师求教,李刚田从中挑出8方印作为投稿用,后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一件印屏寄至组委会,不久后接到了入展通知书。后又参加全国第四届篆刻展,西泠印社首届、二届国际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评展。美术方面,同样旗开得胜,入展全国第九届美展、全国第十四次美术新人新作展等。当时在省美协任秘书长的刘杰常常激励他:“学美术专业不参加美展,浪费资源!”

任何一种国展,都有几千至上万人参加,竞争十分激烈,入选决非轻而易举之事,更何况又在三个艺术领域。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97年之前,毛国典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的大多是书法作品,其中书法又以魏碑居多,因而他最早是作为书法家而被人熟知的;后来,他的篆刻作品连连入选全国大展,人们这才知道,毛国典不仅是书家,还是一个格调高雅的篆刻家;等到他的绘画作品又入选全国第九届美展和全国第五届水彩画展,颇让关注他的人们惊叹:这是一个全才艺术家!

毛国典创造的奇迹,令许多同行羡慕不已。1995年,毛国典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200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几年后又加入西泠印社,他成为少有的三栖艺术家。

在新世纪到来之后,毛国典经过冷静思索,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到外省发展。河南是书法大省,在全国名列前茅,在省书协主席张海的带领下,举办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活动和展览,备受全国书法界关注。河南的大环境对年轻作者的成长十分有利,但聪明过人的毛国典看到了事物的另外一面:因为河南书法人才济济,个人上升的空间变小。为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他决定离开河南。

他拿出全部积蓄4万元,印制了《毛国典书法篆刻集》、《毛国典素描集》、《毛国典水彩画集》,并把自己以前书、画、篆刻入选全国展证书,书协、美协的会员证书,各种获奖证书复印,装订成三份,于2001年3月寄往南方三省的三所大学人事处。很快,两所大学回函,同意毛国典调入,其中有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后改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两省对比后,毛国典选择了书法、篆刻、水彩画水平均在全国较弱的江西省。就这样,毛国典告别郑州,乘火车去了南昌。

在离开郑州时,他特别感谢他的直接领导——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校长付中承和李刚田、李强老师。付校长对他工作的支持、理解与关爱,令他终生铭记。

三、“锻造”江西书坛

毛国典受命担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基础教研室主任,兼素描、水彩画和设计基础课的教学。除完成教学任务外,毛国典业余时间仍坚持书画篆刻创作,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大展并多次获奖。他的入展和获奖,无疑为后进的江西书法增光添彩。

2004年,江西书协一位驻会书法家即将退休,需要调入一位书法家驻会工作。时任江西省文联分管书协的副主席祝新穗一直在关注着毛国典,他认定国典是驻会书法家的合适人选,向省文联推荐将毛国典调入省书协。2005年3月,毛国典被任命为驻会秘书长。2005—2006年,毛国典连续到江西省的一些地市县进行走访调研,借鉴河南、江苏、山东、浙江等书法大省的经验,制订了适合江西省的发展计划和思路。借鉴最多的,是他最熟知的河南经验。几年后,江西书法进入全国展的人数直线上升,江西书法在全国的排名同样节节上升,由书法弱省进入到先进省的行列。2011年2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毛国典高票当选为江西省书协主席。

他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迅速提高江西书法水平,使其进入书法强省之林。为此,毛国典付出了大量心血。他首先抓基础,举办一年一届全省临帖展,通过办展,许多书法爱好者从原来的习惯书写转向传统,水平逐渐从业余向专业靠拢。在此基础上,省书协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全省书法展,如青年展、楹联展、妇女展、篆刻(刻字)展等,以此来检验江西的整体书法水平。他每年都要邀请全国的书法名家到江西举办讲座,并在全省创办书法高研班。为了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走出去”,他个人出资,资助15名青年书法骨干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自2012年开始策划,在江西成立书法培训中心,并于2013年3月2日开班,至今,省书协陆续在全省开办了26个公益性书法培训分部,聘请全国名师任教。深入开展“江西书法公益行”活动,包括“书法公益大讲堂”,组织书法志愿者到基层普及书法知识。从全省选拔50余名书法志愿者,进行书法帮扶。“翰墨薪传”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在全省启动。为了让书法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开花,让每一位农民都能拿得起毛笔,毛国典与基层文化部门广泛磋商,在高安、鄱阳两县和南昌的蒋巷村成立了农民书法协会。全省群众书法创作队伍日渐庞大,习书氛围空前浓厚。

功夫不负有心人。江西省的中国书协会员由2005年的89人,发展到2016年的350人。省级会员由当时的1000余人,发展到3000多人。2009年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大展,江西入展18人,其中4人获奖,是一次大的提升。江西书法整体创作实力由原来的全国排名末尾,一跃成为实力最强的“第一方阵”,“书法赣军”成为一个热词。

除了学习、创作之外,毛国典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书法的社会普及和书法惠民工作。在做好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中国书协“书法公益大讲堂”等活动的同时,他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诸多书法惠民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他的带领下,每年的元旦、春节期间,江西省“万名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活动都如火如荼地开展。他带领书法志愿者深入未成年人管教所以及各县区乡镇、社区等,义务为管教所孩子授课,对其进行美育教育,使他们树立信心,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组建“大篷车”书法下乡服务队,深入全省各地,开展书法培训等公益性活动,为群众写春联、赠作品。2013年,毛国典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文联先进个人;2015年,荣获中宣部等单位联合评选的全国第四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同年,在“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中,受到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的通报表扬。2017年,荣获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选。

每当全国书法大展前夕,毛国典总要组织看稿会,点评作品,作最后冲刺。2016年9月的一天,参加“迎第八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看稿会”的近200名作者都悬着一颗心,因为大家刚得知毛国典两天前扭伤了腰,一直卧床不能行走,他还能来现场点评作品吗?9时整,正在大家焦急等待之时,毛国典被数人搀扶着准时来到了会场。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大家不约而同起立,许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毛国典耐心地为每一个人点评了作品,中午在医院扎完针后又被搀扶到会场,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半。毛国典事后说,“作者们热情那么高,有的从六七百公里远的外省赶来,我如果因一点伤病不来给大家看作品和点评,实在对不起大家啊!”第八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江西共入展16人,全国排第7位,前6位多为人口大省。从中可以看出江西的实力,书法队伍后继有人。

毛国典不负重望,在江西书法界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江西书法近年来风生水起,高雅的书法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多亏了毛国典!”江西书法家如是说。这位河南老俵以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推动着江西书法事业的发展,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四、个性符号:“毛氏隶书”

在艺术的道路上,毛国典是一个谦恭的探索者。无论得了多大的奖,他心里高兴,但从未有过出人头地的感觉,始终保持着刚刚入门、刚刚起步时的心态。

他的书画篆刻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三名工程”书法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六、七、八届中青展,全国隶书大展,全国第四、五届篆刻展,全国一、二届扇面展,全国一、二、三、四届楹联书法展,入展全国第九、十、十一届美术作品展,全国第五、六、七届水彩画展,全国水彩人物展,全国水彩画写生精品展,中国水彩画百年展(1903-2004),获得中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提名奖,中国第三届书法兰亭奖三等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并获探索提名奖,全国第三、四届正书展优秀作品奖,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三等奖,全国第五届篆刻展提名奖,全国首届行书展提名奖,中国第二届美术金彩奖获优秀奖,庆祝建党八十年全国美展获优秀奖,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获优秀奖,七届水彩画展获得优秀奖,全国第五届篆刻展获提名奖等。入编《经典与当代书风——全国获奖书家作品集》、《中原书画名家五十杰》等多种书法典籍。获《书法报》《书法》杂志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连续多年任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评委。书画篆刻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艺术研究院、徐悲鸿纪念馆、河南博物院等机构收藏。

毛国典堪称全能书法家。但他多次获得“国展”奖的,则是他的极富个性的隶书,被誉为“毛氏隶书”。2013年,他被选中参加中国书协首届“三名工程书法展”(名篇·名家·名作)高3米多、宽5米多的巨幅作品《王勃滕王阁序八条屏》,也是这种书体。他的“毛氏隶书”已成为少有的个性符号,其风格“独步中国当代书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毛国典把隶书定位为书法的主攻方向,从汉代《礼器碑》、《曹全碑》等经典法帖入手,后转学武威汉简之仪礼简、居延简之马圈湾简、马王堆帛书之黄帝经。1995年,他在开封书店无意中看到一本《甘肃武威汉简》,看到以后非常喜欢,一直坚持临写了很多年。之前他虽然听说过简帛书,但从未亲眼见过此类字帖,展开这本字贴,马上就被汉简的灵动、率意、质朴与古雅所打动,发现这才是他真正喜爱的书体。他觉得汉简的风格和他本人的性格及审美趣味十分吻合。他生性是一个细腻安静的人,选择汉简作为创作方向,完全出于他的本能。

《武威汉简》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书法创作方向。在对汉碑和简帛书研究的同时,有意将二者结合进行创作,即把《礼器碑》《曹全碑》细而富有弹性的用笔和武威汉简的自然、率意的用笔相结合,并参以马王堆帛书《相马经》《黄帝经》和小篆的笔法,把这几种书体糅合到一起,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完善,终成现在的面貌。观者很难说出此种字体来自某一家或哪一帖,但总体感觉字体属于汉简隶书,风格高古、清秀、唯美。而这正是他的审美取向和想要表现出来的风格。

“毛氏隶书”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其中一个符号性的书写特点,就是长捺。此前没有任何一个书法家如此书写,但它依然来自传承。毛国典说,在他的作品里,每一个点画、偏旁都有出处,没有一笔是自己随意创造的,他只不过是将古人的东西找到自己审美的契合点,重新组合后形成的风格。“毛氏隶书”的原创性是书写者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理解,通过对设计、美术、书法等艺术的充分理解并打通之后形成的,最终创作出属于个人的书写符号。有评论家评价他的风格“追求的是线条的简净和线质的纯粹”。在行书创作中,他把吴昌硕的霸悍淋漓与米芾的沉著痛快揉合一体,既表现出宏大气象,又不失笔法的精微。在结字造形上注意点画顾盼,结构参差错落,端庄大方不失奇险,用笔清丽劲健又富于轻重变化,古今融和、质妍互参,凝重不失流动,秀雅返于朴厚。

毛国典认为,不管是绘画或书法,都应该追求原创性,追求原创就是追求个性;书法的发展不能一直模仿古人,古人的东西只能作为借鉴,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到最后应该是我手写我心,表现自己,写出个人的符号,这是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毛国典勤思、好学,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无论书法、篆刻以及绘画,都能看到他扎实的基本功及思维的敏捷和清醒。他学习古人,但又不拘泥于古人,敢于打破循规蹈矩的创作模式,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爱好现来选择和表现。

他的篆刻取法秦汉,风格俊秀清丽,楚楚动人。他的恩师李刚田说他的篆刻“在古朴平正中不失变化,在古意中透出自我,表现出自然爽健、清新可人的风貌。在深入研究汉印的同时,又借鉴古玺和黄牧甫印中丰富的形式和技法,同时加强印外求印的探索,参以己意、融会贯通。”(《凝素练墨写乾坤》)

毛国典的绘画着重于水彩、水粉,题材多为风景,亦有人物创作。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他都能驾驭得游刃有余,显示出深厚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表现语言。对乡间老者的严谨摹写,抑或是对太行景色的挥洒写意,都是他歌颂和赞美自然的表达方式。毛国典的绘画作品罕有巨制,但能小中见大,每幅画都能传达出温暖的人文情怀,这也正是其画作动人心弦的过人之处。

五、自律与定力

毛国典一旦确立了人生目标,便一往无前去实现。他甚至拿青春作赌注。毛国典于2008年加入西泠印社,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成为身兼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为一身的三栖艺术家。

当了江西省书协主席后,他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十分清晰,主要工作是做公益、搞传播、带队伍,要让河南经验在江西开花结果,重塑江西书坛;个人创作降到第二位,排在工作之余。为此,他为自己定下几条“规矩”:在江西不举办个人书画展。平时,多为大家做事,少宣传,尽量减少出镜率。为扶持新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作品奖励作者。

为保证工作高效,尽可能不分散精力,他关掉了手机的微信和短信功能,只接听存有号码的电话。开始,不少人对他的此举心存疑虑,久而久之,不但理解,还多了一份尊敬。

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倡导的系列公益活动中,无论是“书法公益大讲堂”,还是“送‘福’送春联进万家”活动,或是“翰墨薪传·书法师资培训”等,毛国典都是江西省书协最为敬业最为勤奋的一个人。丙申岁末的“送‘福’送春联进万家”活动,从2017年元月9日万年县首场活动开始,到本轮活动最后一天—元月24日(元月27日便是农历大年三十),毛国典参与了大部分活动,前后数十场;甚至在政协会议间隙,他不顾腰椎盘突出的困扰,也要坚守活动现场,在挥毫泼墨时一丝不苟、应接不暇、少有停息,将祝福切实送到老百姓手中。在每次“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结束,都会受到教师、学员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赞叹。

他到江西工作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敬业、真诚和超凡的业绩,最终赢得大家广泛的赞扬和尊敬。

身在江西,毛国典心系故乡。2010年6月,毛国典书法美术作品展在驻马店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举行,展出书法作品150幅、美术作品19幅,其中30幅作品专为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而作。2017年春节前,毛国典带领八位书家,回到生他养他的邵店乡卜庄村,为父老乡亲送“福”写春联。乡亲们奔走相告,前来索求春联的人群络绎不绝,村里的主街道上挤满了人。乡亲们搬来饭桌作书案,拿来菜刀当裁纸刀,用大蓝边碗代墨盘,不一会儿,到处铺满了红彤彤的“福”字和春联。整整一个上午,书家们为父老乡亲们送出近五百幅春联。乡亲们拿到春联喜笑颜开,全村到处洋溢着新春的欢乐。毛国典用春联这一特殊的文化礼品,回报养育他的父老乡亲。2017年春夏两季,为加强江西与河南书画界的交流,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促成了江西省民盟书画院与河南省民盟书画院在各自省会联合办展。在郑州办展期间,他看望了当年的恩师和领导。2017年9月13日,他在母校周口师范学院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展后,他将100余幅展品全部捐赠母校,以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

毛国典为了人生理想,为他所热爱的艺术,常年如一,坚守寂寞之道。他的书法艺术所展现的高古雄逸、大气劲健的力度之美,是他人格的呈现。他用德与艺的双重完美,谱写了伟大时代的华丽乐章。

聚 焦|毛国典传

X

毛国典

聚 焦|毛国典传

点评书法

聚 焦|毛国典传

聚 焦|毛国典传

聚 焦|毛国典传

聚 焦|毛国典传

聚 焦|毛国典传

聚 焦|毛国典传

聚 焦|毛国典传

君子和气

聚 焦|毛国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