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爱难说出口

我这颗漂荡的灵魂终于在放下我的执念后找到了归宿,今天写此文,也算是对过往的简单交待。不能忘记,才能改变。

01

那些年,祖父母老了,祖父住在我家,祖母住叔家。这对祖父母来说,分居养老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从我有记忆开始,就没见过他们老俩在一起住过,祖父当年从老家大丁进城学徒,祖母的父亲相中这个朴实勤劳的小伙子,给祖母包办了这桩婚姻。作为大家闺秀的祖母一肚子不情愿,按现在的说法是三观不合,门户不对。但是祖母的父亲认为城里的小青年五毒俱全,找一个农家出身的子弟才可以忠厚传家。可惜祖父母并没有实现先婚后爱,一辈子没有契合融洽。

丁建‖爱难说出口

我的舅爷在解放前当过邓县城关镇伪镇长,后来被解放后的政府发配青海劳改十年。祖母对他的哥哥关怀备至,对祖父的感情却很淡。父亲继承了祖母娘家的基因,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俱通,但他从小体弱多病,性格孤僻。母亲也是个农村姑娘,勤劳肯干,后来支撑起我们这个家,其中的辛酸也是一肚子苦水倒不完,父母亲缺少理解与默契。

家里有一间租赁房居住,只容得下我和祖母栖身,祖父与父母均在各自单位宿舍寝办合一,妹子在乡下外婆家,在这样一个不囫囵的家庭成长,又处于十年文革期间,我的学业之糟糕可想而知了。

02

使我得到指引的是看书的癖好,也只有从书中可以满足我的生命诉求,从书中释放我的情绪和感性。不系统不规范的学生生活很快就结束了,自学成才、岗位成才是我当时的抱负。但上班几年又不安心这种定型的日子,于是创造条件参军服役。因为缺少家的温暖,三年部队生活我没有回过一次家。复员回邓,刚开始对家乡的不适应远远多过了亲近,一切都感觉粗糙,沉闷,到处都讲关系拼势力,文明程度赶不上濡染我三年的北京氛围。

丁建‖爱难说出口

可是我必须适应身处的坚硬复杂环境,学会吸烟与喝酒,交游与事功,尽快还俗入戏。社会角色的塑造,虚荣和官腔,使家人看着十分别扭,矛盾冲突不断,不知道如何走近彼此的内心,这也许是成长的代价,也是各有各的因缘,难以让人靠拢。

03

市场的大潮蜂拥而至,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司越来越指望不住,我像一只从温水锅里跳出来的青蛙,大方向是对的,如何找到支点却是个问题。万难放开胆,公司断了给养,就把身家性命押上,搞借贷与房地产运营,家里亲友却说这是弹玄,加剧了家庭矛盾,摩擦冲突不断,自己感到焦灼无奈,书中也找不到答案,一段时间大部分精力在看策划谋略方面的书,在这中间结识了北京作家陈惠湘先生,他的《联想为什么》使我汲取了精神能量,他还亲笔为我题写留言,使我从《中国企业批判》中看到了希望,从而坚定自己破斧沉舟的信心,也终于等到了股份分红切割与房地产升值置换的转机。内心慢慢平静下来,家庭关系逐渐缓和,也在这个时候重新上岸,回归卫生系统上班,重新步入常规生活。虽说在市场里学会了游泳,但是这种安逸懈怠的状态需要单位的秩序感给予规制,亲友们也会看着我顺眼一些,我也只能面对现实,改善存在,尽力而为,做到问心无愧即可。

丁建‖爱难说出口

04

时代不一样了,我的读书生活也不能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踏实与事功成为首选,业余时间继续当个文艺铁杆爱好者,在三十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之外,我没有中断过我的文学之旅,又通过好友丁自力引荐,结识了青年作家张书勇、朱可铮,之后陆续认识了江燕老师、张静老师。才华横溢的赵红俊老先生邀约我参加草根文友联谊会,以此为契机接触到诸多文友和才子佳人,这些有趣的灵魂激活了我坚硬、粗糙的心。特别是《刁河文苑》主编沟南先生和执行主编曹李晓的认可与接纳,也振作了我的精神,加上五蕴和合的机缘,陆续有十几篇文章在平台上发表,使得渺小的我得以在草根文友圈宣示与发声,而之前的文章是在报刊上发表的。如今已不是文艺大放异彩的时代,自觉摆正自己的定位,为自己服务的单位发声,为职业精神宣示,这才是我的第一选择。

丁建‖爱难说出口

世事难测,前路无常,加上每个人对盲区缺陷的失控,只能永远在路上。我也想不显山不露水地渡过一生,过上与世无争的日子,当个上班族,业余时间干干家务,溜溜狗。有道是“有书真宝贵,无事小神仙”,可是责任与忧患的驱使,使我又不甘寂寞地在朋友圈亮相,在文艺圈发声,与这个社会互动,在分享与沟通中成长。沉默,无语,可以少许多是非和麻缠,但总是不说话,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也是一种罪过。佛家讲妄语是过失,但是不吭声、没脾气也造了妄语的业。憋着一肚子的气,又不方便表现出来,压抑日久抑郁上身,也不符合人性,人总得有点骨气和立场才能站稳,人是有情感的,刷存在感甚至有点自恋也是健康的表现。大狗叫,小狗也得叫啊,只要是出示善意和公德,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生命需要彼此的照亮与点燃,更需要顾忌和尊重,特别是在对待民族问题,弱势群体和社会矛盾焦点,一定要慎之又慎,爱不一定要大声说出来。

再回首,再重复;心坦然,寻突破。当往事的回味在头脑中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继续前进才更有底气。

丁建‖爱难说出口

丁建 ,笔名灵山汉水,供职于邓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从小学开始爱好文学,一直从事部队文书,企业文秘,医院秘书工作。陆续在南阳日报,河南商报,中国医药导报,医药卫生报和今日邓州报发表过文章。

《刁河文苑》,《作家文艺》特邀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